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读史使人明智(全文完整)

读史使人明智(全文完整)

时间:2022-08-03 14: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史使人明智(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读史使人明智(全文完整)

 

 读史使人明智

 四百年前,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Bacem Francis, 1561~1626)

 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 的口号, 近代自 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充分地展示了这段名言的真理性。

 他还留下了关于知识论述的另一段名言, 培根在《论学问》 一文中说道:

 “阅读使人充实, 会谈使人敏捷, 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读史使人明智, 诗歌使人巧慧, 数学使人精细, 博物使人深沉, 伦理之学使人庄重, 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这位在近代科学创造时期为新时代高声呐喊的英国哲人, 这位未来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他留下了“读史使人明智” 这一最为重要的名言。

 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 21 世纪, 我们更需要回顾科学的历史, 让人们对科学的过去进行反思, 对认识科学的现在或预见科学的未来将会有极其重要的启迪。

 1、 科学究竟是什么? 在过去三个世纪里, 科学变革一直在取得进展, 科学与技术已经使地球的面貌改观了。大量科学思想上的成就和技术领域内的成果, 在我们这一代取得了 过去从未有过的明显结果。

 人们登上了 月球并研究了宇宙的深处。“绿色革命” 使得原来仰仗粮食进口的一些国家变得基本上能满足自 己的需求。

 医学的进步扑灭了许多曾肆虐人类的疾病, 降低了婴儿死亡率。

 新的通讯方法使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

 核物理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开辟了 核燃料, 使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来源枯竭后向人们提供能量成为可能。

 科学以令人震惊的气势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面貌, 使我们不再以狩猎维生, 从野蛮的山顶洞人突然变成了现代文明人。

 我们不再问科学是什么, 我们的生活己离不开科学。

 我们用电来照明; 我们用车来代替徒步; 我们用化石能来取暖; 我们用电视来消磨我们的业余时间;我们用因特网来传递 E-mail; 我们正在贪婪地享受着科学给我们带来的现代生活。

 在科学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角落的今天, 我们将进一步反思:

 科学究竟是什么?

 3、 1 能源问题 农业时代以前, 人类所依靠的能源多属于动植物, 均属于地球上的可再生性能源。

 到工业时代就不同了, 虽然整个人类的工业时期大约仅占全部人类历史的 0.2%, 但这一时期拥有的生活过的人口约占有全部人类历史中总人口的 80%, 然而所消耗的能源却占全部人类历史中所消耗的总能量的 99.9%以上。

 人类以与日俱增的速度滥伐林木, 绿色能源日渐消耗, 而工业的发展依靠的石油、 煤炭、 天然气等, 这些都是不可再生性能源。

 这些能源实际上是地球在过去几十亿年的长时期内对于所吸收太阳能的积累。

 地球的储存是有限的, 而人类消耗能量的速度已超过了能源再生的速度; 科学研究预计, 煤 2030 年将开采完结, 石油在 2050 年也被耗尽。

 这些化石能源都是地球几十亿年的原古贮藏, 这种既不可多得又不可再生的珍贵化石, 人类却把它付之一炬; 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 无法消除的环境污染的忧患。

 3、 2 原子能时代 人类对于原子弹的研究, 是人类困惑的另一例证。

 1939 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发现铀核裂变; 1940 年以后, 美、 英等国的物理学家研究铀核裂变释放能量的可能性, 并着手进行“曼哈顿工程计划”。

 在当时看来, 科学家们所从事的科学活动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因此是合乎道义的, 是善和美的行为。

 可是, 当原子弹投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原子爆炸以其巨大的破坏力显示出对人类的现实危害性, 使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大批科学家受到良心上的自责。

 因此, 他们积极倡导销毁核武器, 要求制止核科学研究。

 在这样的道德背景之下, 对原

 子核的研究就将充满困惑。

 对于原子弹, 最重要的事是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和我们今后的生活要遇到的新的可能性。

 迄今为止, 包括二战在内的大规模战争毫无例外地都依靠参战民族的一致和持久的意志; 现在新的大规模破坏的战争已经从举国协力的势不可挡的主张转变为一小撮人的意志。

 原子弹制造中卓越的技术工作是无可置疑的, 但它对于科学和对于公众对待科学家的态度产生了极其巨大的逆转, 使科学家成为技术精湛和道德困惑的象征; 原子弹告诉世人:

