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四个自信论文1000字

大学生四个自信论文1000字

时间:2022-07-17 12:1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四个自信论文1000字,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四个自信论文1000字

大学生四个自信论文1000字

 

 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与使命。一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一是要讲好党的理论发展的历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关联,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继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养料,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内涵;要帮助学生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雾里看花,不一味盲从,不被某些错误思潮炫目的外衣所迷惑。

  二是要讲好党领导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讲好党领导中国建设和改革史,帮助大学生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传承性。

  三是要讲好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要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上。要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发展进程中体会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看待党自身发展中的问题,认识党执政为民、廉洁从政的特点和实质,强化对党的领导地位的认同,坚定对党的信任和信心。二当前社会上少数人打着“理论创新”和“学术反思”等旗号,任意歪曲历史,以达到虚无党的历史、进而否定党的领导的政治图谋。部分大学生出于猎奇、逆反等心理,加之理论辨别力不强,极易为这些错误思潮所蛊惑。这从根本上说是思想方法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帮助大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要把尊重实际放在第一位,不主观片面,不随波逐流,而是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出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

  要树立辩证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确与错误共存,优点与缺点相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一定的失误和曲折。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就要帮助大学生掌握辩证的思想方法,将那些失误和曲折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来审视,既看到党在艰辛探索中犯错误的历史,也看到党自觉纠正错误探寻新路的历史,更看到党在探索中走向成熟、走向辉煌的历史,认清党的历史主流和本质。

  要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立足于自身的政治图谋,随意杜撰、歪曲历史,试图摧毁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进而摧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刻认识党史问题上的虚无主义不是简单的认识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不是简单的学术之争,而是复杂的信仰之争,从根本上说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三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突出问题导向,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重要

 的理论发展进行专题阐述,澄清模糊认识;对一些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不良影响的错误观点,教师应守土有责,敢于亮剑,运用丰富的史料和透彻的理论解读进行批驳;应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党史陈列馆、红色旅游景点、开展纪念活动等,加深大学生的感性体验。

  应加强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阅读党的经典文献。各类社会思潮之所以严重渗透至青年学生、良莠不齐的大量信息之所以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强大的冲击,很大原因是由于大学生理论储备不足造成内部思想防线薄弱。要选取那些思想鲜明、篇幅适中、通俗易懂的经典文献和著作,通过读书会、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不断强化自身的理论功底。

  应高度关注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政治倾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传播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大学生四个自信论文1000字

 

  大学生强化四个意识

  大学生强化四个意识

 大学生强化四个意识

 大学生是路局人才补充的主要来源,是路局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抓好大学生教育培养管理,促其尽快成长成才,对于路局“人才强局”战略的实施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强化“四种意识”。

 一、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大学生刚从校门走入社会,胸怀美好理想和憧憬,渴望有好的工作环境、收入待遇和个人发展前途,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由于对现实情况了解不深,有的大学生想法过于美好,对现实中的困难和问题预想不足,导致理想与现实出现较大反差,容易产生失落感。怎样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要找准自身定位。人才是多方面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都是路局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人才培养定位看,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高职大专生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技能岗位。找准了基本定位,就找到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要充分认识通往成功的阶梯在现场一线。综合分析各类优秀人才的成长经历,尽管各人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经过现场

 一线摸爬摔打过来的,有着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实践证明,越是艰苦的地方和困难矛盾集中的地方,越有利于人才的锻炼成长和发展。要切记美好人生理想靠自己努力奋斗实现。路局和站段单位都积极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环境条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学生要注重学习积累,勇于竞争挑战,善于把握机遇,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二)处理好学生与职员的关系。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工作岗位,面临从学生到单位职员的角色转换。怎么才能转换好这一角色?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大学生走入社会,将直面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用辩证思维,正确对待现实社会的不良现象和消极影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坚信社会主流永远是好的,工作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校园步入社会,必然会面对种种困难、挫折和不如意,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一定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未来会越来越好。要发扬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大学生从出生到工作大都是在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关心呵护下成长,参加工作后理应是回报父母、回馈社会的时候,一定要发扬敢于担当、甘于吃苦奉献的精神,勇敢承担起肩负的责任。

