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音乐家故事12篇

2023年音乐家故事12篇

时间:2023-07-08 14:00:02 来源:网友投稿

音乐家的故事第1篇“替身”成名肖邦初到巴黎时不被人知,誉满全城的是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一个晚上,李斯特举行公演。大厅里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过程中灯火全熄,让听众在黑暗中全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家故事12篇,供大家参考。

音乐家故事12篇

音乐家的故事 第1篇

“替身”成名

肖邦初到巴黎时不被人知,誉满全城的是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一个晚上,李斯特举行公演。大厅里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过程中灯火全熄,让听众在黑暗中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家的演奏。这天的钢琴演奏使听众如醉如痴,认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演奏结束,灯火重明,在听众的狂呼喝彩声中,立在钢琴旁答谢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来是李斯特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地把肖邦换了上来。他用这样的方式,把肖邦介绍给了巴黎听众,使肖邦一鸣惊人,被誉为“钢琴家中的第一人”。


音乐家的故事 第2篇

著名德国作曲家卡尔?冯?韦伯(1786—1826年)在创作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歌剧方面。他于1798年开始写歌剧,不过在35岁以前,他并没有一部惊世之作,直到1821年,他的歌剧《魔弹射手》(又名《自自射手》)上演,轰动一时,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誉,成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歌剧《魔弹射手》的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故事集里的民间传说改写,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该剧汲取德国歌唱剧特点,兼有说白并多采用分节歌形式,音乐富有民间特色,充满浪漫主义气质,适应了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潮流,因而深受欢迎。

《魔弹射手》上演之后,德国到处出现了"魔弹射手热"。最有趣的是竟然出现了"魔弹射手"式服装、"魔弹射手"牌啤酒等。一时间,以"魔弹射手"为招牌的广告琳琅满目地挂满了大街小巷。关于《魔弹射手》流行的疯狂程度,德国诗人海涅(1797—1856年)是这样描述的:

"一天开始了。清晨,我还在朦胧之中,就被窗外经过的学生吹着《魔弹射手》的口哨声惊醒了;我起床穿衣服时,房东女儿房间里又传来了温柔的《魔弹射手》的歌声。接着,随着上楼响声的节拍,一个粗壮的男人哼着《魔弹射手》的旋律进了房门,原来是快乐的理发师来了。我进饭店吃饭时,马上又被《魔弹射手》的音乐所包围。当我去朋友家拜访时,还未见到主人,《魔弹射手》的钢琴曲已抢先飞出欢迎我的光临。当夜幕降临,人们披着星光、踏着月色,尽情地娱乐时,只听见口哨声、歌声、乐器声此起彼落,到处都是《魔弹射手》喧闹的音乐。就是夜深人静时,《魔弹射手》的强烈音响仿佛还在脑际回荡。啊!这一天的24小时,不管人乐意不乐意,都不得不"享受"着《魔弹射手》的音乐。"

海涅幽默地说道:"现在你该明白为什么我说假如你还未听到《魔弹射手》的音乐,你是一个幸福的人了。但你千万不要以为是该音乐不好,恰恰相反,正因为它妙不可言,所以流行。"

音乐家的故事 第3篇

莫扎特与海顿的良好关系

大音乐家们之间相互妒忌和敌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两位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和海顿(1732—1809)的关系却例外。

海顿早在莫扎特成名之前就在创作交响曲了。不过莫扎特进步很快,他迅速赶上甚至超过了海顿,以至海顿反过来向莫扎特学习。莫扎特去世8年后,海顿才写出清唱剧《创世纪》,他比有天赋的莫扎特晚去世18年。

莫扎特与海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令人愉快的,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都各自表现出对对方的钦佩。这样的例子在音乐界确实不多见,而且在所有的音乐巨匠中,也许要数他们的友谊最为真诚和愉快。

海顿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啊,莫扎特!要是我能让所有的音乐爱好者知道我对他无与伦比的作品的钦佩,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也许都会设法获取这笔宝贵财富的。莫扎特举世无双,但他在宫廷中却找不到一席之地,这使我非常吃惊。请原谅,一谈到他我就兴奋不已,因为我非常喜欢他。"

莫扎特对海顿音乐的反应是敏感而又强烈的。一天,莫扎特与朋友科泽卢克一起欣赏海顿创作的一首乐曲,科泽卢克就其中的几段奇妙的滑进音问莫扎特是否也能写得出来。

"我写不出来,"莫扎特答道,"因为我和你都不会想到。"

