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廉洁家风征文,供大家参考。
廉洁家风征文
心中有戒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女儿在学校里学会了《少年中国说》,这略显稚嫩的慷慨激昂着实让一家人兴奋不已。
如何让少年一代像她们朗读的那样,成为国家的栋梁,除了学校的教育,家庭便尤为重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而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家风成为最重要的内容,这种记忆和温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更是延续。
从尊老爱幼到勤俭持家,家风、家训的故事很多,而对我来说铭记在心的是父亲说过的“从小就要懂规矩”。长大后,我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更深深的懂了这句话的含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加大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贪腐官员纷纷落马,分析背后的原因多半是没有“红线”意识,不知敬畏、不守规矩。
小时候,做错了事情要被训诫,父亲却并不是随便拿起笤帚或者鸡毛掸子,家里有一把精致的竹尺。“挨打”要有仪式感,每当父亲拿起了竹板,就要飞快的回忆是哪里做错了„。如今,我也做了父亲,如何让孩子从小就有规矩意识,无疑是令父母最头疼的事。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再打板子显然是有违现代教育理念的。不过,我还是预备了一把戒尺,在关键的时候也曾“拿起”,只是不曾落下,真成了一种“仪式”。
这支戒尺比小时候我“常见”的那支要精致的多。姑娘知道这是戒尺,也知道是用来训诫做错了事情,我觉得这就是它的意义。其实,这更是一种提醒,“心中要有戒尺”,时刻提醒自己要有“红线”意识,“知敬畏、守规矩”,不仅是自己,也要教育好下一代,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从早、从小一刻也不能懈怠。
廉洁家风征文
爷爷出生于一九二七年,他在七十一岁的时候,才放下那架用了多年的木犁,他对父亲说:我的力气确实搬不动这架犁了。现在,爷爷已去世十年,但他使用过的那张铮亮的木犁,依旧完好地摆放在老家的屋檐之下,成为我生命历程中一道历史与现实交织的风景。
木犁是传统手工农业中,与耕牛配套耕作田地时不可或缺的工具,由天然弯曲的木质犁弯、楔形的犁底、笔直纵向连接的中后部扶手组成。所有构件都是爷爷亲自在山中寻找的木质致密、超硬耐磨的铁匠木、椆树,经过木工精细加工打磨而成,然后在犁底配置上铸铁的鑵头,通过纤绳、扼兜与耕牛的连接配套,便在爷爷的操控下,十年如一日,陪伴着十多亩土地,以及一家三代八口人的希望,犁开黄色的田地,堆成一陇陇岁月丰收的诗行。
小的时候,我们总是跟随在爷爷耕耘的木犁前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麦茬田耕种苞谷前,把收割中遗漏的麦穗捡拾一遍;耕作红薯土豆地时,把随耕耘暴露在外的薯块,捡拾到篮子里面。耕地歇息的间隙,爷爷就会给我们讲一些“自己动手收获的果实、吃着才香”,“不能浪费一颗粮食”,“别人给的东西不能随便要,别人给你十分礼,你要还别人十二分礼”等劳动、节约、做人的道理。
爷爷耕作旱地时穿着球鞋,耕作水田时则打着赤脚,他辛勤劳动了一生,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即使后来改革开放后家庭条件稍微宽裕的情况下,他一直只穿手工布鞋和非常便宜耐用的解放鞋。他勤劳简朴的习惯也影响到我们一家人,无论何时,都保持这种习惯和传承,对物质没有过度、过多的奢求。
农闲时节,爷爷会给木犁抹上一层桐油,擦拭铮亮,放到防潮的阁楼,以免霉变。他是读过私塾的,闲暇时就借来《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薛仁贵征东》,以及后来流行的文革小说《五瓣丁香》、武侠小说《萍踪侠影》等书,戴着老花镜细细品读。他说这是“用眼睛在耕地,也会收获粮食”。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也就养
成了静心阅读的习惯。
基于这些琐屑的细节,后来我女儿读初中时,老师要求她们写一写自己的家风是什么,女儿对“家风”一词一知半解,便来问我,我给她简单举了几个太爷爷的例子,就告诉她,你就写八个字吧,那就是:勤劳俭朴,勤读诗书。
随着时光的流逝,小农机迅速地取代了耕牛和木犁,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耕作的劳动强度。但那张铮亮的木犁一直摆放在我老家的屋檐下,每次看到刚劲不屈、写满沧桑、一直保持着耕耘状态的它时,眼前就好似飘扬起一面烈烈的旗帜,它提示着我,时刻不忘勤奋和劳动,困难时不忘韧劲和坚强。木犁的存在,让我坚信:只要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只要不放弃,就会有转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机会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
廉洁家风征文
她,叫黄雅珍,今年 97 岁,是一名没有文化但有着 73 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叫袁锡范,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离休干部,一名有着 75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也有 95 岁高龄了。自 1944 年两人组成家庭以来,携手 75 载,从革命到离休,从青年到白首,他们始终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勤俭、宽容和爱护演绎着最真实的幸福。“最美不过夕阳红”,**年,袁锡范黄雅珍家庭被评为青海省“最美家庭”。如今,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更加温馨和睦,充满和谐,日常生活中每一幕父慈子孝、互敬互爱的场景,都构成了一幅幅夕阳红的唯美画卷,而这些,就是对“最美家庭”最好的诠释。
同心革命
事业立家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这也是黄老一辈子的真实写照。黄雅珍同志的青少年是在躲避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中度过的,侵华日军的残暴、生活的艰辛在黄雅珍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正是因为