 (三)处理好做人与做事的关系。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

 社会,意味着人生事业的开始。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可能把事做好。要做一个诚信的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杜绝言而无信、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行为发生。要做一个用心的人。把心思用在想事、谋事、干事上,注重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把经手的每一件事情做细,把自身的本职工作做好,成功就近了一步。要做一个勤奋的人。天道酬勤,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基石。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要坚持发扬铁路职工勤奋敬业的优良传统,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必定能够取得成功。

 二、强化“四种意识”(一)强化学习意识。要多学铁路专业方面的知识。铁路涉及专业和工种比较多,各专业和工种都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作业标准。大学生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多学点铁路专业方面的知识,做到干一行学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精一行,争做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和业务标兵。要多学一点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工作中需要总结、抒发的东西很多,积极撰写调研报告、心得体会、通讯消息、诗歌散文和工作总结等,既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也能为自身的成长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要多学一点人际沟通交往方面的知识。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推广普及,大学生与人面对面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减

 弱趋势。大学生要有意识多学一些沟通交流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虚心向实践学习,向一线工人师傅学习,向书本学习,通过学习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为个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强化进取意识。每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总是困难与挑战、失望与希望、逆境与顺境相伴,要始终保持乐观积极进取的意识,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凡事多找方法,少找借口。对于交代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去完成,少找借口,少讲条件,少说多做。不说消极的话,不陷入消极的情绪中。少一些牢骚和抱怨,多一些客观理性思考。注重工作细节和小事。大学生要严格作业标准和工作纪律要求,养成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善于总结积累,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工作中的成败得失,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和梳理。养成定期工作写实的良好习惯,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每天提前一点上班,推后一点下班。每天提前一点到岗,梳理一下当天的工作项点,做好班前有关准备工作。推迟一点下班,看看当天的事情有没有做完。(三)强化宽容意识。大学生参加工作后,与同事合作共事,一定要懂得珍惜,学会宽容理解,别人取得成绩时真心祝贺,别人遇到困难时真诚帮助。与大家和谐相处,坦诚相待,学会调整心态,始终以包容豁达的胸怀对待人和事。(四)强化责任意识。大学生参加工作后更多的意味着成熟与责任。要对

 家庭承责、对单位尽责、对社会履责。

 延伸阅读:

 大学生村官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村官,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在基层艰苦环境中磨砺品格、锤炼意志;必须充分融入农村,在农村广阔天地中增长才干、成长成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农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强化“融入”意识,找准“结合点”大学生村官从繁华的城市和纯粹的校园,到闭塞的乡村和复杂的社会,面对基层信息闭塞、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单调、工作压力较大的实际状况,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式碰撞中,必须首先强化“融入”意识。要坚定理想信念,找准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主动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沉下身、扎下根、安下心,逐步实现由理想憧憬向务实惠民的转变。要定位准确,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和文化优势积极向农民传授技术,多做一些进村入户为群众服务的工作,用自己扎实的作风和能力,力所能及地为村里办实事,真正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发挥作用、施展才华。

 强化“服务”意识,把握“着力点”民心所向就是工作方向,民生所指就是工作要求。在矛盾比较突出、工作比

 较复杂的农村,必须始终强化服务意识和民本情怀,为群众提供贴心、快捷的服务。要牢固树立“岗位就是责任、责任创造成就”的理念,在实践中锤炼作风,在工作中积累经验。要少一点“指点江山”,多一点“望、闻、问、切”,坚持多看、多听、多问、多思、多干。要深入村组,走进农户家中,掌握本村两委班子构成、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群众生活等实际情况,做到村情户情“一口清”。要因地、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努力把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做好。要敏于感受基层干部群众丰富的工作经验,放下架子,不耻下问,不懒、不闲、不散,多写、多练、多干,多想点子,多提建议,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不断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就业和创业的“互促共赢”。