一天,维也纳的一位教授找到了莫扎特。该教授以前总喜欢在莫扎特面前挑海顿的毛病,这一次他又发现了一个错误。最后莫扎特再也忍不住了,喝令他闭嘴,说:"先生,即使你和我融为一体也铸不出一个海顿。"

音乐家的故事 第4篇

莫扎特的故事

莫扎特被人们称为“音乐神童”。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他仅仅活了36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他1756年出生在奥地利,他的父亲是宫廷乐团里的小提琴手,也是一名作曲家。由于父亲是佚名音乐家,家里的孩子都受到父亲的培养和熏陶,在莫扎特3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正在琴房教姐姐弹钢琴,莫扎特搬来一个小凳子在一边观看,他开始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以后,每当爸爸教姐姐弹琴的时候,他都在一边听,莫扎特的记忆力个性好,只要是他听过的曲子,他都记得,每当姐姐弹错音乐的时候他都能准确的指出来。

在莫扎特的指指点点中,父亲发现了儿子的天才,于是当莫扎特4岁的时候,父亲便开始教他弹琴了,莫扎特年级虽小,许多技巧复杂难度大的协奏曲他都背诵下来,还弹的很好。

4岁的小莫扎便常常向家人展示他的音乐才华,每当家人吃晚饭的时候,他都要献上一曲给大家消遣消遣。个性是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他更是喜欢变现自我,他常常不管你允许不允许,便跑到钢琴边上弹了起来,凡是听他弹过的客人,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

5岁的时候,刚上一年级的小摸着特便会自我创作各种曲子了,这个城市里的人们都明白他们家出了一个音乐小天才。

在家里,经常有爸爸的2位朋友来练小提琴,这2个朋友是和爸爸一齐同台演出的小提琴手,有一天,莫扎特在听见爸爸和朋友们在客厅里演奏3重奏的小提琴曲,于是他自我也拿着小提琴来到客厅,平时摸着特主要是跟爸爸学钢琴,爸爸教他小提琴纯粹是为了调节。

“爸爸,我来担任你们的第2小提琴手,行吗?”

“不行,这个曲子你还没有练习过”

“我能够看着谱”

“行行,就让我们的小天才试试吧”,在一旁的第二小提琴手发言了。

就这样,莫扎特跟着爸爸和另一位叔叔一块演奏了小提琴3重奏,演奏结束了,三个大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了,大家都看着小莫扎特,为他的才华目瞪口呆。

“天啊,你这小家伙真是一个天才”

莫扎特的父亲发现自我的儿子的确在音乐方面具有才华,为了让孩子们开阔眼界,父亲便带着孩子们到外地去演出,6岁的莫扎特和姐姐一齐到维也纳、荷

兰、慕尼黑等各地演奏,他们的表演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尤其是莫扎特的表演,听众经常要莫扎特加演好多曲子。

在莫扎特14岁那年,他遇到了音乐大师巴赫,巴赫十分喜欢这位音乐天才,于是亲自指导他的演奏和作曲。莫扎特一声创作的音乐领域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等。莫扎特还写了超多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在这些风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

总的说来,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完美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


音乐家的故事 第5篇

大仲马和瓦格纳

德国大作曲家瓦格纳平时待人傲慢,不大照顾别人的感情。尤其是初次到他家拜访的人,经常是慕名而来,扫兴而归。

客人们总是要在客厅等上很长时间,然后门突然全部打开,瓦格纳出现,好像他是一个国王,必须前呼后拥似的。他还爱穿奇形怪状的中世纪服装,把客人弄得莫名其妙。然后他会解释说,穿这样的服装,是为了作曲时激发灵感。

一次,大仲马也怀着崇拜的心情去拜访他,受到同样的接待后,大仲马耐着性子,谦虚的表达了他对音乐几乎是一无所知,但瓦格纳却毫无笑容,一点也不理会大仲马的打趣。大仲马立即告辞,愤然回家。

瓦格纳到大仲马家回访。他在休息室等了半个多小时,只见大仲马慢吞吞地走了进来,头戴羽毛盔,身穿插着鲜花的睡衣,还带着一只救生圈。

“请原谅我穿着工作服,”大仲马神气地说:“我现在脑子一半在帽子里,一半在长筒靴里,我准备穿上它去设计一段爱情故事。”

