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岸两会复谈启示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两岸两会复谈的启示与思考
6 月 12 日, 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举行正式会谈。
自 1998 年 10 月 汪辜会谈后, 两岸官方授权机构的正式接触业已中断近 10 年之久。
因而此番两会复谈, 不仅成为两岸四地乃至海外华人的关注焦点, 亦为...
6 月 12 日, 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举行正式会谈。
自 1998 年 10 月 汪辜会谈后, 两岸官方授权机构的正式接触业已中断近 10 年之久。
因而此番两会复谈, 不仅成为两岸四地乃至海外华人的关注焦点, 亦为世界舆论所广泛瞩目。
当此全球华人翘首以待的特殊时刻, 回顾两岸两会十多年来的不平凡历程, 个中意蕴委实值得深入回味和总结。
星移斗转时移世易
十年时间, 放在中华民族发展乃至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看, 不过是沧海一粟; 如果将其置于中国当代史的显微镜下, 却显得意味深长。
过去十年间, 是大陆经济势力迅速崛起、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黄金十年” 。
全力推进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 继续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改革, 使得这个基础薄弱、 包袱缠身的大国实现了社会稳定中的快速崛起, 不仅国内民众普遍获益, 整个东亚乃至全球经济都受惠良多。
中国作为地区经济稳定器、 加速器的作用日益明显, 其作为地区乃至全球安全和稳定重要平衡、 协调力量, 也日
益获得世界的尊重。
10 年间, 台湾也可以说经历了历史性的时代变迁。
经过两次政党轮替, 台湾已然从当年一党专政的威权政治, 逐步过渡到三权分立、政党竞争的西式“自由民主” 政治。
经过不长时间的磨合、 洗礼, 台湾初步形成了以西式代议制民主制度为蓝本, 秉承孙中山五权宪政体制, 兼具中华文化和本土特色的独特政治体制。
10 年前, 岛内仍以“亚洲四小龙” 之一自傲, 经济建设上的“台湾奇迹” 成为其对抗大陆的旗帜和资本; 颇具戏剧意义的是, 10 年后的今天, 当岛内各派以台湾“民主转型” 的所谓政治奇迹沾沾自喜、 引以为傲时, 朝野纠斗、 族群撕裂、 政权空转、 权力腐败等民主政治的副产品疯狂滋长, 民众政治上翻身做主的惊喜转瞬间化为无尽的怨怼和愤怒。
更为重要的是, 十年功夫, 台湾当年赖以自豪、 足以向大陆炫耀的经济“奇迹” , 不仅优势丧尽, 而且江河日下之势不可遏止, 经济增长停滞、 内外债台高筑、 民生福利锐减, 让曾经沉浸在民主大梦、 独立迷药中的台湾民众幡然醒悟:
没有两岸的和平发展, 台湾就不可能走出困境, 更不可能有美好未来。
多重功能未尽发挥
站在如此历史坐标上看过去十年两岸关系的反复历程, 我们才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海协会、 海基会两会谈判中断十年, 从现象上看, 乃是岛内独派肆意蛮干、 麻烦不断, 大陆强压怒火、 忍无可忍所致; 但探究深层原因, 乃在于岛内被压抑多年的民众主体意识和地区认同,
在政治转型期被撩拨、 激发、 释放和恶意利用, 而崛起的大陆在摆脱旧思维束缚, 理解、 容忍、 包容进而牵制、 引导岛内上述民意变化过程中, 终究不是一蹴而就, 甚至也会有波折反复。
回想当年两会成立的初衷, 就是谋求建立一个居于官方和民间之间, 或曰民间其表、 官方其里的两岸和谈机制, 其功能不外如下两点:一是官方意见的传输器; 二是民间交流的加速器。
由于当时两会领导人都具有资历深厚、 阅历丰富、 德高望重的特点, 两会的功能其实已经不止上述两点, 还具有另外两种重要功能:
一是官方两岸政策的高级咨询、 顾问机制; 二是两岸官方对立、 对抗的缓冲、 平衡机制。
尽管 15 年前汪辜新加坡第一次会谈成果显著, 使得两会的前三项功能得以初步发挥, 但由于 1999 年后两岸政治关系恶化的大背景下, 台湾官方刻意让“委” (即陆委会)、 “会” (即海基会)
两立并拉开距离, 甚至让海基会边缘化, 而大陆对台政策部门则在决策、执行、 咨询方面三位一体甚至角色混一, 最终使得两会作为民间交流加速器特别是两岸关系缓冲、 平衡机制的功能落空。
这应该是过去10 年里两岸关系的最大教训之一。
作用独特无法替代
正如许多观察者所注意到的那样, 如今复谈的两会不仅在总体氛围上与当年迥异, 其构成更同当年汪辜主事时期有很大区别, 如现今两会领导人资历、 威望与当年稍逊, 却是政策、 技术特别是操作执行方面的行家里手。
这种变化既是时代变迁的自然产物, 也是因应形势变化所必需:
尽管两岸仍在理念、 意识形态、 相互定位及具体政策层面
多有不同, 甚至存在深层矛盾和对立, 但毕竟谋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双方的最大默契和共识, 不管是出于机会主义驱使还是长期战略考量。
在此宏观背景下, 两会在政策、 技术的务实创新以及操作、 执行的灵活把握上, 的确要求更高、 更迫切。
可以想象, 此次两会复谈将在包机直航、 陆客赴台等业已接近成熟的议题上顺利取得成果。
但我们在乐观其成的同时, 仍需冷静直面可能遇到的难题, 比如如何确保两会同各自委(陆委会)、 办(国台办)之间既分工合作又保持适当距离, 从而充分发挥两会在官方、 政党和民众之间的缓冲、 平衡功能, 以及如何使两会商谈机制化、 具体化,进而推进官方直接正面接触、 对谈等。
尽管两岸政治氛围已然改观, 促请两岸高层直接接触的呼声和愿望随之高涨, 但两会毕竟是目前既能模糊相互定位等政治歧见, 又能延续历史成果, 进而开启美好未来的最好机制。
因此, 虽然面临上述难题, 也面临人们这种高涨的“取代” 、 “跨越” 愿望, 但两会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是无可替代的。
推荐访问:()两岸两会复谈启示与思考 两会 两岸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