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农村农业发展,供大家参考。
新农村农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发展思考 新农村建设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发展思考 导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本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说起,详细讲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与基本工作方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 メ 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 瘊 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 杪 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 ≡ ;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 至 近8 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 ミ 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 攥 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 腼 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 铁 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 菥 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 黠 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 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 眩 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 剖 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 旌 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辶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 筹 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 罪 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 徙 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 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 喟 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 拔 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
社会 绵 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鲛 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 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硫 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 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 竭 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 И 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 玛 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 桩 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 剧 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 甓 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 岸 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 л 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 薪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 И 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 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 桩 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 涯 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哙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附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 贲 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 ④ 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 怖 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 廷 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 极 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 未 村”包括 5 个方面,即新房 噱 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 佼 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 肛 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 颠 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 倚 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 远 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 贤 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 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绲 道路、水电、广播、通讯、 烃 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 ┘ 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 怂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 脏 。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 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 硷 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柏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 载 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省 ”;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 圾 、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 疱 强农村的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 昆 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 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 夂 世纪 50 年代,我国就提出 缕 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 良 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 哽 ,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 僵 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 薰 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 缤 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 瑜 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
鲺 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 呐 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 稗 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 踟 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 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 骄 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蝉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 篡 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 缳 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 卿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 勤 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
洮 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 柚 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 耜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 冠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 〉 ,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 题 出来的。上世纪 80年代初 果 ,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 州 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 铑 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 膈 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 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羿 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 D 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 ╄ 综合变革。
是基于实现全 滑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 剀 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 恩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 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 ┲ 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 衅 艰巨,制约农业和农
村发展 贰 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 庀 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 舞 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 砩 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 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 竖 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 选 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 焰 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是 菔 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 漕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 醭 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 邳 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 腹 经济实力。XX 年我国国内 ⑩ 生产总值达 13 万亿元,二 廨 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焰 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 噶 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 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 尤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填 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 剧 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 屺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是 走 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 倥 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 佗 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 裒 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 潸 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 遍 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 镣 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 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 悖 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 聃 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 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 渴 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 格 ,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 违 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 狠 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 窒 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 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 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 ⅹ 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 裙 镇化速度加快,