 现代科学已成为科学家们自豪与道德之间冲突的原因所在。

 2、 科学家的责任和志趣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Heidegger), 在讲授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哲学时, 用三句话评述了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亚里士多德出生, 思考, 而后死去。” 在海德格尔心中, 这是一位思想家最典型的生平, 他的思想就是他的生平。

 由此可见, 科学家生活的目 的是思考。

 据说有一次, 古希腊南意大利数学学派的领袖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前 560~前 480),曾与费琉斯的统治者雷翁谈过一次话, 雷翁称赞毕达哥拉斯的天才和雄辨, 并询问他的技艺是什么? 毕达戈拉斯答道, 他根本就不是什么技艺大师, 只是个爱智慧的人(哲学家)。

 雷翁听到“爱智慧” 这个词感到非常陌生不解。

 这时候, 毕达哥拉斯就用了一个有名的比喻,以解其义。

 他说:

 生活就像奥林匹克的赛会, 到赛会这里来的人们, 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参加赛会的, 以夺取荣誉的桂冠为目 的; 第二种是做买卖的, 以赚钱为目的; 第三种是单纯的观看者, 以获得好的心情为目的。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 有些人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名; 有些人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利; 还有些人做了最好的选择, 他们把自己的时间用来思考自然, 做爱智慧的人, 这种人就是哲学家。

 这也是哲学史上最早对哲学家概念的理解。

 有一年秋天的一个晚上,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 前 624~前 546)

 见星空晴朗,便在草地上观察星星。

 他抬头边仰望天空边散步。

 不料前面有深坑积满了 雨水, 泰勒斯只顾看星星而忘了脚下, 一脚踩空, 人便像石块一般地掉下了深坑。

 待他明白过来时, 身子已经泡在水里了, 并离地面约有二、 三米高, 出不来下不去, 只得高呼救人。

 当路人从深坑里救出他时, 泰勒斯摸着摔痛了的胳膊对那人说:“明天会下雨!” 那人笑着摇摇头, 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

 第二天, 果真下了雨。

 人们对泰勒斯在气象学方面的知识如此丰富而惊叹; 有的人却不以为然, 他们说:

 “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 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泰勒斯对这种嘲笑只付之一笑, 没有说什么。

 两千多年后, 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 Hegel Friedrich)

 听到泰勒斯的故事, 他想了 想说了句名言: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 才不会掉进坑里! ” 此故事说明:

 其一, 人类初期知识的获得是观察。

 其二, 哲学家研究自然的行为当时不被世俗观念所理解。

 有一个小的笑话说, 一个人在挖地时挖了 一尊金质的罗汉像, 于是就敲打着罗汉像的脑袋, 要它交待出另外那 17 尊(或 499 尊)

 罗汉在什么地方(佛经中有 18 罗汉或 500 罗汉之说)。

 这个故事讽刺了人们的贪得无厌。

 贪财当然不是什么美德, 但是, 让我们设想如果那个挖地的人不是一位农夫, 而是一个考古学家, 那么他的举动不但毫无可笑之处, 而且是完全应该的。

 因为他当然有责任探索另外的罗汉是否存在或者存在何处; 探索未知是科学家生活的目的和责任。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Feynman Richard, 1918~1988)

 在他著名的《费曼物理学讲义》 中, 把科学家比喻为一群看足球比赛的孩子, 由于对足球比赛着了迷, 在那儿冥思苦想,想发现比赛的规则, 当裁判偶尔地亮出红牌(或黄牌)

 时, 他们为发现了一条比赛场上不允许出现的犯规动作而欣喜若狂。

 科学家也正是如此, 他们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也像对比赛规则一窍不通的孩子, 偶尔为发现自 然的一条小小的规则而沾沾自喜。

 爱因斯坦有两个儿子, 长子叫汉斯(Hans Albert, 1904~1973), 次子叫爱德华(Eduard

 Albert, 1910~1965); 汉斯成为和他父亲名声相称的美国伯克利学院桥梁动力学教授, 次子爱德华由于早年生病未能成材。

 有一次, 爱德华问爱因斯坦说:

 爸爸! 你为什么这么出名,似乎全世界每个人都知道你。

 爱因斯坦沉思了片刻, 然后告诉爱德华说:

 我们人类就像在一个篮球上爬行的一群蚂蚁, 这群蚂蚁没有一个发现自己行走的路径是一条曲线, 而我发现了。到现在为止, 我们对自然的了解是极其可怜的, 正如牛顿(Isaac Newton)