 强化“责任”意识,发掘“闪光点”责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大学生村官要将农村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追求,切实提高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扎实工作,努力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引导农村更新观念、推动农村发展进步的能力。要多沟通,多交流,多听取村组干部、农村“贤能”、困难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感知到自己的真心和热情,学会用老百姓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法来解决农村问题。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多登群众门、多谈农家事,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不断夯实各项工作的群众基础。要自觉摆正位置,主动为村“两委”当好参谋和助手,

 与其他干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在工作上成为好伙伴、生活中成为好朋友。

 强化“目标”意识,紧扣“切入点”作为刚刚跨出大学校门的知识青年,到基层农村一线工作,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和宝贵财富。要把农村当作“大课堂”、“大熔炉”,在基层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砥砺积极奉献社会的高尚品格。要贴船下篙、脚踏实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全部的激情和智慧投入到创业富民的实践中去,在学习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实践中升华人生境界。

大学生四个自信论文1000字

 

 关于“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学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坚持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讲话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把握,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努力做到将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一、坚定“四个自信”

 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坚定“四个自信”就要做到:

 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刻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基本路线来检验,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做到真学、真做、真懂、真用,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等重大问题,使理论对实际工作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制度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到坚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观念,在工作中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好处,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善于打造行之有效的形式、平台和载体,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使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充分展现出来,让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每个人的血脉,影响每个人的思维。

  二、树立“四种意识”

 通过学习习近平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四种意识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政治意识是根本、大局意识是关键、核心意识是保障、看齐意识是基础。

 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是非问题上,要始终旗帜鲜明,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始终拥护党的集中统一。

 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做到从大局出发,敢担当敢作为,履职尽责。党的集中统一就是最大的大局,必须正确认识大局、全面把握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要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自觉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

 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要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模范遵守党章、党纪、党规,自觉维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坚决执行中央的决定,注重发挥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切实做到政治上坚定自信,思想上同心同向,行动上高度自觉,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更加有力。

 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明确看齐是重大政治原则,是党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先进分子看齐,向榜样看齐。在贯彻党的路线政策上雷厉风行,在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上坚决有力。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四讲四有”是新形势下合格党员的标准,也是广大党员的行为准则。我们要以“四讲四有”为标尺,对照自己言行,努力做合格党员。

 “讲政治、有信念”就是要求在思想政治上合格,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增强“四个意识”,自觉主动向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看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讲规矩、有纪律”就是要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作为党员,必须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摆在前面,真正做到懂得规矩、遵守规矩、维护规矩,让规矩和纪律入脑入心,坚守底线、远离红线,切实增强“讲规矩、有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讲道德、有品行”就是要在品德上合格,有好的品行。既要守公德又要严私德。作为共产党员,始终在加强道德修养上下功夫,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正反两个方向吸取经验教训。“则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讲奉献、有作为”就是要立足本职,勇于担当,讲奉献、善作为。作为共产党员,就要牢记党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困难和挫折,挺身而出,不畏惧、不彷徨,勇于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自身努力和作为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利益。

 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理解讲话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深刻内涵,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努力“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生四个自信论文1000字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坚定大学生的 “ 四个自信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人力资源和主力军,关系着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广大青年大学生需要修好中共党史这门必修课,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鼓舞斗志、明确方向、坚定“四个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党的历史是“四个自信”的书写史

  。

 一个民族的自信总是与其兴衰荣辱交织在一起。回顾近代史,中华民族历经屈辱和苦难。无数仁人志士屡踣屡起、历经艰辛,但均以失败告终,民族自信遭受严重摧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中华民族送来了光明和希望。1921 年 7 月 23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乃至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面对一个个紧迫而重大的时代命题,中国共产党没有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没有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没有简单重蹈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没有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通过坚持 “ 走自己的路 ” 走出了一条适 合自己的大路,发展出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夯实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中国

 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让科学社会主义主义焕发蓬勃生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创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发挥显著优势;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和发扬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迸发出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 。从播下革命火种的小小红船,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这部由“简”到“巨”的百年奋斗史爆发出强劲而持久的生命力,书写出苍劲有力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一部不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政党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大道之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信心满怀,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

