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工匠精神论文(范文推荐)

工匠精神论文(范文推荐)

时间:2022-07-28 14:5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匠精神论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工匠精神论文(范文推荐)

 

 《形势与政策》论文报告

 工匠精神

  2017 年 1 月 7 日

 工匠精神 摘要: : 李克强总理在 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工匠精神”成为大江南北广泛讨论的热词。随后,“ 品质革命”一词首次出现在 5 月 11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新闻通稿中。可见,国家倡导工匠精神,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消费者欢迎工匠精神。要解决我国巨大的产业规模与庞大的消费群体不能完全对接的矛盾,重拾工匠精神,企业必须要向优质制造商转型,而政府必须要做好优质服务者。

 关键词: : 品质革命;工匠精神;对策探讨 一、工匠精神的缘起与内涵

 (一)工匠精神的基础:职业化分工 管仲将社会各阶层按照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也就就是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此职业化分工理论比亚当·斯密提出的“各种生产力的最大改善起源于分工”的社会化分工理论早了 1000 多年。这种细致化、专业化分工的优点如下: 一就是“相语以事,相示以巧”。从事同一行业、同一工种的能工巧匠聚集在一起,相互商量事情, 共同探讨、展示技巧。二就是“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价”。商品价值的互通有无极大地增加了商品生产、流通的程度。三就是避免“见异物而迁焉”。职业化的分工有益于社会职业、专业氛围的形成。在这种氛围中制作、生产,匠人们不至于心生旁骛,有效避免了职业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四就是子承父业、徒承师业。专业化、职业化的分工无形中起到了师承教化之作用。耳濡目染的熏陶、教化为子承父业、徒承师业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以技艺为姓氏就是职业化分工重要的体现。我国有一些姓氏就是以技艺为基础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姓氏推断出该姓氏的祖先以前从事何种职业,有何种技艺。如:施氏原就是旗工。樊氏以修筑篱笆为职业。索氏就是绳工,繁氏就是马缨工,陶氏就是制陶工,锜氏就是制造兵器架的工匠, 鞠氏就是制造蹴鞠的工匠等等。

 (二)工匠精神的实质:追求极致与完美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的实质就是追求极致与完美。具体而言,不论就是工匠还就是企业家,不仅以谋生或盈利为目的,把职业作为赚钱或养家糊口的生计、工具,更多的就是执着于工作、产品,不断追求完美与极致,将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融入制作的每一个细节,给顾客提供高品质的产品。用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的话说,工匠精神就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就是“做电饭煲的, 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 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浴春风.....”.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就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也就就是不将就。

 一就是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就是工匠、企业对于“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她们愿意为从事的职业、选定的目标花更多的精力,让技术与产品实现从 99% 到 99、99% 的飞跃。从莫邪飞身投入铸剑的炉壁内,用生命铸成举世无双的干将莫邪雌雄剑的神话故事中,古代工匠为追求极致、完美,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可见一斑。

 二就是精雕细琢。“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 告诉我们,产品的设计、制作亦或就是企业的发展追,求“立竿见影”难免给顾客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象。工匠精神恰恰相反。匠人们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眼花缭乱,不轻言放弃,用精雕细琢的精神换来了技能的攀越, 换来了产品的细腻。德式、日式的工匠精神就是对精雕细琢最好的诠释。德国工匠用耗时超过 600 年的“慢功细活”打造了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首先学会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就是用刀。十年之后, 才开始学煎蛋。正就是这瞧上去极其严苛、极其费时的磨炼,才让教堂经久不衰,寿司誉满天下。

 二、工匠精神日渐式微的原因分析 (一)计划经济:落后的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后,八年抗战、三年内战的战争浩劫致使全国一穷二白、满目疮痍。为摆脱此种局面,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占有绝大多数资源,产品的生产、分配以及消费均由政府指令, 造成了我国生产力与经济结构的失调。一就是生产力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经艰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运动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致使国家发展停滞不前甚至退步。虽然1958-1978 年的 GDP 实现了年均 5、4% 的增长,但起伏大,1961 年 GDP 负增长 27、3% 。二就是经济结构严重失调。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发展滞后。1952 年,一、二、三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1% 、20、8% 、28、2%, 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占比为 83、5% 、7、4% 、9、1%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结构基本以农业为主。新中国初期确立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城乡人口隔离的户籍制度,导致大量人口长期被束缚于农业与农村,阻碍了劳动力在企业、城乡之间的转移。在缺衣少粮,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年代,生产力的落后、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甚至很难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更无法奢望追 26 求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了。

 (二)市场经济:逐利与廉价 从供给方面来瞧,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这与我国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密不可分。这两大优势成就了我国制造业,使我国跃升成为制造业大国。如打火机行业,相同性能的打火机,日韩的价格就是中国的 15 倍左右。国产打火机价格优势得益于以下两点。一就是极大的成本优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明显。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原料价格、物流成本使得中国打火机拥有较大的价格竞争优势。二就是极强的产业集群优势。国产打火机行业已形成包括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产品组装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集群。这些规模很小的打