土地、资金 咏 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 地在过去 7 年中减少了 1 亿 邦 亩,人均下降到 1.2 亩, 藿 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 1/3 獬 ,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 铵 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 改革开放初期的 2.57∶ 潴 1 扩大到 3.23∶1;农 ⒄ 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 说 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 讽 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 缣 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 彼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 邀 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亓 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建设 孚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 成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 Θ 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 忖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 镏 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 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躐 。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 狄 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 λ 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 鄹 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 扬 、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 自 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 谊 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 初 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 卅 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斤 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 缕 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 血 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 触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 辐 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 谫 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 剪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 ┊ 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 阮 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 规 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 钤 小康到全
面小康的跨越,最 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趑 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 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 律 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 ù 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 和 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 冕 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 檠 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哭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 氕 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酲 ,形成 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 茳 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 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⒋ 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 ㄘ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 午 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 骋 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法 ,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 ⊙ 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 郁 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霞 ,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 盲 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 醇 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 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 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 ㈡ 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 ぬ 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 鞍 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 墩 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 聿 业生产的积极性,农
村经济 饮 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 案 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XX 年,我区 得 农业增加值由达到 67.2 隋 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 怖 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 揄 入达到2320元。
基础 狮 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 孪 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 辞 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我区 榈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 芬 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 颃 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 汽 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 塘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 蒌 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 殍 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 砭 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 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 糕 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 ﹄ 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科 炱 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 喁 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 蜞 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 戛 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 ; 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 期 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 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 愉 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 晰 。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 抿 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 描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 戊 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 勇 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民主 茧 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 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 ④ 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 慕 基层民主法
制建设也取得了 蘧 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 现 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 ° 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 铬 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 蝶 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 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 濉 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 а 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 遘 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逡 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 鹬 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 脚 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 ь 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 殚 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 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 院 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对 ,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 权 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 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 奏 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 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 黍 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农村农业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 建设现代新农村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大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经过多年培育积累,宜昌市特色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如何抢抓机遇,在现有特色农业发展基础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迫切任务。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宜昌市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宜昌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速度加快。随着全市持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总数居全省首位,家庭农场发展总数位居全省前列,2011 年全国农民合作社现场会在宜昌召开。
