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东改革开放30年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报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广东改革开放 30 年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报告
广东改革开放 30 年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
作者 陈永红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 30 年的光辉历程。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 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宝贵经验。
广东改革开放 30 年, 是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快速发展、 人民奔向富裕安康、 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 30 年。
广东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成功实践充分说明: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 初步探索(1978 年 12 月─1983 年)
广东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全面拨乱反正, 认真落实干部、 华侨等政策, 按照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构想, 创造性地运用中央赋予广东的特殊政策、 灵活措施, 充分发挥广东地缘人缘优势, 创办经济特区, 开展以“包产到户” 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 在城市逐步进行以市场调节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
(一)
、 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不断清除“左” 的思想影响, 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1978 年 12 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广东领导人大胆向中央建议, 提出对广东下放对外开放自主权; 在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和创办经济特区初期, 广东省委围绕“进一步解放思想, 大胆改革, 更加开放” 这个主题, 要求各地用足用活中央给予广东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1 年 4 月, 省委提出“对外更加开放, 对内更加放宽, 对下更加放权” 。
1982年, 广东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严峻的考验, 全省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打击走私贩私的斗争。
省委提出“三严” (执法更严、 纪律更严、 管理更严), 保证“三放” ( 对外更加开放, 对内更加放宽, 对下更加放权)
。
省委还提出“打击经济犯罪坚定不移, 对外开放、 对内搞活坚定不移” 和“有所引进, 有所抵制” 、 “排污不排外” 的方针。
为了用足用活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4 年, 广东省委明确提出三条方针:
为了办成于国于民有利的事, 要积极寻找政策根据; 政策规定允许灵活的, 要灵活执行; 如果找不到政策根据的, 可以试点, 在试点中突破现有规定。
这是广东省委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充分体现。
(二)
、 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79 年 4 月, 中央工作会议赞同和支持广东省富有创意的提议, 决定发挥广东毗邻港澳、 华侨众多的优势, 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同年 7 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扩大地方管理权限, 试办深圳、 珠海、 汕头三个出口特区。
中央〔1979〕 50 号这一历史性文件, 拉开了 广东改革开放的序幕, 吹响了 广东先走一步的进军号。
(三)
、 成功创办经济特区。
1979 年 4 月, 邓小平赞同广东提出的试办对外加工出口区的设想, 并定名为“特区” , 殷切希望广东“杀出一条血路来” 。
1980 年 5 月, 中央接受广东的提议, 把“出口特区” 改名为含义更为丰富的“经济特区” 。
广东经济特区从创办
之日起, 认真执行中央赋予的特殊历史使命,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上奋勇拼搏, 敢闯敢冒, 大胆实践, 勇于探索, 努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 就把边陲小镇、 荒滩秃岭变成了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和新型工业区。
1984 年 1 月, 邓小平到南方视察, 并分别为深圳、 珠海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 “珠海经济特区好” ,肯定了 特区的做法和经验。
特区因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排头兵, 发挥了 改革开放“四个窗口”
(技术的窗口, 管理的窗口, 知识的窗口, 对外政策的窗口)
的作用。
(四)
、 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年下半年, 惠阳、 海南、 湛江部分山区、 贫困地区的生产队开始暗中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在两三年间在全省推开。
同时, 在全省范围内调整农业发展方针, 改变农业“以粮为纲” 和农村“以农唯一” 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 镇企业, 发展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商品流通体制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
价格改革是市场流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广东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以价格改革和搞活城乡流通为突破口的。
广东价格改革开始“放调结合、 以调为主” , 然后“放调结合、 以放为主、 放中有管、 分步推进” 。
至 1985 年,在 6 年时间里, 广东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价格闯关。
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广东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首先从扩权让利开始。
1979 年, 广东推广“清远经验” , 扩大企业自主权。
1981 年起, 推行以“包” 字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盈亏包干责任制。
1985 年, 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 广东作出补充规定,从生产经营计划、 产品销售、 价格、 工资奖金等 10 个方面, 进一步扩大国有工业企业的自主权, 给企业“松绑” , 更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提高了 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广东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主要抓简政放权, 即给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下放经济管理权力。
一是缩小指令性计划管理范围, 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范围, 放松对微观经济管理的严格控制, 扩大生产经营者的自主权; 二是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 以促进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是下放地方自筹基建、 利用外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审批权; 四是扩大地方大部分商品的定价权和管理权等。
二、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1984 年 10 月──1991 年)
1984 年 10 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标志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按照中央的决定, 广东转入以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这一阶段, 在继续完善农村改革的情况下, 进行了一系列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大办乡 镇企业, 放手发展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和“三资” 企业等多种经济, 对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
广东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 1987 年, 全省 GDP 达到846. 69 亿元,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 初步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1992年, 广东 GDP 达到 2218 亿元,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两番,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一)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是从 1985 年起, 对国营企业普遍实行利改税的第二步改革。二是从 1986 年起, 实行了 厂长(经理)
