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性意识淡薄(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党性意识淡薄,参加组织生活积极性不高原因 主要原因 1.对基层党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组织生活是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所谓基础性工作,就是指很重要,缺了它不行。不仅起不到教育、监督、约束作用,反而降低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如果党组织主要靠执政的权力吸引党内外人士,主要靠干部任用这个权力来影响党内外人士,则其后果是非常危险的。任何一个组织如果缺少活力,就无法对其成员产生吸引力,无法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战斗力。因此,纵观基层组织生活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在于我们对基层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2.对基层党组织生活重视不够。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虽纳入了组织生活的内容,但着重检查记录,基本没有对组织生活质量、效果的测评考核。党建研究方面更注重研究时髦问题,没有重视研究如何有效开展组织生活这类基础性问题。不少单位开展党组织活动的经费不能保证。在开展理论学习、党课方面,对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理论培训严重不足,上级党组织又往往没有提供理论宣讲服务,导致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内容空泛。
3.党内权力干预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现有的党内权力体制使得党内握有权力的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客观上处于强势地位,并且在党内
的强势程度与其所处党内权力体系的位阶高低、手里权力大小成正比,而一般党员和干部则相应处于权利弱势位置,很难对党内权力进行强而有力的制约与监督。在这样的权力结构特性下,党内同志之间的平等合作奋斗关系就会被扭曲成一定程度上的权力依附关系,出现以权力意志支配党内关系、处理党内事务的潜规则,党章制度的权威也就被权力意志权威所取代。而一旦下级对上级存在着权力依附关系,党内民主就难以保证。
党性意识淡薄,参加组织生活积极性不高原因 党章规定,“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监督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严格落实党章要求,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是干部监督的一个重要任务。
领导干部要懂得民主集中制的规矩 严肃党内生活,最根本的是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着力解决发扬民主不够、正确集中不够、开展批评不够、严肃纪律不够等问题。特别是,要让领导干部懂得民主集中制的规矩。
具体到现实中,议事决策是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核心环节。议事决策机制是否科学、民主,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施政成效。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拍脑袋”的规划、工程屡见不鲜,究其根源,很多都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和严谨论证,以致留下大量“后遗症”,有的甚至成了“烂尾”工程,需要当地花很长时间来“消化”。因此,
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首先就得遏制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决策时的“拍脑袋”冲动。
今年 2 月,江苏南京市出台的《南京市人民政府议事决策规则(试行)》就明文规定,今后有关南京发展的民生事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重大决策,谁都不能“拍脑袋”,均由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专题会议等拍板,强化集体审议制度。
中央党校教授张荣臣表示,当前尤为需要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完善和落实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的监督,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那么,加强监督检查,应当督什么、查什么? 张荣臣认为,加强监督检查,主要体现为“三个看”:看“一把手”是否存在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等问题,看班子是否有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良好环境,看干部是否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按照规则办事、按照集体意志办事。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四个服从”是最基本的组织纪律。对领导干部而言,当前也要突出对“四个服从”情况的监督,促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每个党员都须参加组织生活,党内决不允许有特殊党员 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本是天经地义之事。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党员自觉参加组织生活的意识淡了,有的地方组织生活的形式偏单一,组织生活的质量也不高。甚至在有的地方组织生活常年不开展,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大大降低,在有的党员看来,“党员不党员,就差几毛钱”。因此,监督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亦是干部监督的一个重点。