  党史学习教育是提升思政育人效能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道路、中国话语最鲜活的现实表征,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 “ 四个自信 ” 的现实需要,更是继往开来,开启新征程的时代呼唤。青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形塑的关键期,需要创新思政育人格局,坚定“四个自信”,构筑精神大厦,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在高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坚定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

  当下,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长期存在,有时会相当尖锐;从国内来看,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复杂。部分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及实用价值观念影响,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四个自信”弱化、道德观念滑坡、能力素质下降等现象。党史学习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新发展阶段提升思政育人效能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蕴含着坚定的信仰和意志、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巨大的勇气 和力量,既有我们 “ 从哪里来 ” 的精神密码,也有我们 “ 到哪里去 ”。

 的时代路标。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将党史所蕴含的磅礴之力转化为思政育人效能,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高效全面地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从回望历史、总结历史和传承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传统、传承初心使命、践行社会担当,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自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用好党史这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

  目前,中共党史课程在全国高校并不是一门普遍开设的必修课,公共思政课对党史教育的支撑还很不够,党史学 科 “ 边缘化 ” 现象仍旧存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全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党史教学迎来了大有可为的机遇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亟需抓住百年党史机遇,加强和改进党史教学,不断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有机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中,用好中共党史这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

  。

 一是要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以党史教育为中心,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融入思政教学体系之中,全面推动党史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开设“四史”类思政课程选修课,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细致的纵横比较,讲清楚中共党史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关系,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形成“大历史观”“大党史观”,充分认识到党的历史是民族复兴的时代呼唤和接力传承,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在开学、毕业等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典礼育人”模式,组织师生共上教育部组织的“党史大课”,全方位激活党史思政育人效能。

  二是要适应广大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随着 2022 年全国高校迎来“00 后”,大学生群体进入全新时期。“00 后”大学生出生在物质和文化生活相对丰富的环境,伴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他们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与思维方式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做法,而要尊重“0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善于将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00”后大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教学模式。用贴近“00”后的思维方式与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增强对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力、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要用好资源,创新党史教学方法论。突破目前思政教学过多依赖教材、教师、教室的传统模式,让党史教育活起来、热起来、动起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和红色基因库等宝贵资源,精心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党史学习教育鲜活立体、生动灵活。深化探索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用心设计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组织师生欣赏喜闻乐见的党史题材微电影、微党课、专题展览、文艺作品、出版物和参加党史知识竞赛、党史诵读大赛、主题征文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自觉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角,让党史学习教育蔚然成风。“学史”贵在力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擅于将党史学习教育本身所蕴含的磅礴之力转化为广大青年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学习动力和成效,让党史学习教育学之有道、行之有效。

  (本文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一般项目(20TZTSKC024)阶段性成果)

大学生四个自信论文1000字

 

 漫谈大学生的四个 Learn

 思想者小传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历史系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 兼任上海市社联常委、 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史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20 世纪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

 近著有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启蒙的自我瓦解》 (合著)

 、 《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

 、 《启蒙如何起死回生》 、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 等。

  这几年,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抱怨找不到合意的工作。

 很多单位又感叹, 找一个称职的大学生真难。

 这就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反差和矛盾。

 那么, 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大学生?我们的大学到底应该培养怎样的大学生? 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往什么方向努力?在今天的演讲中, 我想结合中西大学生活的比较, 给同学们讲一讲“大学生的四个 LEARN”(学习)

 。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看一个大学是不是好的, 就要看在校园里面是不是有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

 这个文化是广义的, 包括文学、 艺术、 科技, 所能想象到的各个方面它都有 在进入正题之前, 我想先谈一谈究竟什么是大学? 作为一所一流的综合性大学, 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大学并不完全是一个乌托邦。

 从它的历史来看, 虽然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大学很古老,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有一千年的历史,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还是起源于欧洲。

 最早的大学产生于法国、 意大利, 然后再到英国。

 像我们所熟悉的牛津、 剑桥, 都是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

 University(大学)

 这个词, 按照它原来的含义其实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 university 是一个地方, 一个可以接纳来自世界各地学生的地方。