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确立了经营者在企业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促使两权(所有权、 经营权)
分离和政企分开。
三是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
四是推进横向经济联合。
五是进行企业内部配套改革, 层层落实责任制, 改革内部工资奖金分配制度, 广泛实行工效挂钩。
财政体制的改革。
根据中央对广东实行“划分收支, 定额上交” 以及 1988 年实行“递增包干” 的体制, 广东省对各市(地)
的财政管理体制也作了 相应的改革。
形成省对市(地)
, 市(地)
对县, 县对镇(乡 )
, 层层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
这种财政分级包干的体制, 扩大了各级政府的自主权, 调动了各级财政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改革投资机制,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 能源、 交通和通信是广东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在广东对中央实行财政大包干的前提下, 广东大胆地把市场机制引入投资领域, 大力改革投资机制, 成功地闯出了 一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
从 1987 年到1996 年, 广东集资建了 6000 多座桥, 10 条国道, 实现无渡口通车。
金融体制改革。
1986 年底, 广东被确定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试点省。
广东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发展和开拓资金市场。
二是探索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路子。
三是发展多种金融机构。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广东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 鼓励发展各种合作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以及中外合资、 合作企业、 外商独资企业, 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多层次所有制结构, 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活力。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广东建立和健全市场体系起步较早, 尤其是经济特区, 建立伊始, 就明确规定“以市场调节为主” , 要跳出现行体制之外。
长期以来价格背离价值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市场机制、 价值作用得到发挥。
(二) 坚持对外开放, 发展外向型经济
外贸体制改革。
广东采取“以外经促进外贸发展, 以外贸增强外经实力” 的策略, 和“两头在外, 以进养出” 等措施,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1988 年—1990 年, 在全省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彻底打破外贸长期以来吃国家“大锅饭” 的体制。
广东发挥毗邻港澳、 华侨众多的优势, 引进外资、 侨资和先进技术设备, 这是广东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头 10 年, 广东共签订各种形式的利用外资合同 8. 81 万宗, 实际利用外资 79. 29 亿美元, 已注册的外资投资企业 8124 家, 占全国同类企业总数的六成以上。
同时, 用 44 亿美元从国外引进 100 万多台(套)
技术设备和 2400 多条生产线, 使全省七成以上的老企业得到改造, 为“广货” 的更新换代, 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首先是从创办经济特区开始, 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
接着开放广州、 湛江两个沿海港口城市, 并分别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再接着开辟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随后开放粤北、 粤东广大山区, 使开放区由沿海向山区腹地层层推进。
到上世纪 90 年代初, 广东已发展成为拥有三个经济特区, 两个沿海开放城市, 四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六个高新技术区, 近四十个经济试验开发区, 二十一个市都实行沿海开放区政策, 全省形成了 多层次、 多形式、 多功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广大海外侨胞, 港澳台同胞爱国爱乡, 慷慨捐资, 造福乡 梓。
从 1978 年到 2008 年 5月, 海外侨胞、 港澳同胞在广东捐赠者 10 余万人, 在广东捐款赠物总额折合人民币近 400亿元, 占全国侨捐总数的六成。
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 活动。
全省城乡 出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
1985 年冬, 省委、 省政府作出“五年消灭荒山, 十年绿化广东” 的重大决策。
经全省干部群众艰苦努力, 至 1990 年底, 广东已成为全国第一个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的省份。
1991 年 3 月 12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授予广东省“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 称号。
(三) 、 综合改革试验区
1988 年 2 月, 国务院批复了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广东省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加快经济发展的请示》 。
国务院批准广东省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 这是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继续和发展。
广东的综合改革取得可喜的成绩。
1990 年 7 月, 深圳经济特区创办十周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词:
“继续办好经济特区, 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子。
”
经济多元化发展。
广东放手让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 等多种经济成分充分发展, 初见成效。
一批一批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商纷纷进来投资办厂, 一个一个跨国公司总部或机构相继进驻广东。
三、 增创发展新优势(1992 年─2002 年)
1992 年初, 邓小平视察南方, 提出广东今后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继续发挥龙头作用, “力争用 20 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 ” , 要求广东力争 20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1994 年 6 月, 针对国内改革开放全面铺开, 广东优势弱化的状况, 江泽民向广东提出“增创新优势, 更上一层楼” 的要求, 加快科技进步, 提高开放水平, 交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
1992 年春, 邓小平视察广东, 并发表重要谈话, 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精辟深刻的论述, 廓清了 长期困扰束缚人们思想和行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肯定了 广东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希望广东继续先行一步, 力争用 20 年赶上亚洲“四小龙” 。
在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鼓舞下, 广东掀起了 新一轮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加快发展的热潮。
1994 年 6 月, 江泽民在视察深圳时指出:
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 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 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
(一)
、 实施增创新优势三大发展战略
1998 年 5 月, 中共广东省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 增创体制、 产业、 开放、 科技教育四大经济发展新优势, 突出抓好“外向带动” 、 “科教兴粤” 和“可持续发展” 三大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发展五年跃上一个新台阶。
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省委、 省政府提出“分类指导、 层次推进、 梯度发展、 共同富裕” 的指导思想, 把全省划分为珠江三角洲、 东西两翼和山区三个不同类型的地区,
提出“中部地区领先、 东西两翼齐飞、 广大山区崛起” 的发展战略。
省委、 省政府明确要求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 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
、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 年 12 月, 省委七届二次全会以《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为指导, 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 , 提出力争用 5 年时...
推荐访问:广东改革开放30年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报告 年光 广东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