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科学精神论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弘扬科学精神论文 弘扬科学精神论文
弘扬科学精神论文
我们正处在科技革命的新时代。
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科学知识、 科学思想、 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 积极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人们实事求是、 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从
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高度指出, 加强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 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 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之一。
为了回应这一新时代的召唤, 完成发展先进文化的使命, 我们必须走近科学, 特别是弘扬科学精神。
一、 科技时代与科学精神文秘 114 版权所有
我们今天所讲的科学, 是现、 当代意义上的大科学, 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科学是一种以生产知识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它不再局限于个别科学家自发的认知过程, 而表现为一种社会建制。
其次, 科学作为特定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成果, 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知识系统, 而这种知识系统又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 构成当代观念和文化的重要方面。
第三, 科学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它与经济活动、 社会活动、 文化活动相互作用。
特别是由于知识并入生产过程, 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的内生变量, 即第一生产力。
科学知识是科学活动最直接的成果。
科学思想是科学活动中所形成和运用的思想观念。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科学精神则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
科学首先是一种认知活动, 最早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一种理想化的认知态度。
此后,科学成为一种建制化的社会活动, 科学精神发展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关系规范。
而科学的社会建制化又使得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凸显, 科学精神由此进入文化价值判断领域, 成为科技时代一种重要的人类价值观。
科学知识、 科学思想、 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这四个层面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了科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
科学知识、 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科学的文化内涵, 科学精神则是科学的文化精神。
作为科学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 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于科学知识、 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各个层面和环节。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 是科学活动的理想原则, 是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科学思想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方法的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我们不妨打这样一个比喻:
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珍珠, 必须用一根银针带着金线才能将它们穿起来, 科学思想就是穿珍珠的金线, 科学方法好比银针, 科学精神则是整串珍珠所发出的智慧之光。
科学就是这样一串绮丽的项链, 有了它, 智慧女神更加光彩照人。
二、 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细分起来包括理性精神、 实证精神、 开放精神、 民主精神、批判精神等诸多方面。
了解这些精神, 弘扬这些精神, 对于繁荣先进文化, 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具有重要意义。
理性精神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把人与周围的世界分离开来, 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 甚至控制自然过程。
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
正是对理智的崇尚, 使人们能够不断地清除遮蔽真理的障碍, 不断地摆脱蒙昧, 不断地拓展知识的视野。
崇尚理智的背后就是注重知识的价值, 重视知识分子的价值。
弘扬科学精神要从重视知识和重视人才开始。在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方面, 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互兼容的。
实证精神实证精神首先是一种客观的态度, 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
同时, 这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 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 而不是个体的体验。
客观性以及由此引出的普遍性和公共性是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
实证精神以理性、 逻辑和实证为武器, 强调以实在性、 实用性和精确性保障认知的真理性。
相应地, 实证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承认阶段性真理的可错性, 由此, 实证精神对于不同的学说采取的是一种宽容或建设性的态度。
开放精神开放与封闭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对待不同观念的完全不同的两种立场。
在传统社会中, 一种东西一旦被认定为真理或道, 就不容许再改变。
少数人, 如亚里士多德、孔子、 耶稣, 成了至高无上的真理代言人, 另外少数人则成为薪火相传的解释者, 至于其他人呢, 就只有听从的义务了。
对理性和实证精神的追求, 使科学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再鲜明不过的开放的精神。
首先,科学坚信理性的力量, 尽管这种力量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但它会老老实实地承认哪些可以确证, 哪些尚无定论, 而从不用神秘主义吓唬和搪塞各种质疑。
其次, 科学鼓励争论, 强调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在争论中, 每个人都有发言权, 都可以以理服人, 但绝对不可以势压人。再次, 科学主张兼容并蓄、 允许求同存异。
这是认识到具体的人的理性能力的局限性后所产生的宽容。
这种宽容当是一种有底气和自信的表现, 是一种有容乃大的理论风度。
无疑, 这种开放精神对于社会公共生活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整个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能够容忍建设性的不同意见的存在了。
民主精神2 0 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 将民主与科学并列为中国转向现代社会的首要动力。
民主与科学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
所谓民主, 其核心是平等和参与。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虽然科学也有权威机制, 但科学中的权威是相对的、 是为探求真理服务的, 真正的权威是真理。
由于对真理的探索没有止境, 所以任何人都只能通过努力暂时地占有部分真理, 而不可能永远作为真理的化身。
随着科学活动的社会化, 科学进入生产和社会生活, 科学蕴含的民主精神也促进了公
共生活中的民主观念的发展, 民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流价值观念。
科学对客观性的追求, 使得主观独断不再为公众认可。
同时, 科技的新进展给民主运作带来便捷。
有了电视转播, 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就受到了公开化、 透明化的压力。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政治生活公开化成为大势所趋, 个别人搞暗箱操作就困难了许多。
批判精神科学决不是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 批判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
