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QES宣贯教材

QES宣贯教材

时间:2022-08-07 15:5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QES宣贯教材,供大家参考。

QES宣贯教材

 

 一、 质量、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由来

  一、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I SO9000 族的产生和质量的历史息息相关, 纵观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按照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来划分,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此前, 手工艺者自检是商品出现以后, 大机械化生产以前人们对产品质量把关的一种方式, 手工艺者凭借自己对产品的好恶来决定产品的合格与不合格, 比如在我们一些古玩市场上还经常可以看到某些古玩上面刻有当时手工艺者“未可心” 的字样, 表示不满意, 也就是不合格, 这种把关对当时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因此会出现诸如同仁堂、 张小泉剪刀等以人或某些字号为特征的名牌。

 第一阶段为质量检验阶段(也算是传统质量管理阶段)。

 在这一阶段, 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产品质量的检验。

 主要是通过严格检验来保证出产的产品或转入下道工序零部件的质量。当然, 这种质量检验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20 世纪以前, 产品的质量检验, 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手艺和经验, 对产品质量进行鉴别、 把关。

 有人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随着生产的发展, 企业规模的扩大, 特别是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 开展起来以后, 企业执行质量检验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到工厂,继而转移到了专职的检验人员身上。

 大多数企业都开始设置了专职检验部门, 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检验人员, 制定了产品的检验制度, 添置了必备的检验仪器, 用一定的检测手段负责全企业的产品检验工作。

 有人把它称为以后日臻完善的“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的出现, 对当时企业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加强了生产者的责任心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要求, 为企业的产品出厂把关, 既保持了企业的一定信誉,又减少了社会上不良产品的流通。通过产品检验可为企业及时地发现技术或管理上地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也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但是, 这种事后把关型管理, 主要是对产品划等级, 挑出不合格品, 并不能减少或避免不合格品的产生。

 有些产品又不能靠检验的办法保证质量, 产品进行全数检验有时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 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

 检验员制度是应机器化大生产而产生的一种对产品质量控制的方式, 它和机器化大生产共同的特点是产品需要标准化, 需要流水作业,它为机器化大生产的市场化铺平了道路,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 某些检验不可能全数检验, 只能进行抽样, 但是不管抽样多么科学, 都会存在风险; 第二, 某些产品的质量特性, 是不能通过检验来进行验证的, 比如鞭炮、 导弹, 这种产品的只能表明该鞭炮或导弹的质量特性, 但是下一个具体产品还是不清楚, 它只能代表一批产品的可能趋势, 再比如, 建筑工程尽管各项分部工程都有检验措施, 但是它并不能完全代表建筑实体的质量特性, 因为我们不可以对这样的工程实体进行损坏性实验, 只有实际使用才能知道它的好坏, 因此, 建筑工程的设计非常重要, 通常要用几倍的安全系数进行设计, 防止理论合格而实际不合格。

 随着商品经济速度的加快, 下游厂准确的说是顾客对企业产品的持续稳定的要求越来越突出, 也就是说当你能够拿出很好的样品时, 你无法证明你将为顾客提供的批量产品和你的样品一样, 同时, 在二战前夕欧美国家对军需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 也不允许产品在交货时不合格, 如当时的航空母舰制造周期为七至八年, 如果交货时产品不合格, 任何的经济赔偿都不可能弥补由于耽误战机而造成的损失。

 又由于专职检验的特点是“三权分立”, 所以出现了质量问题容易互相推诿、 扯皮, 缺乏整体观念。

 因此,随着生产的发展,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 质量检验的这些缺点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

 第二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军需品的特殊需要, 单纯的质量检验已不能适应对军需品生产的要求了。

 因此, 美国就组织了一些数理统计专家在国防工业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数理统计专家就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美国标准协会,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等科技协会的有关人员, 研究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产品的质量控制, 并先后制定和公布了“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 强制要求生产军需品的各公司、 各工厂实行统计的质量控制,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保证和改善了军工产品的质量。

 后来又把它推广到生产民用产品之中, 因此给各个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

 数理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也就越来越广泛,到 50 年代达到了高峰。

 除美国广泛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外, 还有英国、 挪威、瑞典、 荷兰、 法国、 丹麦、 比利时、 意大利、 西德、 日本、 印度、 墨西哥等国, 都积极开展统计质量控制, 并取得成效。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 从而可以预防不合格品的大量产生。

 在方式上, 责任者也由专职的检验人员转移到由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标志着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测质量问题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观念。

 这无疑和质量检验相比, 它更加适合企业需要, 提高了管理水平, 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但由于这个阶段过分的强调了数理统计的理论, 没有注意数理统计方法的通俗化和普及化工作, 使人感到理论深奥不好学, 或误认为“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工程师的事,与己无关”, 从而限制了这些方法的进一步推广, 影响了企业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管理作用的发挥。

 第三阶段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阿波罗飞船和水星五号运载火箭, 共有零件 560 万个, 如果零件合格率为 99. 9%, 那么在飞行中就有 5600 个零件可能发生故障, 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 全套设备守好率都要在 99. 9999%以上。

 即在 100 万次运作中只能允许 1 次失灵, 连续工作时间要在 1 亿到 10 亿小时, 这样, 原来的统计质量控制已经不适应需要。

 同时, 质量管理也面临了许多新情况:

 一是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高、更多了。

 过去对产品的要求仅注重于产品的一般性能, 而现在又增加了耐用性、 可靠性、 安全性、 经济性、 以及可维修性等要求; 二是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活动中广泛应用系统分析的概念, 它要求用系统的观念分析研究质量问题, 把质量管理看成是处于较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三是管理理论又有了一些新发展, 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所谓“重视人的因素”、“参与管理”, 强调要依靠全员搞好质量管理; 四是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 五是随着市场竞争, 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 各国企业都很重视“产品责任” 和质量保证问题。