如此,她早早就受到江苏同乡先进同志和党员丈夫的影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尽管她没有什么文化,大字也不识几个,但“共产党人是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道理她明白。加入党组织后,她更加积极地参加组织上安排的各项活动,筹集军粮、传递情报、做军鞋、军衣、参加担架队,每一次都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办的任务,她还参加了当地组织的扫盲班学习,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和自身素质。黄老总说:“人活着,就要知恩图报,报党恩,报国恩,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1987 年随丈夫安置到青海省南京干休所以后,黄雅珍同志积极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不给组织添麻烦。**年,南京干休所住房改造工程动工,黄雅珍同志积极响应号召,第一个搬出了居住几十年的房屋,为住房改造工作让路。同时,她还主动找邻居们拉家常,做思想工作,她说:“我是个文盲,也就在扫盲班上认识几个简单的字,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我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们今天的幸福晚年,现在组织有需要,我们当然要义不容辞。”在她的努力下,好几户不愿搬、提条件的邻居也都痛快地搬了出来,使得住房改造工作顺利进展。
清风润家 “你们都是党员,当中有厅级干部、也有处级干部,在政府工作,就要清正廉洁,还是那句老话,不该拿的钱一分也不要拿,这样心里才能踏实。”这是黄老在“家庭党员生活会”上说的话。每逢家庭聚会,黄老家总会召开一场特殊的“家庭党员生活会”,用朴实的话语告诫子女清廉为官,清正做人,这是她本人作为对国、对家的表白,也是一名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性助廉、清风润家的实际行动。在生活中,黄雅珍也是经常教育子孙,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单位要遵守制度,听师傅的话,要努力为家庭争光、更要争取为祖国争光。受老两口的影响,他们的子孙晚辈都形成了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工作和学习都十分上进。黄老家中祖孙三代共有 13 名中共党员,她的几个儿子分别担任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局长、嘉兴秀洲区法院庭长、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务,不
管是厅级还是处级,子女们始终坚持清正廉洁、恪尽职守。
薪火相传
美德持家 这个从革命中走来的家庭始终秉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夫妇二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一分一厘,一钉一铆,一草一木,都合理使用,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屋内的摆设都是几十年前的旧家具了,在她的精心打理下干净整洁、摆放有序,倒也别有一番风味呢。黄老经常说:“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做人不能忘本,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这些理念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已渗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心中,并成为全家人的一种良好生活习惯。老两口也从不让子女添置不必要的新衣,衣服旧了,就成了工作服,收拾家务用;鞋子坏了,找修鞋师傅修修,换个底,缝个边,照样穿个几年;就连一双袜子都是缝了又补。老俩口都是九十多岁高龄了,至今生活自理,腿脚灵便,他们的长寿得益于好的心态,仁慈善良、艰苦朴素,晚辈们也个个孝顺,总是变着花样哄老人开心,每逢年节都要全家欢聚,其乐融融。有一次,大孙媳妇要给老人买品牌衣服,黄老说什么都不同意,她说:“有衣服穿,不要浪费钱,你们实在要表孝心,就买双袜子吧。”孙媳妇只好买了一双棉线袜子当作给奶奶的年礼了。
真诚相待
和谐维家 真诚相待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袁锡范同志1944 年 8 月参加革命工作后一直在青海省监狱系统工作,常年奋斗在农场,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都很少,更谈不上照顾家庭。黄雅珍同志作为妻子,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承担了一切家务活包括子女的抚养、教育及老人的赡养,从未有怨言。常言道“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贤惠女人的支持”,黄雅珍同志既是家中的贤内助,更是袁老努力工作的坚强后盾。袁老离休后,黄雅珍同志仍然精心照顾老伴的身体,为他洗衣做饭。75 年的风风雨雨,老两口从未红过一次脸,始终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
以邻为亲
团结兴家
一个家庭的和睦不光体现在自己家人的关心、关爱上,更体现在处理好邻里关系,与邻居们和睦相处的日常点滴里。多年来,他们与邻居和谐相处,互助友爱,结下了很好的人缘,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这些年来,干休所里相继有七八位老同志因病在家中离世,子女们束手无措,黄老听到消息马上赶到老同志家中,按照传统风俗帮助逝者擦洗身体、穿好老衣,并把要做的事情一一交待给老同志的子女。老同志离世大多是在深夜,黄老也是 90 岁高龄的老人了,向来都是急匆匆赶去,生怕耽误了事情,黄老的子女担心老人的安全,可是又劝阻不了,也就跟着去帮忙。在喜事方面,黄老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干休所里二十多家女儿出嫁或者家里添了孙辈,都请她缝制喜被,家里有时一下子能堆四五床喜被。平时,黄雅珍老人不仅将自己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还经常清理楼道等公共区域。“黄老是一名共产党员,德高望重,在她的身上永远都有使不完的正能量。”“在黄老的影响下,我们都主动清理垃圾杂物,环境卫生好了,大家相处得更加愉快、和谐。”邻居们都这样说。
牵手相伴几十个春夏秋冬,袁锡范黄雅珍夫妻俩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共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他们用真善美换来了如今四世同堂的美满家庭,为夕阳红增添了最美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