批判精神源于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为什么要怀疑? 因为科学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因为人对世界的认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科学只能老老实实地、 一点一滴地在实证的基础上发展。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不仅有观测的不精确, 以及观测所依据的理论的可靠性等问题需要质疑, 而且从事实跨越到假说和理论往往没有直接的逻辑通路, 是一种理论尝试, 需要对其前提、 推演和结论作出批判性的反思。
批判精神是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 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
首先, 批判精神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
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得到反复检验, 而检验的过程就是批判的过程。
批判精神使神圣不可侵犯之类的遁词不再起任何作用。
其次, 批判精神是理论创新的动力。
科学理论通过批判使自己的逻辑体系更严密, 实验证据更精确, 进而不断打破成见, 推陈出新。
再次, 批判精神是科学真理的客观性的保障。
任何人、 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 都要受到严厉的批判。
巨大的权势或许能够阻挡一时的异议, 但真理法庭的客观审判最终会大白于天下。
江泽民同志曾高度概括地指出:
“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 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上面所列各项也都是在“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这一基本要求上的展开和引申。求真是与不可知论和宿命论完全相反的对待问题的态度, 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自觉和自信; 务实是与纸上谈兵和故弄玄虚根本不同的处理问题的作风。
这种态度和作风充分体现于科学实践之中, 是推动科学不断接近真理、 向前发展的动力。
科学是勇敢者的事业, 人们认识到朴素的思辨和直观的考察并不能把握真理, 于是勇敢地踏上永无止境的追求真理之路,这其中的昂扬斗志就来自求真务实的精神。
与此相应, 科学之“眼”和技术之“手”使人类成为我们这个星球最有智慧最有力量的创造者。
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断地开拓新视野、 发掘新力量、 拓展新空间、 引入新方法、 激活新思想、 培植新精神。
开拓创新反映了科学的本质。
三、 弘扬科学精神, 推进现代化大业
中国是四大发明的故乡 。
尽管在1 6 世纪以前, 中国在科技上总体领先于西方, 但近代科学却崛起于欧洲而非中国。
中国为什么有四大发明却没有出现科技革命呢? 就科学研究的目的而言, 中国古人很少纯粹为了追求知识而进行科学研究, 几乎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这与西方近代科学先将人与自然截然分开, 再努力寻找自然规律的传统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中国古代虽然有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和丰富的天文观测记录, 但其成果却主要被用于为皇帝制订历法和观测异兆。
就发展技术的目的而言, 中国古代除了水车、 铁犁、 纺车等生产技术发明外, 大多数技艺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皇家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享受型生活的需要。
因此, 技术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雕虫小技, 而未被看成一种可以与生产相结合, 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创新要素。
而西方之所以在1 6 世纪后领先于世界, 是因为它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首先是科
学革命所带来的观念创新:
人可以认识世界的规律, 并应用它们改造世界; 其次是与科技革命相伴随的制度上的创新:
引入了专利制度, 国家、 企业和大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体制, 现代工业制度, 市场经济制度等等, 由此导致了西方世界的物质进步和经济发展。
现代化是在科技革命影响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转变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 思想等各方面的变化。
透过这一视角, 我们看到, 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现代化的内涵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变革而不断拓展。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其现代化不是从传统中直接生长出来的, 因此,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科学精神是一种首要的精神文化动力。
与时俱进,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就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坚持这条思想路线, 是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弘扬科学精神的基本前提。
坚持科学态度, 大胆进行探索, 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保证。
我们党在历史上曾经犯过一些错误, 甚至遇到严重挫折, 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远离了科学精神, 脱离了中国的实际。
我们党最终能够成功地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根本原因就在于科学精神的回归, 在于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要特别强调, 对待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弘扬科学精神, 具有科学的态度。
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 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关于自然、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科学、 最严整、 最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论体系。
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不在于对其个别论断的固守和照搬, 而在于对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髓的把握和运用。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
“马克思、恩格斯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 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
”这其中所蕴含的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正是今天我们必须大力坚持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立足于新的实践, 把握住时代特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适时提出新的思想、 理论、 方针、 政策, 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 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 生硬地把活生生的实践纳入固有的框框之中, 这种削足适履的态度是完全违背科学精神的。
求真务实, 推动渐进式改革
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 也是我们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所必须坚持的。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 各国都必须依据自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现状制定出合理的战略。
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更应该依据我国具体国情, 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坚持求真务实就应该承认任何人包括政策制定者的理性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就应该承认已经建立起来的任何体制都具有不完善性, 都不一定完全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都未必能够完全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 都需要不断改革。
文秘 114 版权所有
现代化是一项渐进的社会工程, 改革应该是稳妥和渐进的。
为什么? 真理、 真相和本质的东西是不那么容易获得的, 即便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检验和试验才能加以推广。
反之, 浅尝辄止, 以为真理很容易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