音乐家的故事 第6篇

闻音识人

1707年,亨德尔在不被人知的情况下游历威尼斯。到达后不久,他应私人朋友之邀参加一个蒙面舞会。但亨德尔不擅跳舞,便坐下弹钢琴。正值意大利着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场,当时两人并不相识,但他听过亨德尔非凡的演奏。此时,他忽然听到美妙的琴声传来,斯卡拉蒂一下子惊呆了,他指着戴着假面具坐在钢琴旁的人大声喊叫:“啊,魔鬼!魔鬼!那个弹琴的如果不是魔鬼,便一定是亨德尔!”斯卡拉蒂说完就冲过去掀掉弹琴人的面罩,果然是亨德尔。从此两人成了极好的朋友。

音乐家的故事 第7篇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Strauss

小约翰.施特劳斯,老施特劳斯之子,奥地利小提琴家、指挥家、圆舞曲及维也纳轻音乐的作曲家。其创作以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称为“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他的父亲。他作有五百余首作品,主要是生活舞蹈性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舞曲、进行曲及一些轻歌剧等。他的创作核心是圆舞曲,以民间舞曲的节奏和其它表现手法为依据,旋律酣畅,节奏自由,音乐语言真挚而自然。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小约翰.施特劳斯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美酒、感情和歌曲》、《皇帝圆舞曲》等,其中《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

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音乐家的故事 第8篇

意外的成功

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是《蓝色狂想曲》,它的诞生是富于戏剧性的。当时美国最着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指挥请他写一部“庄重的作品”,但格什温认为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始终不从命。指挥先生无奈之中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报上抢先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周后在音乐厅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格什温看了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了两个星期才完成任务。谁知首场演出竟大获成功,并以此奠定了他音乐家的地位。

音乐家的故事 第9篇

1982年出生于中国沈阳的郎朗生性活泼,从小就爱唱爱跳,有很强的表现欲。父亲朗国任是部队文工团的二胡演员,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公职人员。郎爸爸对儿子有一个梦想,因此在郎朗3岁时便引导他学习钢琴,使郎朗从此踏上了立志成为音乐大师的追梦之旅。

郎朗很有音乐天赋,他4岁师从朱雅芬教授;5岁和7岁时,连续两次获沈阳钢琴比赛桂冠;9岁考入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并获全国星海钢琴比赛第一名;11岁赢得德国第四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及杰出艺术成就奖;13岁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并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建团演出音乐会上与该团合作演出;14岁考入著名的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师从学院院长、著名钢琴大师格拉夫曼;3个月后,与国际著名的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走向职业演奏家的道路。两年后又签约世界着名的德国DG唱片公司,成为最受重视的艺术家。

而郎朗真正让世人瞩目的时候则是在1999年,当17岁的他代替身体不适的安德列?瓦茨出现在拉维尼亚“世纪庆典”音乐节上,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和着名指挥埃森巴赫合作,成功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时候。由此,国际乐坛上刮起了一股“郎朗旋风”,从此,世界各国的音乐大厅向他敞开了大门。

无论是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柏林爱乐大厅、维也纳金色大厅、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大剧院……还是在BBC音乐节、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萨尔茨堡音乐节、澳门音乐节、《纪念冼星海诞辰100周年》大型音乐会,郎朗都是最受瞩目的钢琴演奏家。如今,他和世界一流交响乐团都有合作,每年全球巡演约150场。他的独奏音乐会,全部被安排在最重要的音乐厅的最重要的音乐活动中的最重要场次里。他的音乐会在欧美票房排名第一,并创下公开售票20分钟之后一扫而空的奇迹。他已先后灌制了八张CD和两张DVD,销售量在美国、德国、维也纳等地位列榜首。

郎朗,一颗耀眼的音乐之星,璀璨夺目。

国际顶级钢琴品牌施坦威对他青睐有加,在20XX年施坦威公司150周年庆典上,郎朗获得公司颁发的首枚艺术金牌,并成为施坦威艺术家。4年后,施坦威更全新推出了5款郎朗系列的立式和三角钢琴,这是施坦威历史上首度与国际着名音乐家联袂,并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钢琴。

20XX年第一个伦纳德?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也由郎朗获得,这项大奖旨在奖励全世界“对艺术最有贡献的艺术家”,他是该年唯一享此殊荣的艺术家。此外,他还是20XX年度德国留声机音乐先生,美国宾西法尼亚州20XX年度音乐先生。20XX年他应美国总统邀请到白宫举行个人专场独奏会,成为第一位到白宫演出的中国艺术家,布什总统授予他“世界和平使者”的称号。

