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工作部署(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中国网 3 月 5 日讯 今日上午 9 时,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对 2014 年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实录如下:
2014 年, 我国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 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
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 一些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带来变数, 新兴经济体又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 国际竞争更趋激烈。
我国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深层次矛盾凸显, 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 增长速度换挡期, 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 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同时要看到, 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工业化、 城镇化持续推进, 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大, 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
我们必须防微虑远, 趋利避害, 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 三中全会精神,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 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 全面深化改革, 不断扩大开放, 实施创新驱动,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7. 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3. 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 1000 万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6%以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
加强对增长、 就业、 物价、 国际收支等主要目标的统筹平衡。
这里, 着重对两个目标加以说明。
关于经济增长。
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经过认真比较、 反复权衡, 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 7. 5%左右, 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 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 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稳增长更是为了保就业, 既要满足城镇新增就业的需要, 又要为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出空间,根本上是为了增加城乡 居民收入、 改善人民生活。
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有不少积极因素, 但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关于价格水平。
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3. 5%左右, 考虑了去年涨价翘尾影响和今年新涨价因素, 也表明我们抑制通胀、 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
我国农业连年增产, 工业品总体上供大于求, 粮食等物资储备充裕, 进出口调节能力较强,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但今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不少, 不能掉以轻心, 必须做好物价调控, 切实防止对群众生活造成大的影响。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要把握好以下原则和政策取向。
第一,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 背水一战的气概, 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 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 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 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 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 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 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 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 守住稳增长、 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 13500 亿元, 比上年增加 1500 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赤字 9500 亿元, 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 亿元。
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 但赤字率稳定在 2. 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
货币政策要保持松紧适度, 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 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
今年广义货币 M2 预期增长13%左右。
要加强财政、 货币和产业、 投资等政策协同配合, 做好政策储备, 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第三, 着力提质增效升级、 持续改善民生。
我们追求的发展, 是提高质量效益、 推进转型升级、 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
要在稳增长的同时, 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 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 从城乡 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
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切实把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实现科学发展上来, 不断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 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 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