 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是由宗教统治的。罗马教会领导的基督教并不是单单一个民族的。

 它希望普度众生, 最起码是全欧洲的众生,那么这个传统就保存了下来。

 越是好的大学, 越是国际化的大学, 留学生就越多。

 所以我们说对大学来讲开放是第一个标准。

 第二个, 大学是提供博雅教育的地方, 培养绅士的地方,在欧洲绅士主要就是贵族。无论是法国的巴黎大学、德国的洪堡大学, 还是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 都是以这条为宗旨的。

 在教会以外之所以还要组建大学, 其目的就是要培养有知识的贵族。

 那个时候的知识可能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些不一样。

 我们今天更注重应用性的知识和技术, 而那时人们更偏向于陶冶性情的知识。

 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人通常都是些博雅之士。

 不仅是欧洲, 这两点也一样是中国教育的传统。

 孔夫子虽然没像柏拉图那样有个书院, 但是他有弟子三千, 也形成了一个教育的空间和氛围。

 从孔夫子开始, 一直到后来宋代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书院, 包括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东林书院等等许多著名的书院, 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教育理念很接近欧洲大学的风格。

 一是它们包容性很强。

 不仅接纳本地人士, 而是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于儒学研究的学子。

 这些学子常常不满于科举, 想到书院里来寻找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而书院, 按照中国的传统, 主要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教你做人。

 做什么人呢? 成为一个儒家所认为的有道德的君子, 一个知书达理的君子。

 同样是博雅教育, 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 大学起源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

 那么为何这么一个非常清楚的理念到了今天就模糊起来了呢? 这个与工业革命, 特别是二战后大学的大规模发展有关。

 随着二战后全世界大学的普及和平民化, 大学数量剧增, 教育的性质和目标自然就发生了变化。

 那么, 今天一所真正的、 被公认为 university 的大学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有三部分:

 一是在教学方面, 它是一个学术性的、 带有研究性的教学, 绝不是应用性的。

 二, 大学也同时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

 正如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所说, 大学之大, 不在于有大楼而是有大师。

 可惜的是, 中国今天的不少大学都热衷于盖大楼, 而不注重培养大师。

 第三点最重要, 是创造性的文化氛围。

 看一个大学是不是好的, 就要看在校园里面是不是有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是广义的, 包括文学、 艺术、 科技, 所能想象到的各个方面它都有。

 以上就形成了大学的三个很重要的组成标准。

 也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 我们才能说这是一所真正的、 理想的大学。

 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正题:

 大学生的四个 Learn。

 这句话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 著名华人社会学家金耀基教授提出来的。

 2003 年, 他应邀来华东师大发表演讲, 谈大学理念。

 他说, 大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学习四个 Learn。哪四个 Learn 呢? Learn to learn (学习如何学习),Learn to be(学习如何做人)

 , Learn to do(学习如何做事)

 , Learn totogether(学习如何相处)

 。

 我非常赞同金教授的观点。

 接下来, 我代他发挥一下。

 学习如何学习和做人 一个博雅的心灵, 是由很多好的知识塑造起来的。

 现在很多人脑袋里装的都是所谓有用的知识。

 这样的人发展空间很有限, 最多是个一流的技术人才 首先是 Learn to learn。

 大家都知道, 到大学来就是学习。

 但是学什么呢? 这恐怕就不是每一个同学都清楚的了。

 学专业是当然的了, 但是我刚才已经说过, 大学是培养博雅之士的地方, 所以, 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也很重要。

 这里我们会遇到一个“博与约”的问题。

 博, 是博雅; 约, 是指你能化约一个专业的知识。

 这两者之间可能会有点紧张。

 我们现在的家长煞费苦心地考虑高考选什么专业。你想一个高中生刚刚被应试教育搞得昏头昏脑的, 他搞得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专业吗? 很多人的选择只是按照比较世俗的眼光去衡量。

 比如, 以后什么能赚大钱, 什么比较吃香, 就选什么。

 但在英、 法、 德、 美, 你考进大

 学的时候完全不分专业, 大一大二是通识教育, 到大三大四才有所谓的专业供你选择。

 也就是说, 当你修了很多门课以后, 当心灵逐渐丰满起来, 真正发现了你的兴趣所在, 才开始选择专业。

 去发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适合什么, 这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次性的决断。

