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近代史改革开放之农业改革论文

近代史改革开放之农业改革论文

时间:2022-07-30 09:5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改革开放之农业改革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改革开放之农业改革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1-2012 学年春季学期)

 论文题目:

 伟大的改革开放之农业改革

  课程名称:

 中国近代史纲要 论文话题:观看影像资料后, 写一篇点评或体会

  文章, 题目自拟。

  任课教师:

 王 冬 梅

  班

 级:

  植物 104 班

 学

 号:

  1001080403

 姓

 名:

 孙

 阳

 手

 机:

  18010096906

 邮

 箱:

 282603714@qq.com

 观看了网络教学课件视频 《改革开放 30 年纪实》 《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节目》《百年叱咤风云录 28 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 30 年. 上海》, 深受启发。

 我不是文科生, 那些政治体制改革、 企业改革、 经济改革等, 虽然能明白些道理, 但不能深刻理解。

 本身是农学院的, 对农业了 解更多。

 所以, 我要重点写下改革开放之农业改革的伟大。

  一、 视频概述 30 年前, 改革开放的政策就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而提出并实施了。

 全会果断做出了,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政策。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开放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 改革开放, 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

 改革的序曲首先在中国农业奏响。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中国成功的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然而以一大二公为主要特征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的脱离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曲折。

 改革开放后, 凤阳实施了 土地承包改革。

 邓小平提出, 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鼓励群众大胆去试。

 后来邓小平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称为中国农民伟大创造。

 1982 年, 中共中央第一个农村一号文件出来, 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做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真正的经营自主权。

 逐步全国大力推广。

 随着改革的推进, 原有的农村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

 1983 年至 1986 年, 中共中央连续发布 4 个农村哦你工作一号文件, 推动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

 之后, 乡 镇企业崛起。

 农民转移到城镇, 农村体系完善、 多元化, 继续壮大。

 1996 年, 江泽民指出发展新农业革命、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求“退耕还林”。

 21 世纪, 农村奔入小康, 国家统筹城乡 建设。

 2004 年至 2008 年, 中共中央连续出台五个一号文件。

 一系列支农、 惠农的政策得到完善和强化。

 2005 年, 废除了实行多年的《农业税条例》, 不仅不用交税, 还可以从政府得到补贴。

 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 环保、 健康、 高效、 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积极推广。

 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正在逐步形成。

  二、 改革开放前后生产的比较 现实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概括地说, 改革开放, 我们“改” 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 经过改革开放, 同三十年前相比, 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 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 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 、 公有制一统天下, 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从经济体制看, 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从社会状态看, 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 融入世界和

 全面进行改革、 越来越活跃的社会; 从出发点看, 过去建设社会主义, 强调为国家、 为人类作贡献, 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 以民为本。

  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后, 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以上五个方面的成果, 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

  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 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成员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

 1980 年, 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 7100 亿元(见十二大报告)

 , 到 2006 年, 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 21. 09 万亿元, 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 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

 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 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

 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 我国大约九亿人口, 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 2. 5 亿之多。

 现在, 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留下一个不小的尾巴)

 , 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

 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 不必一一列举。

  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

 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 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 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

 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 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人们敢于独立思考, 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 以上这些, 就是现实存在的、 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年, 邓小平曾说: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 (《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第 368 页)

 回过头来看, 确实是这样。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 改革开放, 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上事实, 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

 特别要强调的是, 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以上事实, 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 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

 但是, 国际国内都有人认为, 改革开放搞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或者说, 中国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

 有人甚至想当然地列出几条, 作为标准, 对照现实社会, 指责改革开放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在经济方面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从经济上分析和判断社会性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

 , 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

 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恩格斯强调:

 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 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版第 4 卷第 693 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公有制” 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两个概念在同一意义上使用, 但这两个概念的包容性是很大的, 其具体实现形式决不限于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

 在《共产党宣言》 中就提出了这个要求, 以后他们又不断地阐述这个思想。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 保证他们的体力和

 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版第 3 卷第633 页)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 他们的理论是活的行动理论, 而不是必须机械照搬的教条, 这些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 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就是说, 要从各国的实际出发。

  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第 373 页)

 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 同老祖宗讲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完全一致, 而且有所深化。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的思维方法, 是列举几条特征, 来判断社会主义, 而不善于从基本思想的高度、 从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我们认定发展是硬道理,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强调发展生产、 改善人民生活,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

 总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由于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特别要强调的是, 以人为本, 用中国语言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应当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应当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 更多更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要求。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 从消灭了剥削制度、 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看, 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

 但是, 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 思想僵化,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确有不少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 概括地说, 主要有:

 “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 计划经济体制、 以阶级斗争为纲、 高度集权。

 通过改革开放, 这些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 有的相当彻底地改掉了, 有的正在改变。

 总之, 我们的改革开放, 改掉的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东西, 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东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道远:

 但是,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 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观察我们的社会, 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 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 旧体制的思想、 观念、 习惯、 活动方式、 领导方法还存在, 等等。

 还要看到,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 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 这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

 邓小平曾指出,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 权力过分集中现象、 家长制现象、 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 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

 最近揭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 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东西, 带有奴隶制的色彩。

 以上这些, 其性质都是非社会主义的, 都在革除之列。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 总体上很成功, 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失衡。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 最基本的是经济与政治、 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协调, 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几大步, 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 政治体制改革却是碎步缓行, 进展不大。

 “官本位” 非但没有削弱,还有增强之势。

 目前存在的民生问题突出, 贫富差距拉大, 为富不仁现象增多,丑恶现象陈渣泛起, 社会风气败坏, 腐败严重等问题, 都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 问题很多, 矛盾复杂, 难度很大, 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 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 气概和魄力,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 我们体会到, 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 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确实是一场革命。

 在改革进程中, 困扰改革者的一个主要问题, 就是“姓资姓社” 的问题。改革从起步时起, 就有人指责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改革每前进一步, 都伴随着“姓资姓社” 的争论。

  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 的争论, 明确指出:

 “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第 372 页)

 这就是有名的“三个有利于” 标准。

 “三个有利于” 标准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三个有利于” 标准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个有利于” 标准是廓清“姓社姓资” 迷雾的有效武器。

 正如有的领导干部所说, 这些年, 我们就是靠“三个有利于” 标准壮了胆。

  坚持改革开放, 就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 为判断标准。

 我们看到, 有的文章谈论改革, 洋洋万言, 引了不少邓小平的话, 但就是不讲“三个有利于” 标准,真是咄咄怪事!

 不赞成“三个有利于” 为判断标准, 必然要另立判断标准, 这是挑起“姓社姓资” 争论的习惯做法。

 实践已经证明, 离开“三个有利于” 标准谈改革开放, 很可能南辕而北辙。

 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恩格斯说, 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

 我们坚持改革开放, 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 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三、 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支持 1、 政府对农业的扶持

 美国实行的是“以工补农” 政策, 发达的工业和高科技产业扶持起了一个发达的农业。

 扶持体现在各方面, 主要是农村道路、 通讯、 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价格的直接补助; 较低的农业税收政策; 良好的技术服务; 积极开拓农产品国内、 尤其是国际销售市场等。

 在农民家庭收入中, 政府的补贴占 24%。

 这为农业生产者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目前农民的负担较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乡 村道路建设、 电网改造等, 在有些地方还需要农民出资, 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销售不畅, 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影响到农业的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 实现现代化发达的农业是不可能的。

 在发达国家是这样, 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2、 不断延伸和完善农业产业体系, 促进农...

推荐访问:近代史改革开放之农业改革论文 近代史 改革开放 改革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