美国着名的朱丽亚音乐学院邀请他开办钢琴大师班讲座,使他成为该校有史以来上大师课的最年轻的钢琴家。此外,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汉堡音乐学院等也邀请他开设大师课,深得师生好评。

在20XX年美国着名的青少年杂志《人物》(TeenPeople)评选出的“20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中,郎朗是唯一的艺术家。他20XX年被委任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20XX年被授予“成都大熊猫国际文化大使”称号,并认养了一只国宝大熊猫,20XX年被授予“昆明形象大使”称号。

世界各大知名传媒也对郎朗争相报道,除平面媒体外,20XX年CNN电台的三个节目分别播出了对他的个人专访。20XX年美国CNN国际电视台在全球播出五套郎朗的专题报道。美国CBS电视台新闻60分钟播出郎朗的专题报道,该栏目曾经报道过的唯一一位中国人是领袖人物,所有美国最着名的POPSHOW都做过郎朗的节目,着名的英国BBC也曾多次专题报道郎朗。

此外,阳光、健康、大气、特具艺术气质的郎朗还分别被奥迪、劳力士、飞利浦、松下、雅培、深圳观澜高尔夫国际球会和深圳招商银行等多家世界知名品牌签约为其形象大使和品牌代言。

郎朗有很深的中国情结,一直认为自己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而是中国人。他希望通过自己和其他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来进一步宣传中国的音乐,传播中国的文化。在20XX年郎朗首张卡内基音乐厅独奏会现场实况专辑中,就收录了谭盾创作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以及自己与父亲合作演奏的中国音乐《赛马》。20XX年9月,他的中国专辑《黄河之子》出版,同年11月,由凤凰卫视拍摄,旨在宣传奥运的大型音乐影视艺术片《郎朗的歌献给20XX》在北京故宫午门开机……

音乐,无疑是郎朗的毕生追求。

郎朗认为弹奏乐曲其实就是一个探索、寻找人生的过程,音乐是高级的语言交流。“必须在不失传统和灵魂的情况下加入新的见解,音乐才会有生命力。”他每天都在探索这个世界,尝试从新的角度看待同样的事情,他到各国去演出,把他的所感所思都融入到他的琴声中去。他的每一次演奏都充满激情,富于想象力。

探索人生、诠释音乐是没有止境的,目前郎朗在柏林师从巴伦博依姆,还定期去巴黎向埃森巴赫求教。他说:“我练琴时,会把今天所想的东西包括所有的内容弹进去,把自己融化在其中,这需要非常仔细和投入,完全按照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时的标准在练琴。”“把所有感情都倾注到琴键上,你就能让音乐很自然地流入观众的心中。”他相信,成功的秘诀就是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去体会它,热爱它。

音乐家的故事 第10篇

有一只驴子老得干不了活,主人不要它了。驴子决定到不莱梅去当一名音乐家。它一路唱着歌-----

驴子碰见一只猎狗。猎狗年纪也大了,不能再去打猎。驴子邀请猎狗一同到不莱梅做音乐家。它们一路唱着歌-----途中,它们遇到一只猫。猫的年级也大了,捉不动老鼠了。驴子和猎狗邀请猫一同到不莱梅做音乐家。它们一路唱着歌---经过农场时,它们看见一只公鸡。

公鸡的主人要把它做成烤鸡,它很悲伤。驴子、猎狗和猫邀请公鸡一起去不莱梅做音乐家。

于是,四个伙伴一起上路了----

天色晚了,四个伙伴看到一座灯火通明的房子。它们想到房子里过夜。原来这里是强盗的家!强盗们正在大吃大喝。

小伙伴们想,得把强盗赶走!狗跳到驴子背上,猫爬到狗身上,公鸡飞到猫头上,接着,它们一齐唱起歌来听到这么奇怪的声音,强盗们害怕极了。他们以为妖怪来了,吓得逃进森林里去了。

赶走了强盗,四个伙伴坐下来,尽情地享受桌上的美食。吃饱喝足后,它们各自找地方睡觉。夜里,强盗老大派一个小强盗偷偷回来,看看房子里是什么。

小强盗在厨房碰到了猫,猫跳到他的头上,又抓又挠。小强盗吓得从后门逃跑,睡在后门的猎狗跳起来咬了小强盗一口。

小强盗逃到了院子里,驴子又重重地踢了他一脚。公鸡站在屋梁上“喔喔喔”地叫了起来。

小强盗边跑边喊:“屋里坐着一个很凶的巫婆,门口的人拿刀戳我的腿,院子里的黑怪用木棍打我,屋顶上还坐着法官,叫他们把我拿下。”

