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时间:2022-07-30 10: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弹一星,供大家参考。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两弹一星 - 成就 两弹一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 20 世纪下半页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 6 月 17 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 年 4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20 世纪 50 年代、60 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 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两弹一星 -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下,于1956 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 至 195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 1958 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江泽民在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 - 发展历程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成功。仅隔三年,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顺利进行。1970 年 4 月 24 日,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两弹一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已远远地超过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力量。

  对于核武器,毛泽东在战略上是藐视的,称它是“纸老虎”;但在战术上却非常重视.在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刚刚接管北京且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就向去欧洲参加世界和平大会的物理学家钱三强提供了 5 万美元的外汇,用来购买核仪器以备建国后制造自己的核武器时使用。

 1951 年 8 月,杨承宗从法国归来,并带来了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婿)赠给中国政府的礼物——用于核研究的 10 克铀。同时,1955 年 1 月 14 日,周恩来召集李四光和钱三强来到中南海,了解到在实地勘察中发现了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所需铀矿资源。

  1956 因“波匈事件”发生,赫鲁晓夫从巩固其地位、争取中国支持在科技援华的态度上有所松动,1957 年 10 月间,正式签订了中苏两国关于国防新技术方面的协定,并以此作为对毛泽东第二次访苏时的礼物。苏联将向中国提供一枚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及图纸资料,提供包括原子弹、导弹在内的部分尖端武器的制造技术,并派专家帮助中国开展研制工作。

  1958 年,中国的核工业正式上马。1959 年 6 月 20 日,苏共中央正式致信中共中央,单方面撕毁了已达成的协议,宣布:中断对中国的技术援助,两年后看形势发展再说„„7 月26 日,决定撤走全部在华工作的 200 余名专家,停止原定设备的供应,带走全部图纸资料。

  1964 年 10 月 16 日 14 时 59 分 40 秒,寂静的罗布泊上空突然出现炫目的闪光,一团巨大火球腾空而起,接着一声巨响,不一会儿便形成了由浓烟火焰交织组成的一支“巨拳”,高高挥起。

 1966 年 6 月,随着中国导弹家族的发展壮大,人民解放军的一支新兵种——“第二炮兵”部队宣告成立。四个月后,便进行了核弹与导弹“两弹”结合的发射试验。我国第一颗带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的发射成功,又一次使世界震惊!

  两弹一星 - 意义

  20 世纪 50 年代、60 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 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 - 功勋人物 背景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1999 年 9 月 18 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按姓氏笔画排序)23 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现状

  “两弹一星”元勋情况:

 授勋时过世(7 人) :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此后过世(6 人) :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王大珩。

 目前仍健在(10 人):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周光召、于敏。

  两弹一星 - 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而“两弹一星的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

 “科学精神”,并可以衍生至“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等领域。在政治语汇上,类似台湾的“发展绿色硅岛”、“新竹科学园区奇迹”、“两兆双星”等。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民在 20 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当成政治语汇可以用在科技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领域上,例如:“用两弹一星精神创建一流大学”、“用两弹一星精神开发资讯产业”等

推荐访问:两弹一星 两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