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2023年《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通用文档】

2023年《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1-16 13:00:07 来源:网友投稿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1  一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就会不由自主想起诸葛亮来,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表达了一对君臣之间的感恩图报之情,《出师表》不知打动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来一直在他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通用文档】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1

  一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就会不由自主想起诸葛亮来,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表达了一对君臣之间的感恩图报之情,《出师表》不知打动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来一直在他们中间传诵,激励着他们奋发有为……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经艰难坎坷,终于建立了蜀国。两年后,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十六岁。诸葛亮统率蜀军北京,驻军汉中,准备讨伐曹魏,夺取中原,光复汉室。刘禅昏庸懦弱,诸葛亮颇有后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希望刘禅继刘备遗志,振作精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匡扶汉室,统一天下。

  文章中有两句,说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的这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既是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意在劝谏刘禅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已完成刘备的未尽之业,统一*,可谓用心良苦。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更看出的是那份竭尽为蜀汉效忠的心愿,满篇尽是治国之宝鉴,而情牵其文,感人肺腑,动之以深情,晓之其大意,而且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陈述自己匡扶汉室的决。我想,诸葛亮能成为我们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为他的忠义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历来以诗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于历史典册,而且灿烂于文苑,焕发出精神的光芒。这里面的君臣之间的忠义,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万代的人民,让这个名臣成为智慧与忠义的化身。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2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谦虚?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钦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也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永远。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职的博学才子——孔明,我对你的钦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学之上了。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

  一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就会不由自主想起诸葛亮来,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表达了一对君臣之间的感恩图报之情,《出师表》不知打动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来一直在他们中间传诵,激励着他们奋发有为……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经艰难坎坷,终于建立了蜀国。两年后,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十六岁。诸葛亮统率蜀军北京,驻军汉中,准备讨伐曹魏,夺取中原,光复汉室。刘禅昏庸懦弱,诸葛亮颇有后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希望刘禅继刘备遗志,振作精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匡扶汉室,统一天下。

  文章中有两句,说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的这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既是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意在劝谏刘禅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已完成刘备的未尽之业,统一*,可谓用心良苦。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更看出的是那份竭尽为蜀汉效忠的心愿,满篇尽是治国之宝鉴,而情牵其文,感人肺腑,动之以深情,晓之其大意,而且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陈述自己匡扶汉室的"决。我想,诸葛亮能成为我们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为他的忠义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历来以诗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于历史典册,而且灿烂于文苑,焕发出精神的光芒。这里面的君臣之间的忠义,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万代的人民,让这个名臣成为智慧与忠义的化身。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阅读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1)

——出师表读后感10篇

出师表读后感1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南宋诗人陆游曾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着刘备,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一个庸人,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但这个人没有野心,没有把刘禅弄下去,自己来作皇帝。刘禅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夺他的权。

  诸葛亮在表文中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小人和贤臣两个不同类别的人,竟会让身边的人有如此大的得失。这又让我联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谚语主要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举个例子:身边的一个朋友住单身宿舍,很懒,不爱干净,以前和她同住的舍友很爱干净,东西摆放整整齐齐,一有时间就打扫卫生,屋子里总是保持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时间长了她不好意思自己屋子的零乱,受其影响,也开始打扫自己屋内的卫生,也变得爱干净起来。后来那位舍友搬出了宿舍,换了另一个舍友。这个舍友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但屋子很乱很脏,不愿收拾。这正应朋友的本性,索性两个人都不收拾屋子,导致屋子脏乱的没地落脚,不忍看。另一个例子:学生甲刚来我校的时候是一个诚实、上进、董事、听话的学生。因为学校男生少,需要和其他班级的男生合宿,仅一个学期,学生甲就变得油嘴滑舌、不知进取,还屡次违犯校规校纪,多次受到学校的处罚。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论一个人的习惯是好是坏,只要他(她)所在的环境是好的,早晚他(她)会变好,相反会变坏。人本身就是群居动物,时时刻刻都受身边人的影响,从价值观到审美观,从爱情观到生活观,身边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可能都会在不经意间给自己的决定带来影响,所以如果自身定力不强,一定选择好的环境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出师表读后感2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读后感3