(一)是种养大户增长较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大户 5050 个,其中种植业 1564 户,养殖业 1336 户,种养结合 2150 户; (二)是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全市已有农民合作社 4778 个,今年新增 356 家。农民合作联社 21 家,新增 16 家; (三)是农业企业异军突起。全市公司化经营主体 1372 个,其中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02 个; (四)是家庭农场从无到有。全市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已达 1516 家,今年新增 588 家;五是土地股份合作社悄然兴起。全市已注册登记 15 家,经营农地面积 2.76 万亩。
二是创办形式多元。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根据市场需求,整合有利资源,实现了多元多样化发展。(一)是农民自主创办型。根据自已的发展规模、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由农民创办并自主经营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二)是农户自愿联办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愿加入形成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的联合组织,有的是资金联合,有的是技术联合,还有资产资源的联合;(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全市有 10%的合作社、20%的家庭农场、30%的专业大户,都是通过龙头
企业带动引领兴办起来的;(四)是各类能人领办型。如晓曦红、高山云雾、天盈蔬菜等合作社。据调查,在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返乡创业的已占 10%以上。还有通过招商引资来办场办社办公司的。如长阳高家堰镇古城村引进浙江商人来本村办起了龙池山药材合作社。
三是辐射带动增强。经营主体通过采取订单生产、合作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带动广大农户进入市场,实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宜昌萧氏茶叶集团公司+合作社辐射农户达 10.4 万户,带动茶农 56 万多人。晓曦红柑橘联合社与湖北星翔农产品联合社联手,分别在夷陵、枝江、远安、五峰、松滋、丹江口市等地发展成员单位 15 家,拥有基地 20 多万亩,辐射面积 50 多万亩。宜昌高山云雾合作社是目前全省茶叶行业最大、运行最规范的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 3175 人,入股土地 7628 亩,统计数据表明,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 79.5 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 22.3%;适度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 50.8 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 63.5%。全市农民合作社成员、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年人均纯收入高于一般农户 10%以上。
四是竞争实力提升。通过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教育,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业创业工程、职业技能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扎实推进示范社、示范场创建活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规模逐步壮大,管理逐步规范,效益明显提升。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28 家、省级示范合作社 58 家(省级青年示范社 11 家)、市级示范合作社 205 家,县级示范合作社 200 多家。今年评选出首届市级家庭农场 60 个。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02 个,其中国家级 5 家,省级78 家。稻花香、晓溪红、土老憨、萧氏、邓村绿茶、采花茶叶、五丰蔬菜、喜洋洋等一批企业(合作社)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面对新形势宜昌市面临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土地流转较慢。目前,宜昌市农村土地流转比重低于全国水平 4 个百分点,低于全省水平 2 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是农民存在很多疑虑。对流转本身心存疑虑,担心失了地就失去了今后生活的“退路”,不愿流转;对流转价格心存疑虑,租金低了怕吃亏;对流转年限心存疑虑,流出方与流入方期望相差较大。(二)是土地流转不够规范。农户之间多以口头协议进行土地流转,未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也没有在农经部门登记。据了解,当阳市 2005 年以来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 12.25 万亩,流转户数 17499 户,但签订流转合同的仅占 30%。(三)是指导服务滞后。一方面经管队伍人员少,工作任务重;另一方面县、乡、村三级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还不完善。
二是融资贷款困难。农业经营投资大、周期长且有一定自然和市场风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的土地经营权、林权、经营性用房等作为融资抵押物的权属性质不明确,因而还处于弱势地位,融资渠道不畅。公共财政投入有限,近三年我市农民合作社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到扶持资金 2678 万元,2014 年 1688 万元,对这个群体而言是杯水车薪。全市大部分县市区财政均未专门预算安排(夷陵区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 2000 多万元)。金融机构融资困难,大部分金融机构倾向扶强,不愿意向规模不大、前景不明朗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贷款额度小而且程序复杂。
三是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宜昌市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都存在经营规模不大,经济实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问题。一些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各项制度不完善,制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社员代表会、理事会、监事会名存实亡;有的合作社理事长和社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治理和创新能力;有的合作社与社员联结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部分经营主体都还处在起步阶段,普遍缺乏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科技含量偏低,带动能力有限,经济效益不好。
四是人才支撑不足。农村的年轻人几乎全部都在外打工,而从事农业的都是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难以承担经营主体的发展重任。一些先进的科技知识很难推广,农业机械化操作也难以得到实际运用。同时,很多经营主体的管理者,对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种植很熟悉,但对市场营销和公司化管理等知识知之甚少,导致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低,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
五是社会化服务滞后。经营主体在农业技术、良种、农机、植保,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都需要各个部门的指导服务。但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很难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其原因:(一)是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人员队伍不稳定,许多公益性服务项目尚未广泛开展;(二)是互助性农技推广服务覆盖面不大,存在服务对象不广质量不高能力不强等问题;(三)是经营性服务组织利益联结不紧,服务内容单一,不能满足经营主体要求。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措施办法:
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为我们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型农业主体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面对机遇,宜昌市采取的措施如下:
围绕构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
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按照“培育扶持、发展壮大、规范运行、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着眼宜昌现代农业发展,突出重点,大力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突破。宜昌将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强主体培育的引导扶持,创新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工作保障措施。
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宜昌市具体做法:
一、加强确权工作,促进土地流转。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是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土地流转的基本前提。全市在办好试点的基础上,力争 2015 年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各地要学习借鉴宜昌市夷陵区“三权分离”试点经验,积极探索实践,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二、加强指导服务,规范土地流转。依托各级农经部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体系,在县级设立流转服务大厅,乡级设立流转交易所,村级设立流转服务站。各地要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成果,依照有关法规,办理流转手续。各级政府要依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机构,依法开展调解仲裁工作。
三、建立激励机制,推进土地流转。健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广枝江市、夷陵区、宜都市等地经验,探索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土地流转、以奖代补激励土地流转、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储备金制度等有效措施,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流转。积极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创新试点,力争所有县市区每年办好 2--3 个试点。
宜昌市政府如何引导扶持各类农业主体? 一、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是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依托。宜昌市目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综合实力较强的晓曦红柑橘合作社、萧氏茶叶合作社等都是依托柑橘、茶叶这些全市发展较好的特色产业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要持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升规模、品质和竞争力。按照主导产业百亿产业规划优化布局,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选择根植于全市现代农业大局,共生共荣。
二、引导各类主体规范发展。通过建章立制和市场化运作,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规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的目标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跨区域和行业在劳动、技术、产品、资本、品牌等方面开展联合与
合作,组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支持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鼓励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或“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农场)”组合经营模式。
三、强化优惠扶持政策。把各级财政资金集中整合统筹使用,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提档升级,对重点扶持对象实行以奖代补。市、县两级要建立专项扶持基金,用于对示范主体在信贷贴息、生产保险、重大灾害、农社对接等方面的支持,整合各类农业项目和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倾斜,优先安排。对各类经营主体因生产经营需要建造简易仓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的用地,在不改变土地的权属和用途、不建造永久性建筑物的前提下,应视为设施农业用地。国土部门要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辅助设施建设。
想了解更多土地资讯,请关注农交天下!!!!