 我自己也有体会。

 至今我很怀念我的大学生活。

 那时候专业学习比较枯燥。

 最有趣的, 就是坐在图书馆里面乱看书, 乱翻杂志, 然后听各种各样相干的乃至不相干的讲座。

 如果你当时问我这些讲座有什么用, 我也不知道。

 但是慢慢地, 你的人格, 你的心灵, 你的知识, 就被这样一个氛围熏陶出来了。

 好的大学你一进去就会发现, 墙上贴满了各种学术讲座的海报,而不是那些实用性的传单。

 我在哈佛半年, 这个印象太深了。

 哈佛大学每天各个院系、 研究中心的讲座加起来有五十多个。

 以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为例, 每周平均 3 次讲座, 几乎隔天1 次。

 哈佛的校报上, 仅仅讲座的通知就有四大版, 非常丰富。

 那真是让你自由选择。

 一般的讲座有 20 多个听众算不错了, 但是气氛非常热烈, 有充分的讨论。

 那种氛围就是真正的大学氛围。

 如何成为博雅之士, 在大学里不用专门去学。

 我自己作为过来人的体会是:

 不要管它是什么知识, 只要这个内容你还有一点兴趣, 只要有名教授来讲座, 你就一定要去听。你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博与雅的结合, 就是一种有用的知识和好的知识的平衡。

 今天的社会很实际, 都在比较这个有用、 那个没用。

 我们很多同学也都总想考出个证书, 积累些有用的知识。

 但实际上, 真正能够培养人的心灵的, 更重要的, 是那些没有用的知识。

 我称之为好的知识。

 一个博雅的心灵, 正是由很多好的知识塑造起来的。

 现在很多人脑袋里装的都是所谓有用的知识。

 这样的人发展空间很有限, 最多是个一流的技术人才。

 只有装满好的知识的人, 才有创造性和想象力。

 而有用的知识, 是不给你想象空间的。

 它教给你的, 是一套规则, 而不是如何去突破和创造。

 所以, 我们学东西千万不要放一个太功利的念头, 这样才能真正成就大业。

 下面一点甚至比上面的更重要, 就是 Learn to be。

 我们刚才说了, 大学要培养博雅之士的气质。

 那么做人, 就是大学培养的中心目标。

 从中西方的传统来看, 这是比学会学习更重要的一个目标。

 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双料博士冯象前不久在接受采访时, 讲了这样一段话。

 他说, 美国的法学院, 像耶鲁, 从来不把培养专业人才当作自己的目标。

 那么耶鲁培养什么呢? 培养的是品质优异的学生。

 至于他以后是当律师, 当法官, 还是当总统, 乃至去好莱坞写剧本, 都可以是法学院学生的选择。

 美国最一流的法学院从来不给学生设定目标。

 它就是培养一个优秀的、 领袖式的人才, 这才是它的宗旨。

 那么国外的大学又怎样培养贵族呢? 真正的贵族, 在大学里面有两个含义。

 第一, 它要培养你作为贵族的自律精神。

 牛津、 剑桥还有好多欧洲的大学至今还保持了学院的传统, 如国王学院、 女王学院、 三一学院……学院过的是集体生活, 里面的学生完全是按照训练贵族的方式培养的。

 这个训练就是像清教徒一般地生活, 非常辛苦, 条件简陋, 纪律像军队一般的严明。

 贵族把什么看得最重要? 是荣誉。

 这个传统也被西方的大学继承下来, 他们把自己母校的荣誉看得比什么都重。尤其是私立大学, 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校友的捐款。为什么要捐款?因为他们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回报。

 我是哈佛学生, 毕业时找到了好工作, 这个荣誉是我的母校给我的, 所以我要回报。

 这种荣誉与他一生伴随。

 第二, 你越是贵族, 越要关心平民, 要和平民打成一片。

 我在哈佛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 每到周末, 几乎所有哈佛的同学都会自觉地到附近社区去做义工。比如在当地的华人社区里面,你可以看到很多哈佛的同学在帮助新来的华人移民学英语、 如何报税纳税。