 由于出现了上述种种新情况, 显然仅仅依赖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是很难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的。

 而近代数理统计学和系统论等学科的发展, 为新理论与方法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最 早 提 出 全 面 质 量 管 理 概 念 的 是 美 国 通 用 电 气 公 司 质 量 总 经 理 菲 根 堡 姆(A. V. Fei genbaum)。

 1 961 年, 他出版了一本著作《全面质量管理》, 该书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 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

 而要解决质量问题不能仅限于产品制造过程, 在整个产品质量产生、 形成、 实现的全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质量管理, 并且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而不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

 他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 设计、 生产和服务, 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 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

 60 年代以后, 菲根宝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并得到广泛运用,但各国在运用中各有所长。

 在日本叫全公司的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在日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比如, 田口玄一的“三次设计” 等方法就是在这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代表。

 在 I SO9000 出现以前, 全球主要存在三大质量体系, 首先是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过程控

 制的思想, 针对产品生产的过程(具体到每道工序实施严格的控制)

 来控制产品的质量, 最突出的代表是英国国家标准局出台的 BS5750 就是 I SO9000 族标准的前身; 其次, 是以日本和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普遍采用的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创立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控制思想, 它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对日本的国家经济和产量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众所周知, 二战前后日本造几乎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但是现在的日本产品质量之高也是大家公认的, 这个期间,

 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 比如由于原料的原因, 日本的单个电子原器件不如欧洲的产品, 但是整机产品却远远高于欧洲的产品, 这似乎是发烧音响的最佳组合, 就是这个原因, 它就是由于这个期间日本著名的质量专家田口玄一发明了三次设计的理论所取得的成就, 再比如目标管理、 零储存管理模式都是这个时期在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下取得的全球普遍应用的管理思想和模式; 第三, 是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等国家标准化管理的模式, 就是把生产的工艺过程、 工艺标准、 操作标准、 检验标准实现国家标准化, 这种标准化对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作用巨大, 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尽管全球存在着这三种不同的质量管理模式, 它们之间共同的特点都是对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过程都加以严格的控制, 只是控制性方式不同。

 虽然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全球有统一的质量管理语言, 但是随着关贸总协定 WTO 的出现, 每个国家的贸易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小, 技术壁垒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质量管理就是技术壁垒之一, 就是由于这种政治目的和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英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于七十年代末向国际标准化组织 I SO 大会主席团提交了成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技术委员会, 负责建立全球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批准后秘书处设在了加拿大, I SO9000 族标准就是在欧美国家对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管理模式, 它也吸收了其它两种管理, 模式的精华。

 I SO9000 族标准它在日 本尽管不能替代或者说高于日 本人已经成为法律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但是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标准化的要求, 日 本人也不得不改弦易张迅速采用了I SO9000 标准。

 二、 I SO9000 族标准的由来 产生于 I SO9000 标准的原因之一是产品检验带来的问题, 众所周知, 检验并不能把产品的全部质量都检验出来, 除了不得不抽样而带来的风险外, 还有很多地方是不能检验的。

 那么, 就迫切的需要一套管理标准来弥补质量检验的不足, 保证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 并得到持续改进。

 这就是为什么各国家都制定自己的质量保证标准的目的。

 随着经济速度的加快,各个国家的质量保证标准不统一的障碍, 妨碍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趋势, 因此I SO9000 族标准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知道, 任何标准都是为了适应科学、 技术、 社会、 经济等客观因素发展变化的需要而产生的, I SO9000 系列标准亦是如此。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产品品种越来越多, 结构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多的一般使用者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来判断所购商品的质量是否可靠。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性增强了, 对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求优、 求新、 求美、 求异, 宁可付高价也要购买质量好、 可靠、 安全的产品。

 人们需要把自己的安全、 健康, 甚至日常生活的持续稳定置于“质量大堤的保护之下”, “受到质量管理这一防护大堤的保护”。

 并逐渐形成了“产品责任” 的概念, 即制造者、 销售者对用户使用该产品而造成的伤亡、 损害事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另外, 企业为了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而追究的巨额赔款, 宁可“先花少量的钱, 来避免今后赔更多的钱”。

 因而, 在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中需加强管理并由外部(需方和第三方)实施监督, 这就要求企业(生产方)

 建立相应的质量体系, 并提供充分说明质量符合要求的

 客观依据。

 这样做的结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法国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较早地开展了这方面地工作与活动, 取得了许多成功地经验。

 60 年代以来, 世界贸易发展迅速, 质量成为重要地竞争因素, 质量管理地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 不同的国家、 企业之间在技术合作、 经验交流和贸易往来上, 都迫切要求在质量方面有共同的语言、 统一的认识和共同遵守的规范。

 与此同时, 现代质量管理学的发展也为质量管理统一标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全面质量管理被广泛运用以后各国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时间经验, 既丰富和发展了质量管理学的理论, 又为 I SO9000 系列标准提高了必要的实践基础。

 1979 年英国标准协会(BSI )

 向 I SO 提交一份报告, 该报告倡议组建一个技术委员会, 研究先进管理经验的标准化问题。

 I SO 批准了这个提案, 成立了 I SO/TC176 技术委员会, 分配给这个委员会的标准号为 I SO9000, 秘书处设在加拿大。

 TC176 制定标准的基础是英国 BS5750 标准和加拿大 CASZ299 标准。

 1987 年 I SO9000 系列标准就是在上述客观条件、 要求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

推荐访问:QES宣贯教材 教材 QES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