  一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就会不由自主想起诸葛亮来,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表达了一对君臣之间的感恩图报之情,《出师表》不知打动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来一直在他们中间传诵,激励着他们奋发有为……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经艰难坎坷,终于建立了蜀国。两年后,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十六岁。诸葛亮统率蜀军北京,驻军汉中,准备讨伐曹魏,夺取中原,光复汉室。刘禅昏庸懦弱,诸葛亮颇有后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希望刘禅继刘备遗志,振作精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匡扶汉室,统一天下。

  文章中有两句,说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的这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既是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意在劝谏刘禅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已完成刘备的未尽之业,统一*,可谓用心良苦。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更看出的是那份竭尽为蜀汉效忠的心愿,满篇尽是治国之宝鉴,而情牵其文,感人肺腑,动之以深情,晓之其大意,而且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陈述自己匡扶汉室的决。我想,诸葛亮能成为我们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为他的忠义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历来以诗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于历史典册,而且灿烂于文苑,焕发出精神的光芒。这里面的君臣之间的忠义,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万代的人民,让这个名臣成为智慧与忠义的.化身。

出师表读后感4

  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读后感5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出师表》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说穿了也就是这些臣子为什么替你卖命?还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过是来还人情的。否则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还有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无缘无故不阴不阳来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这是说刘禅是亡国之君还是兴国之主?会做阅读题的同学都知道,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完成这道送分题,答案是前者——亡国之君。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是恨不得早点儿让刘禅滚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实现一下刘备的遗愿(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师表》我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戮!单就“”这一句话,便把关羽、赵云等功臣忘与脑后,将建蜀国,抗击敌军的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了。而且,还颇为得意,倚老卖老。

  《出师表》虽说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逆文,但时至今日,大家应该换一个角度去解读这篇文章。

出师表读后感6

  一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就会不由自主想起诸葛亮来,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表达了一对君臣之间的感恩图报之情,《出师表》不知打动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来一直在他们中间传诵,激励着他们奋发有为……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经艰难坎坷,终于建立了蜀国。两年后,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十六岁。诸葛亮统率蜀军北京,驻军汉中,准备讨伐曹魏,夺取中原,光复汉室。刘禅昏庸懦弱,诸葛亮颇有后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希望刘禅继刘备遗志,振作精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匡扶汉室,统一天下。

  文章中有两句,说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的这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既是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意在劝谏刘禅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已完成刘备的未尽之业,统一*,可谓用心良苦。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更看出的是那份竭尽为蜀汉效忠的心愿,满篇尽是治国之宝鉴,而情牵其文,感人肺腑,动之以深情,晓之其大意,而且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陈述自己匡扶汉室的决。我想,诸葛亮能成为我们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为他的忠义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历来以诗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于历史典册,而且灿烂于文苑,焕发出精神的光芒。这里面的君臣之间的忠义,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万代的人民,让这个名臣成为智慧与忠义的化身。

出师表读后感7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谦虚?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钦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也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永远。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职的博学才子——孔明,我对你的钦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学之上了。

出师表读后感8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出师表读后感9

  我在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中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都会抽时间把喜欢的文章诵读一遍,希望能从中借词借句、借气借力。读得最多的,一篇是《滕王阁序》,一篇是《出师表》。

  《滕王阁序》将汉语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气韵贯通,可谓天纵之才、神来之笔。相比而言,《出师表》的文采没有那么惊艳,甚至结构和表述上还有点琐碎。但自古文章比高低,不在词句而在立意。诸葛亮在这篇文章里注入了理想信念的力量、留下了慷慨赴死的悲壮、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真情自然流露,无矫揉造作之态,每当读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不禁泪目。

  读《出师表》就不能不读诸葛亮,读诸葛亮就绕不开《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以及各种民间传说、野史等。不同的作者塑造出了不同的诸葛亮,他仿佛身处历史的重重迷雾里。