 我在波士顿的一个教堂参加过英语口语提高班, 不用交学费。

 我的老师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女孩子, 毕业于哈佛商学院。

 她在一个大银行上班, 平时工作非常忙, 但是她每周还是抽出两个半天到教堂来做义工、 教英语。

 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做? 她说了 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 “这是哈佛的传统”;第二句话是, “我这一周里面, 只有这两天是真正在为自己工作, 这是我最喜欢的。

 ” 学习做事和与人相处 今天的社会非常注重团队精神。不要说公司, 就是在大学搞研究, 都是形成各种各样的团队。有些人很有研究能力, 但是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合作, 这就没法担当大任 第三点是 Learn to do。

 要成为贵族, 你首先要学会做事。

 我刚才说的都是些大事, 鼓励你们要有大志向。

 但是正如金字塔不是一天建起的, 要能够做大事, 首先要学会做各种各样的小事。

 这也是大学特别要熏陶的。

 我们有一些同学, 书读得很好, 但有一个能力非常弱, 就是不会做事。

 今天我们很多同学出去找工作, 给人的感觉是大事不会做、 小事不想做。

 虽然很多小事可能一学就会, 但是很多能力是要积累的。

 学会做小事, 这也是一种能力。

 现在我们很多大学有各种各样的志愿者团体和活动, 还有许多勤工俭学的机会。

 我一直认为, 哪怕你时间再紧, 也一定要去参加这些活动。

 重要的不是你从中得到了什么金钱上的回报, 而是学会做事。

 这很重要。

 我有几个博士生是农村来的, 家里比较贫困。

 为了表明自己会全心学习, 就对我说, “老师,我宁愿生活苦一点, 也坚决不去打工。

 ”我对他们说, “你错了。

 最出色的学生, 书要读好,工也要打好。

 这才是好学生。

 ”在国外的名校里面, 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 绝大多数都打工。比如, 就在学校附近的餐馆或咖啡馆里做服务员。

 今天中午是你的同学来给你端菜, 晚上就变成你为他服务了。

 这是很平常的事。

 通过做这些, 他们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能力, 锻炼了自己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我常对我的学生说, 我中学毕业以后到农村下乡 3 年。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做助教, 从助教、 讲师一路做上来, 从底层做起, 都从小事做起。

 正因为小事做过了,今天才能成就大事。

 不要以为不做小事直接就能成就大事。

 只有一点点做起, 每一个细节都有把握, 才能做成大事。

 在国外, 大学生参加过很多的志愿团体、 学生社团, 乃至各种义工, 小事做得就很多了。

 所以他们一进公司, 就非常迅速地适应了公司的节奏。

 现在同学们都想进大公司, 因为大公司收入高、 发展前途好。

 但是公司文化不是大学文化。

 大学还能容忍散漫、 随便。

 今天的公司像军队一样, 非常严谨。

 越是好的公司越严谨, 尤其是外企, 整个氛围非常严格。

 你如果要进去, 就要适应这种文化。

 很多时候, 这就是从做小事培养起来的。

 波士顿每年到九月份, 在中央公园就有一个全市志愿团体联合搞的招新大会, 非常热闹。

 全是义工在帮忙, 没有报酬, 自己还要贴车费、 贴精力。

 但是这么多人, 他们就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 而这些经历, 填在求职表上、 履历表上, 都是闪光点。

 最后的一个 Learn, 就是 Learn to together, 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我们可以发现, 今天的社会非常注重团队精神。

 不要说公司, 就是在大学搞研究, 都是形成各种各样的团队。

 有些人很有研究能力, 但是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合作, 这就没法担当大任。

 今天在大学里面, 如何学会与别人相处, 如何具备团队精神, 这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培养的。

 我刚才说了, 贵族为什么要在学院里培养, 而不是个人修身养性? 因为骑士们打仗不能自说自话, 要有严格的纪律和合作精神。

 1995 年, 我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时, 住在圣约翰学院。

 按照英国的模式, ...