 火机生产小企业或就是作坊, 虽然仅从事一个部件、一个零件的生产,或者只进行零部件装配,产量却相当可观。较大的生产规模、较完善的打火机产业群, 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与完善的产业集群,使得规模效应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产出的增加。一个企业家曾说过:“一个产品只要以 1/3 的价格实现国外产品 80% 的性能,便能迅速占领市场。” 资本逐利的性质就是使得企业只瞧重成本而忽视品质的保证、品牌的创立。从需求方面来瞧,消费者追求的就是物美价廉。价廉物美就是我国消费品市场主流的宗教般哲学。消费者瞧重的、在意的就是价格,没有消费者愿意为精美但价高的产品买单,没有人愿意为品质、品牌不惜重金。现在仍就是如此。我国目前有 6 亿左右的屌丝消费群体追求的依然就是性价比。

 三、重拾工匠精神的条件分析 某些国家( 如德国、日本) 能迅速摆脱战争的阴影,一跃成为发达国家,与工匠精神不无关系。可以说,国家的发展造就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反过来也推动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从式微到重拾,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需求的变化、制造理念的转变这四个条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笔者将对以上四个条件进行分析。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基础 一方面,经济总量大幅增长。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3645 亿元迅速跃升至 2015 年的 67、67 万亿元,2010 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79 年-201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8%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一枝独秀, 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另一方面,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继续得以优化。2015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0、5%,比上年提高 2、4 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 10、0 个百分点。2016 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3、5%, 比第二产业高 29、3 个百分点。经济的快速增长、结构的不断优化为重拾工匠精神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二)中产阶级的崛起就是根本 工匠精神的重拾离不开中产阶级的崛起。中产阶级最大的特征就是这一阶层的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已得到满足, 更高层次的感情需求与尊重需求也能够得到较好满足。较为合理的有关国内中产阶级的界定应该就是人均年收入在 8 万至 40 万人民币左右。只有具备如此收入水平,中国的中产阶级或许才能够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去追求一定的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的 30 多年, 我国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5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966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7、4%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195 元,比上年增长 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422 元,比上年增长 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7、5% 。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 低收入组

 人均可支配收入 5221 元, 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11894 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19320 元, 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29438 元, 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54544 元。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国有 2 亿左右的中产阶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我国中产阶级仍有较大上升的空间,定会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 成为瞧重、认可、追求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与中坚力量。

 (三)消费需求的变化就是动力 一就是需求作用依旧强大。2016 年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7%,比上年同期提升 22 个百分点。需求仍就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的主力之一。二就是需求内容发生大的变化。在温饱都难以解决时,吃饱穿暖就是基本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日益显现。据统计,2014 年我国居民出境旅行支出超过 1 万亿人民币。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为 14174 亿日元,比台湾、韩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 1518 亿日元。珠宝首饰、名包名表、名牌服饰、化妆品等奢侈品成为中国富豪出国购物清单的常客。与此同时,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我国居民出境购物、海淘购物的清单里,奢侈品逐渐向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日用品延伸。价格不再就是消费者考虑的唯一因素。消费者更愿意为产品的品牌、质量、外观、性能买单。事实证明,我国不就是需求不足或就是没有需求,而就是需求发生了变化。需求的变化正成为我国重拾工匠精神重要的推动力。

 (四)制造理念的转变就是关键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 Hay 集团建构了中国企业家素质模型。笔者认为,该报告提出的“重进攻,疏防守”“针对本土创新弱”这两个弱势就是阻,碍工匠精神重拾最大的障碍。在重进攻,疏防守方面, “中国的企业家很善于进攻, 就是打价格战的好手,就是不计后果的进击者,她们的战略与营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在针对本土创新弱方面,“与印度等南亚地区的企业家相比,中国企业家对本土市场, 特别就是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市场的创新严重不足。中国的企业家们就是一群拿来主义的信奉者,她们从美国与日本买来生产线,买来技术, 却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产品与服务, 尽管技术创新一直像烟花一样每年都被高高地燃放, 但就是它从来都就是昙花一现而没有落到实处。”[5]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注意到创新不足的问题, 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提出创新就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国家宏观方针政策的引导下,中国一批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品质意识逐渐苏醒。格力为企业本土化创新做了很好的示范。从空调到电饭煲, 格力每一个产品都带着坚持核心技术,坚持原创设计的“工匠精神”的基因。这种品质基因让格力在任何一个产品领域都有能力、有底气力争第一。当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拥有自主创新精神,重视产品品质,而不就是愿意打价格战的企业家时,重拾工匠精神便指日可待,国人爱上中国造,世界爱上中国造定会实现。

 四、重拾工匠精神的对策与建议 要解决我国巨大的产业规模与庞大的消费群体不能完全对接的矛盾, 企业必须要向优质制造商转型,而政府必须要做好优质服务者。

 (一)企业:优质制造商 一就是注重创新,引领发展。日本电饭煲之所以 27 成为国人出境购物清单的必备物品, 在于日本电饭煲对品质的追求。一个小小的电饭煲拥有 6000 项专利,煮出来的米饭能够直接做寿司。日本匠人对品质几近苛刻的要求使她们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因此,国内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要摆脱“模仿就是最大的创新”的理念,重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方面的创新,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基于对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消费需求的深入调研下,从创新中寻找新的商机,在获得创新红利后继续投入、继续创新,继而形成良性循环。二就是立足本地,走向世界。日本三宅一生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立足本地, 向世界传播东方文化。三宅一生不论进行服装设计还就是举办大型服装表演,服装都融...

推荐访问:工匠精神论文 工匠 精神 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