近来,随着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各地纷纷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其中不乏真刀真枪、见筋见骨的“红脸会”“出汗会”,甚至“流泪会”。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领导干部会后感言,“已经多年没有开过这样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了”,“这种面对面的批评对自己触动很大”…… “应当充分借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着力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峰建议,下一步的监督重点,可以把“火力点”放在督促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指导下级民主生活会、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上,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起来。
他认为,同时也要健全生活会的有关制度,比如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使各种方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现实中,也有很多党员、干部反映,传统的组织生活形式较为单一,在吸引力与感召力上与时俱进不够,这直接影响了党员、干部参与的积极性。由此,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方法的呼声渐隆。今年“七一”前夕,共产党员微信、共产党员易信正式上线。这是继远程教育平台、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手机报后,中央组织部创办的两个党员教育新平台。党建专家亦指出,根据新任务新要求,探索务实管用的载体和平台,运用共产党员网、电视栏目、手机报、党建微博、微信等新手段,跟上新时期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可以大大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净化从政环境,干部要做良好政治生态的坚守者维护者建设者 “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好的环境可以引导人积极向上;一个坏的环境则可能让好人腐蚀堕落。“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环境风气之重要,可见一斑。
现在,受一些潜规则、关系网的侵蚀,一些地方从政环境堪忧。有的地方和单位,正派能干的干部不被重用,某些背倚权势、缔结关系、阿谀奉承的人,不干实事、做表面文章的人,不学无术的人、说谎邀功的人,却大行其道;有的认为某个干部因腐败受到法律制裁,是直接上级“保护”不力,否则就不会出事;有的放弃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乐于当“老好人”……这些不良风气,不仅腐蚀党员干部,而且损害党的纪律,更败坏党的形象,必须严加整治。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在建党 93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这一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部署,为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张荣臣认为,监督从政环境的净化,必须充分发挥监督的教育、约束、惩戒功能,从人抓起、从人做起、从人严起,促使领导干部坚守正道、襟怀坦白、坚持原则、严守法纪、清正廉洁。
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日前也表示,“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党委的主体责任体现在‘三正’:领导干部立身要正,组织选人用人要正,地方单位风气要正。” 党建专家强调,对那些“不信马列信鬼神”的人,那些弄虚作假、口是心非的人,那些编织不正当社会关系的人,那些逃避责任、爱惜羽毛的人,那些追求奢靡享乐、沉浸声色犬马的人,要拿起监督的“武器”,严肃纲纪、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作出组织处理。
党性意识淡薄,参加组织生活积极性不高原因 从各地各单位党组织生活的现状看,党内组织生活在其内容、参与度、组织形式和质量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党员的党性意识淡薄,参加组织生活积极性不高。一些党员尤其是农村及非公组织中的党员,党性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减退,甚至把参加组织生活当作一种“负担”,不想参加党组织生活,部分流
动党员要么工作单位没有成立党组织,要么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无法将组织关系转出,导致一些农村和社区的党组织生活不够正常。
(二)党组织建设软弱涣散,组织生活的管理不到位。有的基层党组织,不能正常开展“三会一课”,甚至连党员大会都很少召开,一年就是“七一”和发展党员时开会。有的单位党内组织生活组织随意,管理松散,临时通知,组织者准备不充分,对参加党组织也没有作要求,缺乏严肃性,缺乏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评价、考核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结果造成参加组织生活的人数下降,质量不高,甚至不能正常开展。
(三)组织生活内容陈旧,形式主义严重。党组织生活的内容老化,活动形式单调是目前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突出问题。有的组织生活对涉及党员思想、工作、生活的问题分析不多,对党员关注的热点把握不准,组织生活就是念念文件、读读报纸,不联系实际,针对性不强。有的单位的党组织生活不注重政治,严肃性不够。
(四)党员教育活动缺少经费和场地保障,严重制约着组织生活的开展。大部分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一级的党支部和效益差的企业,因为严重缺乏经费,党组织生活很难正常开展。据调查了解,多数村委会年集体经济收入在 3 万元以下,有的仅有财政拨的一点经费,除订阅党报党刊和电费、电话费等开支外,所剩无己。组织一次会议,开个工作餐都没钱,要组织外出活动,更是天方夜谭,使基层党组织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同时,部分农村和“两新”组织的党员教育活
动缺乏阵地,没有党员活动室;有的虽有,但也十分简陋,缺少必要的办公用品和图书、资料。
(五)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部分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会不大正常,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不浓,好人主义之风盛行。一是形式化。把民主生活会当作一般任务,为开会而开会,议题不明,流于形式,没实际效果。二是庸俗化。把民主生活会开成聊天会,或者工作总结会。三是简单化。就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就事论事;自我批评蜻蜓点水,不痛不痒;批评别人“和风细雨”,不及实质,甚至变成自我表扬和相互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