 在临终很谦虚地留下的名言:

 “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 但我自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童, 不时为找到比常见的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欣喜, 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全然未被发现的浩瀚的真理海洋。” 人类至今对自然的了解知之甚少。

 1858 年, 达尔文(Darwin Charles Robert, 1809~1882)《物种起源》 一书的出版, 标志对自身进化的了解是一个里程碑。

 但在《物种起源》 一书刚刚问世时, 达尔文主义受到了非难。

 但达尔文主义对这些责难进行了 成功的驳斥, 并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那是在1860 年的英国牛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刚刚在上一年出版并引起广泛的注意和争论,学术界内部亦有分歧。

 达尔文主义的著名斗士赫肯黎(Huxley Thomas Henry, 1825~1895)坚定地捍卫进化论, 遭到牛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的讥讽, 他责问道:

 我要请问一下坐在我的旁边, 在我讲完以后会把我撕得粉碎的赫肯黎教授, 请问“与猴子发生关系的是你祖父这一方, 还是你祖母这一方? ”面对这恶意中伤, 赫肯黎从容不迫地先从科学事实方面进行驳斥,然后说:

 “我过去说过, 现在再说一次, 一个人没有理由因为猴子作他祖父而感到羞耻。

 在我的回忆中叫我感到羞耻的倒是这样一种人:

 他惯于信口雌黄, 并且不满足于他自己活动范围里的那些令人怀疑的成就, 却要粗暴地干涉他根本不理解的科学问题。

 所以他又能避开辩论的焦点, 而用花言巧语和诡辩的辞令来转移听众的注意力, 企图煽动一部分听众的宗教偏见来压倒别人, 这才是真正的羞耻啊!” 这段故事确实是捍卫科学真理的光辉典范。

 科学家不但能坚持发现真理, 而且能勇敢捍卫科学真理, 同时还要具有批判精神。

 1921 年, 印度科学家拉曼(Raman Ven-Kata, 1888~1970)

 在欧洲参加会议, 当船在地中海上航行时, 有一个小男孩向他的母亲发问:

 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 母亲回答不出来,这时刚好被拉曼听见了, 便主动向这个小男孩解释说:

 “海水呈蓝色是由于它反映天空的结果。” 这是历史上的传统看法; 可是, 在这位小男孩所提出问题的激发下, 拉曼事后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后来正是在这一问题的指导下, 他开始把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并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经长期的反复实验拉曼终于发现海水之所以呈蓝色, 是因 为 海水分子在接受光的 照射后发生散射效应, 即 著名 的拉曼散射( Raman scattering, )。

 这种效应使海水呈蓝色, 从而科学地解释那位小男孩所提出的问题。

 后来拉曼就是由于这一重大的科学发现, 而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一殊荣的人, 拉曼效应在激光、 电磁辐射、 化学浓度测定等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由此可见, 科学的发现很可能起源于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

 德国化学家贝歇尔(Becher Johann Joachim, 1635~1682), 曾对他们化学家的生活和追求进行生动的描述, 他说:

 “化学家是一类奇怪的人, 他们几乎被一种还乎是愚蠢的冲动所驱使, 在烟雾和蒸汽、 煤烟和火焰、 毒物和赤贫当中, 寻找他们的乐趣。

 而正是在所有这些痛苦和灾难中, 他们感受到生活是如此甘甜, 尚若让他们与波斯国王交换位置他们会弃之而逃。” 体味着科学家的生命历程, 面对世人趋之若鹜的名利如此心如静水、 熟视无睹, 并心甘情愿地生活在贫困之中。

 科学家的快乐其实是一种最平常的快乐, 是一种平淡的生活、安静的工作、 独立的思考的快乐; 海德格尔曾说:

 “工作着我才快乐! ” 这也许科学家快乐的真谛。

 但作为一部科学史, 它所研究的范围远超过这些, 它要让人们从纵深的历史角度来了解科学的起源、 产生、 发展的历程, 了 解科学本身的意义, 克服教条主义, 弘扬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

 二十一世初升的太阳把我们的星球映成一片金色, 现时代的列车正风驰电掣般地奔向新

 世纪的未来; 在这个世纪之交, 正如 200 年前的那个世纪之交诞生的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A. Pushkin)

 所说:

 “回首往事, 你将充满柔情!”

推荐访问:读史使人明智 使人 明智 完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