  一个是被《三国演义》神化的诸葛亮。《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好的三个形象称为“三绝”——奸雄曹操、良将关羽和贤相诸葛亮。其中,曹操和关羽虽然有艺术夸张,但整体上与历史差别不大。唯有诸葛亮,被罗贯中进行了360度无死角地美化和神化,成为彻头彻尾的第一主角。罗贯中一方面从史书中扒拉出诸葛亮为国尽忠的感人事迹,另一方面参考民间传说和杂剧评话,杜撰了大量精彩绝伦的奇谋诡计,从而写出了一个通天彻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力远超《三国志》,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基本上也就成为国人心中形象,甚至浓缩成中华文化中“神人”的代名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能”,是一个“状多智而近妖”的半仙。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在他诸多的传奇故事中,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三气周瑜、空城计、骂死王朗、禳星延寿、遗计斩魏延、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显神保蜀民等,统统都是虚构的。如果诸葛亮泉下有知,他应该也不希望被强加如此多不合逻辑的事情在自己身上。

  真实的诸葛亮,前期主要负责内政外交,虽是智囊团成员,但直接指挥的战役较少,主要充当“大管家”角色。他也并非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而是在跟随刘备多年征战中逐渐成长,并以其出色的能力、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刘备信任和大家尊重。白帝城托孤后,他成为蜀国丞相,实际上的“一把手”,执政十余年间,基本上把“萧何+张良+韩信”的职责承包了,一辈子都在为兴复汉室努力奋斗,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从最终结果看,他六次北伐均告失败,他的理想抱负最终成为梦幻泡影,*家在他死后三十年随即灭亡。从军事能力看,诸葛亮在治军练兵方面颇为擅长,能够训练出行动听指挥的精兵猛士;研制出像诸葛连弩、木牛流马这样厉害的武器和装备;他习惯用稳扎稳打的方式作战,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打无准备之仗。但谨慎有余,果决不足,虽然能避免巨大风险,却也会坐失良机。从政治能力看,诸葛亮的治国理政水*在三国中是首屈一指的,他推行依法治国,奖罚分明,积极发展经济与农耕,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但他“事必躬亲”的作风长期为人诟病。从个人品德看,诸葛亮德才兼备,淡泊宁静,清正廉洁,简直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典范。但他也存在识人用人不明、听不进不同意见的问题。每一方面,他都不是完美无瑕。

  但是当这一切的因素叠加到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又在乱世中死守一片汉室疆土,为理想和大义耗尽毕生精力。对封建统治者而言,有能力又忠心,居高位而不谋私利,简直是梦寐以求的肱骨之臣。康熙皇帝曾说,“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对官员和读书人而言,诸葛亮得明主“三顾茅庐”的极高礼遇,从山野村夫到一国丞相,堪称“学而优则仕”的典范,是为官和读书人的偶像。对老百姓而言,一个为民务实,执法公正,而又两袖清风,为国尽忠的丞相,当然会受百姓爱戴。在三方合力下,诸葛亮的地位越来越高,他的形象也越来越光辉伟大。

  一个是被《三国志》弱化的诸葛亮。现在关于诸葛亮的史料,最主要的来源是西晋陈寿所着《三国志》。《三国志》作为“前四史”之一,是公认水*和价值都很高的史书。需要指出的是,《三国志》是正史,但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尤其不要忘了,《三国志》是在西晋时写的,必须以其前身曹魏作为正统,对蜀汉过度美誉是犯忌讳的。而且陈寿与蜀国渊源颇深,陈寿在蜀汉时曾任主簿、观阁令史等职务,因不肯屈从宦官黄皓专权,所以屡遭遣黜。陈寿的父亲当年是马谡的参谋,失街亭后马谡获罪自杀,陈寿父亲也受到牵连,被处以髡刑(剃光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当朝时一直看不起陈寿,经常给小鞋穿。所以,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诸葛亮不会打仗,不善于临敌应变,说诸葛瞻只会书法,名过其实。

  事实上,陈寿给予了诸葛亮较高而且是相对客观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这不仅仅是肯定他的功绩,赞扬他的人格,更是把他比作管仲、萧何式的贤相。只是在最后,加上了一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翻译过来就是:“但是诸葛亮连年出兵北伐,都没有成功,大概打仗时临阵应变不是他的强项吧! ”很多人就拿这这句话大做文章,说真实的诸葛亮只会治军不会打仗,只有政治才能没有军事才能。