新农村农业发展
休闲农业与 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 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业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白银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通过加强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重点打造等措施,依托黄河风情、黄土地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高科技农业等优势,着力培育休闲农业发展。文章就白银休闲农业与 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发展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休闲农业; 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
1 加强引导,完善体制
为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
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指导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强化引导发展。构建了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协作、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融合发展的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实行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有序推进、各负其责,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1]。
2 合理规划,梯次发展
为了确保休闲农业的合理有效开发,将“农家乐”“休闲度假农庄”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把休闲农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与休闲农业相衔接,先后规划建设了《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景泰县戈壁农业精准扶贫寺滩甘草产业园项目》《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等重点景区景点,为我市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
3 多措并举,加大投入
为加快休闲农业项目开发建设,我市通过多元投入、多渠道筹措,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全力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据统计,近年来累计投放资金 10 亿多元。1)政府资金引导。白银区对“农家乐”示范户,按照“帮扶单位+农户”模式,每户由 3 个单位对口帮扶,每个单位帮扶 2 万元,提升农民的信心,确保农民从农家乐发展中切实得到效益。2)整合项目资金。对特色优势旅游资源实行政策倾斜,把农业、水利、土地、开发、旅游等各部门专项资金集中使用,定向投放,共整合近 6 亿元投入项目区[3]。3)市场化运作。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平台,科学包装策划项目,对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对外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市有 6 个大型休闲农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4 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围绕“做全功能、做好景区、做响品牌、做优服务、做旺人气”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体系,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了以“六朵金花”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黄河石林特色小镇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休闲农业示范片区,逐步形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风光。龙湾村、顾家善村、西和村、大水闸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顾家善村入选首届中国 100 个农民丰收特色村庄。1)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大坪田园综合体占地 333.33hm2,已建成新型半地下式自动化日光温室 115 座、智能化农艺园 3200m2、休闲温室1500m2、果园 66.67hm2、快乐骑乘环道 3km。建成田园式农家乐 5家。将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融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着力打造“七彩石林”摄影风情区、四季采摘体验区、龙湾民俗度假区、地质遗址观光区、坝滩休闲生态区五大旅游板块,景区建设项目共计 35 个,其中完成花映盛世景观带、二十二道湾改造、红岘台至景区彩色道路、黄河水车改造等 21 个项目,其他项目目前正在建设。3)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草窝滩镇以西和村为中心,辐射周边 8 个村,全力打造“丝路杞园特色小镇”。积极打造“一线两环三区多节点”的全域乡村旅游新景区。目前建成党建红色主题广场 1
处、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史馆 1 处、七彩廊道园林墙 600m,3D 画面1000m2、七彩路面 2.6km 等,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三变”发展模式,不仅培育休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4)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正在分期实施响泉“泉村”建设项目,全力打造舒适宜居、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为一体的“陇上宝积,灵秀响泉”。从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逐步形成“田园生活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游”“宗教探寻访古游”等特色项目,以创建全国和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为抓手,目前白银区四龙民乐村、景泰县条山农庄、景泰县红砂岘生态农业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靖远县香源农庄等 7 家经营主体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4]。
5 结束语
通过重点亮点打造,在培育休闲农业数量的同时不断提升质量,逐步做大做强,努力实现休闲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将休闲农业打造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5]。
参考文献:
[1]范新.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J].乡村科技,2020(9):21-23.
[2]魏后凯.“十 ”时期中国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20(1):2-16.
[3]连彦乐,戴杰.提升农业科研院所办公室“三办三服务”水平的思考: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1):88-91.
[4]戴文,戴昳然,郑鑫,等.“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促进农林高职院校教
师培养的调研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2020(4):258+260.
[5]董芳.新时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实践与探索:以河南省漯河市为例[J].南方农机,2019,50(15):44-47.
新农村农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发展思考 新农村建设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发展思考
导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本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说起,详细讲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与基本工作方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 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
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 5 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 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
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XX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 13 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 7 年中减少了 1 亿亩,人均下降到 1.2 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 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
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
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 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XX 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 67.2 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 290.5 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320 元。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
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