大学生四个自信论文1000字

 

  党的四个全面与大学生

  党的四个全面与大学生

 党的四个全面与大学生 2016-11-10 浏览:分享人:吴涵馥手机版

  本文为党的四个全面与大学生相关通讯文,从十六大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四个方面内容,到十七大增加了建设生态文明新的内容。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党的四个全面与大学生通讯文

 1.“四个全面”的背景

  时间背景

 2016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协推进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

 2016 年 12 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历史背景

 党的十八大精神是总源头,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是姊妹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也就是说,“四个全面”是从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十八大精神的延伸、丰富和发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

 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2016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既面临挑战,也隐藏机遇,而“四个全面”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擘画出清晰路线图。

 2.“四个全面”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四个全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进行的顶层设计、谋划的战略布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同时从它的本原意义上说,它来自于实践、产生于实践,是由我国现实社会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倒逼而出、呼唤而来。习近平同志强调的“两个得出来、一个提出来”,正是对“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所作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

 “四个全面”的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理论和思想都有自己的定位,都会对社会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和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考察时,曾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并在不同的研讨班上,也曾多次强调

 了提出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论述了“四个全面”的理论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战略布局”是对“四个全面”最权威、最规范、最准确的理论定位。自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得到全党的认同,并成为我们党对“四个全面”表述的标准语和规范语。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有机构成。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也不等于个别的简单组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还是辩证统一的。

 “四个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如何贯彻落实好、协调推进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此作了详细具体的阐述,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第二,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带领人民奋力开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三,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发扬钉钉子精神,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第四,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第五,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拿出勇气和魄力,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第六,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第七,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松懈,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使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警戒。

 第八,必须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保证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

 3.当代大学生“四个全面”的时代使命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时期作出的战略布局。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使命和历史担当,对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然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良好的情形下,“四个全面”又赋予我们当代大学生怎样的时代使命呢?

 党的四个全面与大学生通讯文

 多少年来,在人们心目中,改革,就是解放思想敢于突破陈规,就是放开手脚打破条条框框。正因如此,“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为改革划定“法治边界”时,给世界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决策中,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被视为“鸟之两翼” “车之双轮”,成为上下贯通的“姊妹篇”,推动我们的事业滚滚向前。

 循此回望,一条治国理政的主线,清晰可见。2016 年12 月,履新不到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30 周年大会上庄严宣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2016 年 3 月,刚刚当选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国人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两个场景,一种态度:尊重法律、厉行法治,是必须把握好的施政之要。基于 30 多年的法治实

 践,经过两年多的法治探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集理论和实践之大成,绘就全面依法治国新蓝图,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新的里程碑。

 全面依法治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昭告“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彰显法治权威;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发挥法治力量;告诫“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法治实践;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法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开阔了法治的格局、丰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新境界。

 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重大战略布局的一环,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快进键”、进入“快车道”。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回答法治统一性的问题;“五大法治体系”“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协调性的问题;“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既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

 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也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对法治认识的不断深化,正是执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

 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到当前中国发展的棋局中,才能体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贯穿。从简政放权不断深入,到民生事业逐渐完善;从经济改革大刀阔斧,到党的建设抓铁有痕,法治都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把治国比喻成一本大书,那么法治就是大纲,纲立文顺、纲举目张。治理体系中,法治体系成为关键一环;治理能力中,依法治国成为重要内容,法治的引领和规范,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在更大的坐标系中审视,一个鲜明的感受是,无论是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历程中,还是在中国现代化百年征途上,或是世界社会主义几百年演进中,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都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探索。将依法治国提升到“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高度,将目标设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立足点是坚持中国道路、完善中国制度。作为治国重器,全面依法治国书写的是法治史的新篇章,开启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举措,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性、规范性;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在法治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

 式的今天,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只有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全社会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法治才能成为中国前进的坚强保障,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法者,治之端也。”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落实好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沿着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我们一定能在“四个全面”相互激荡的伟大进程中,绘就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推荐访问:自信 大学生 论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