强盗们听说后,再也不敢回这座房子了。

从此,驴子、狗、猫和公鸡就住在这座房子里。每天都为人们献上一场音乐会。

音乐家的故事 第11篇

胡梅尔"愚弄"菲尔德

约翰?胡梅尔(1778—1837,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是19世纪初欧洲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在那个时代,胡梅尔的社会地位与贝多芬一样,在欧洲所有的音乐中心,人们都给予他巨大的荣誉和高度的赞扬,但这并没有改变胡梅尔长相一般、其貌不扬的事实。

1822年,胡梅尔随大公夫人一起出访俄国,他受到了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但是在莫斯科热情的款待中,美中不足的是俄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约翰?菲尔德(1782—1837)没有来拜访他。菲尔德是穆齐奥?克莱门蒂(1752—1832,出生于意大利的英国钢琴家与作曲家)的弟子,一个完全俄国化的爱尔兰人。

最后胡梅尔决定:既然菲尔德不来拜访他,就由他拜访菲尔德。因此,他开始寻找菲尔德。他来到菲尔德的住处,看见他正在授课。为了不影响他,他安静地等着。胡梅尔长得粗壮结实、相貌平常,加上不修边幅,看起来就象是一个德国农夫。而菲尔德则举止优雅,风度翩翩。

授课一结束,菲尔德便对胡梅尔说:"先生,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胡梅尔说:"在莫斯科出差时,我听过您的许多演奏。那时我就想结识您,并亲耳聆听您的演奏。我非常喜欢音乐,但是懂得不多。"

菲尔德对这位看起来似乎刚涉猎音乐的乡下人的要求感到好笑,但他还是坐到钢琴前,演奏了几首最能体现自己风格的优美的乐曲。胡梅尔热烈鼓掌表示感谢。接着菲尔德想开个玩笑,就请他所认为的乡下人接替他的演奏。但是胡梅尔声明没有乐谱他从未演奏过,而且以前只是偶而在风琴上演奏。

可是菲尔德一再坚持要求胡梅尔演奏。最后"笨拙"的客人终于坐到了钢琴前,而菲尔德则仰坐在椅子上准备欣赏他的玩笑。他的确欣赏到了,但不是他事先预料的笑话。胡梅尔用菲尔德刚刚弹奏的曲子中的一个主题演绎出一首华丽的集成曲,曲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复杂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感情。

菲尔德大吃一惊。他跳起来,抓住胡梅尔的胳膊,先是摇了摇,然后以欧洲人的方式亲切地拥抱他,并叫道:"你不要骗我,你就是胡梅尔,世界上没有谁能像您这样即兴作曲的!"

有了这番互相介绍,两位钢琴家自然很快成了要好的朋友。

音乐家的故事 第12篇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年),所作圆舞曲400首,世称“圆舞曲之王”。他的一生对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872年,施特劳斯为了丰富创作素材,四处旅行。一天,他来到了美国,当地有关团体立即登门拜访,想请他在波士顿登台指挥音乐会。施特芳斯当即应诺。可在谈到演出计划时,他的随从却被这个不可思议的演出规模惊呆了。

美国人一向是以异想天开而著称于世的。他们想借施特劳斯这位音乐大师之手,创造一次音乐界的世界之最,由施特劳斯指挥一次由两万人(包括 声乐演员)参加演出的音乐会。稍懂一点音乐指挥知识的人都知道,一般能指挥几百人乐队的指挥家已属不容易了,何况要指挥两万人?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为此施特劳斯的随从很为他担心,不管他诣挥艺术再高超,如此大的规模也是无法胜任的。

施特劳斯仔细地听完对方的介绍,居然很轻松地说:“这个计划确实太激动人心了。本人愿意让它早日变成现实。”当即与对方订立了演出合同。

消息传开,舆论大哗,人们都想一睹规模如此宏大的演出。

那一天终于到来了,大厦里黑压压一片坐满了观众。施特劳斯居然指挥得十分出色。近两万件乐器发出了协调优美动听的音乐,数万名观众听得神迷如痴,惊叹万分。

人们也许会问,施特劳斯难道有超人的本领不成?原来,由施特劳斯任总指挥,下设一百名助理指挥,开场用鸣炮作信号。施特劳斯指挥棒一挥,眼望着总指挥的一百名助理指挥紧跟着也相应指挥起来、两万件乐器霎时齐鸣,合唱队和声响起,数万名观众掌产雷动,真是世界上少有的壮观。

推荐访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