  我一直认为,军事才能也分几个层次,政略高于战略,战略高于策略。正是这个“将略非所长”的诸葛亮,还在高卧隆中时就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大政方针,拿出了“跨有荆、益,东联孙权,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北拒曹操,内修政理”的军事战略,刘备正是这样规划指引下,从一个年近半百且一穷二白的落魄英雄,最终建立了蜀汉*;也正是这个“将略非所长”的人,帅蜀军**、擒孟获,以一州之地攻中原数州之兵,以寡击众,夺三郡,斩张颌、王双,逼得司马懿宁愿穿女装也不愿应战,一应战即被打,眼睁睁看着蜀军在自己的土地上垦田屯粮。这也是 《三国志》的记载。反过来分析,如果诸葛亮真不会打仗,司马懿大可出兵将其歼灭,怎么会一直高挂免*打消耗战,等到诸葛亮病逝才敢出寨门。而且,诸葛亮着有《兵法二十四篇》,并流传于世。以他的性格,不可能自己不会打仗却写书教别人怎么打仗。

  陈寿把“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归结为诸葛亮“将略非所长”是值得商榷的。应该说北伐失败是综合国力巨大差距导致的必然结果。蜀汉之败从关羽的荆州之败特别是刘备的夷陵之败就已经注定,这两次失败导致蜀国精锐尽失,动摇了国之根本。从当时蜀国的军马钱粮和青黄不接的人才状况来看,就算换韩信来北伐也难以扭转乾坤。诸葛亮以民不到百万,军不过十万的力量去主动攻打五倍于自己人口和军力、八倍于自己地盘的魏国,道阻且长、劳师远征、粮草不济,这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还是义无反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希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既是为了自己“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也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

  一个是被网络黑化的诸葛亮。随着出版业发展,思想*以及网络普及,人们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于是拿着《三国志》批《三国演义》成为一种时尚。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三国演义》上这里也是编的,那里也是假的。再回首自己小时候把《三国演义》当历史,不禁大呼上当受骗,在逆反心理驱动下,便开始揭批《三国演义》中最大的受益者诸葛亮。

  在扒光了“能掐会算”“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等技能包装后,大家意犹未尽,遂从多个角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批判。其中,不乏一些吸引眼球甚至是耸人听闻的论断,有人说诸葛亮不但不会打战,简直是嫉贤妒能的草包,把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给废了;有人说,诸葛亮以弱攻强的北伐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错误,只是为了转移内部政治矛盾,最终加速蜀汉灭亡;有人说,诸葛亮穷兵黩武,一将功成万骨枯,让蜀汉百姓受尽苦难;有人说,诸葛亮是封建皇权的卫道士,只有抱残守缺的愚忠,这样的人当然会受到统治者推崇;有人说,诸葛亮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华夏分裂者,阻碍全国大一统,使人民饱受战乱,是*;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根本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为了自己能手握大权。废黜李严,处死刘封,他是有自己当皇帝的野心,只是死得早没有得逞而已。面对李严劝他称王受九锡,他回答那句“虽十命可受”就是昭然若揭的证据。

  现在,“把诸葛亮拉下神坛”已然成为主流,站在不同立场,对同一史料用不同的态度进行解读,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是很正常的。逝者已矣,真相留于青史,也存于人心。花了这么多篇幅和笔墨来科普诸葛亮,本就是一种无奈。

  回归主题,再来说说《出师表》。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给皇帝刘禅的上书表文,洋溢着真挚感情和以身许国的信念。被历代文人奉为经典并给予极高评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诸葛亮以信仰的力量秉笔直书,以满腔的热血挥毫泼墨,以无我的气概镌刻遗训,使得这篇文章流传千古,光照后世。仔细研读,我们可以从这篇表文中,读出丰富内涵。

  可以从“强横”中读出忠诚。作为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开头就对皇帝耳提面命,“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而且还公然宣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意思是皇帝宫中的事,也要按我丞相府的规定来办。这不是有违君臣之礼吗?这不是奴大欺主吗?这恰恰是诸葛亮出自公心的忠谏,而不是仗势欺人的威胁。这份“强硬”体现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进而将这份忠诚延续到他的继任者刘禅身上,更体现了他对政治理想和大汉正统的忠诚,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臣,远小人”,继承先帝遗志,最终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

