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碳达峰碳中和研讨发言:持续深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精准高效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引导金融资源【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碳达峰碳中和研讨发言:持续深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精准高效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引导金融资源
如何避免你的“理发卡”“健身卡”预付资金“打水漂”?如何让经济的“毛细血管”得到足够的资金融通?如何进一步发挥金融功能,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近些年,小到几百元、上千元的理发卡、洗车卡,大到上万元的健身卡、培训卡、美容卡,发卡商户破产甚至卷款跑路的新闻屡见不鲜。而消费者往往“追债无门”,预存资金都打了“水漂”。
在预付资金监管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针对当前单用途预付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当从四个方面加以强化:一是尽快出台单用途预付资金管理条例,明确经营者的准入条件及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建立资金安全保障等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惩处力度。二是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和金融、司法部门配合的单用途预付资金监管机制,压实各方的监管责任。对于行业归属不明确的,建议明确兜底管理部门。三是规范单用途预付资金收取行为,要求经营者在预收资金前事先向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并对外公示,对经公示的预付资金依法予以保护。收取预付资金时依法签订合同,并出具发票或收款凭证。建立预付式消费“冷静期”,允许一定时间内退款,如*天无理由退款,并规范经营者退款行为,不得在退款过程中设置障碍。四是建立预付资金银行托管机制,实行预付资金拨付与消费进度同步,确保资金不被违规挪用。
此外,也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倡导理性消费,避免受经营者诱惑预付大额资金。加大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培育,在预付费用时,主动要求签订合同,并索要发票或付款凭证。在遇到退款难等消费纠纷时,要积极向有关部门投诉反映,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省是小微经济大省。占比超过九成的小微企业是稳增长、保就业、促创新的基础。不过,在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又长期受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困扰,怎么办?
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商业银行加大金融支持存在一些困难。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复杂工程,应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加大政策配套,鼓励金融机构在尊重市场规律前提下加大投入、合理定价、错位竞争。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持续深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去年人民银行推动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在*省取得一定成效,普惠小微贷款增量居全国前列、贷款利率为近年来最低水平。当前,要持续深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银行优化内部政策安排,增强客户识别、信用评价、贷款定价及风险管理能力,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扩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
二是加大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力度。加快推动企业纳税、社保、用水、用电等关键信息共享,依法合规向金融机构和征信机构开放查询,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更好为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将企业的“数据资产”变为“金融信用”。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从资本金、担保放大倍数、风险分担和奖补机制等多方面发力,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强化服务小微的功能定位,提升担保放大倍数和代偿容忍度。
四是营造良好的小微金融生态环境。针对小微企业存在的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和培育,提升小微企业的合规意识和守信意识,增进银企互信。对于恶意逃废债的企业,要加强惩戒治理,共同维护小微金融生态环境。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金融业该如何适应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推动自身业务的转型,更好支持绿色发展下的投资需求,*的经验?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双碳”目标背景下,金融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绿色金融发展将迎来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更广阔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市场主体的转型风险上升,监管政策和信息披露要求将更加严格。对此,金融机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主动将碳中和目标融入到发展战略、文化理念、治理架构、运营模式等各个方面,加快实现自身全方位的绿色低碳转型;
通过更加精准的资金投向、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更加高效的经营管理、更加全面的风险防控,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加精准、有力的金融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紧紧围绕五大新发展理念,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因地制宜,点面结合,创新实践,初步实现金融改革与经济转型良性互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1年,我们在人民银行总行的正确指导下,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点围绕政策支撑和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引导金融资源更加精准、高效地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如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率先开展碳账户金融试点工作,构建跨部门、数字化的碳信息共享机制;
以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出台全国地级市首部绿色金融促进条例,打造全国首个区域性ESG评价数字化系统,率先建设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六大领域碳账户体系。
推荐访问:碳达峰碳中和研讨发言:持续深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精准高效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引导金融资源 高效 精准 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