  可以从“自信”中读出忧叹。诸葛亮回顾当初先帝如何三顾茅庐把他请出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后来又“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怎么听都有点摆老资格的意思;什么“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什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好像在讽刺刘禅不作为,自己独木难支。其实,这是一个生命行将走到尽头但使命尚未实现的孤心独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事无巨细,废寝忘食,如履薄冰,诸葛亮48岁写下《出师表》,54岁去世,留给他的时间和机会确实不多了。当然,他完全可以换个活法,凭借“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巩固城池,坚守不出,以诸葛亮的才能守上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还落得一个安逸。但是,选择这条路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希望和前途。蜀汉的经济、耕地、人口和面积较东吴都有很大差距,更别说曹魏。只是因为北方饱经战乱尚未恢复,显得两国实力没有那么悬殊,如果选择闭而不战,现在只是几倍的差距,将来可能就是十几倍的差距,只能坐以待毙。以诸葛亮的性格,他不可能把死路一条的蜀汉交给未来的继任者。因此,他在决定主动出击之前写下了《出师表》。

  可以从“唠叨”中读出关爱。诸葛亮像是一个即将慷慨赴死的统帅告诉皇帝,哪些人是忠臣、良将,应该听他们的话,不听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他们不肯进忠言应该如何惩罚;像是一个父亲将要为家庭谋生计而出门打工,临行前对他儿子的谆谆教诲和碎碎念。确实是舐犊情深,诸葛亮对小皇帝刘禅,兼具了君臣、师生乃至父子的情感。正因为诸葛亮关心他、爱护他,所以才会对离开后的事情如此放心不下,一遍一遍回头叮嘱,还生怕他听不进去,怕他有逆反心理。我一直觉得《出师表》更像是给刘禅的遗书。

  据说,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前,又写了另一个表章给刘禅,称为《后出师表》。如果说,前《出师表》主要是对出征后的一应琐事向刘禅做交代,那么《后出师表》里,则是旗帜鲜明地阐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北伐?文章一开始,诸葛亮就说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接下来,诸葛亮从六个方面论证了冒险伐魏的必要性。这一篇文章,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句。这也是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但是,《后出师表》出自张俨的《默记》,作者是否是诸葛亮本人一直存着争议,也没有《出师表》流传得那么广,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诸葛亮留下的“锦囊妙计”里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比如要有“志当存高远”的理想追求,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要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崇高境界,要有“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的处事原则。

  写诸葛亮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评论《出师表》这样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文章,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来,前人之述备矣;二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部“三国”,都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所以,数次提笔,数次放下,犹豫再三,还是写了。写完之时,我真切体会到“不知所言”的感觉。最后借用钱穆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左岸记:真是懂得越多的人越谦虚,经常读《滕王阁序》和《出师表》,自然甚是喜欢王勃和诸葛亮了,也非常熟悉。现在我们读书,真的很幸福,对每一个比较著名的人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书和资料可以对照,也有很多很有智慧的人的评说。这些是我们能很容易读到的,但要从这些信息当中提炼出自己的观念,而不是偏袒,逞口舌之爽,是需要相当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的。今天我读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如饮瑶醉。

出师表读后感10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千载之下,重读《出师表》,仍不禁为诸葛孔明的忠义所震撼,为他的遭遇而扼腕叹息。近来易中天讲“三国”,把“三国热”又推向一个新的高点,我也来谈谈浅见吧。

  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在《三国演义》中已经快被描写得接近“神仙”的水*了,功高盖主啊,刘备倒是深知诸葛亮没有什么“打猫心肠”,放心的把江山交在他手中。面对刘禅这个毫无君主资质的主公,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最终也没能为蜀地带来什么长治久安,如果诸葛亮真的篡权夺位,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有姜维,有费祎,应该比在刘禅手里好得多吧,虽然为天下文人所不齿,可是象曹操那样的人不是也有很算多人去投奔、去依附吗?诸葛亮当蜀郡之主,哈哈,想想也叫人兴奋啊!可惜,诸葛亮永远也不是司马氏,永远突不破文人的大防——忠。他的忠也应该有愚忠的成分在里面吧。其实,他应该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君主,更可怕的是忠于一个死人。计划没有变化快,死守着对一个死人的承诺,对现实的生活来说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危险!!!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了以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越想越远,就此搁笔了。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2)

——出师表读后感900字3篇

出师表读后感900字1

  《出师表》可谓千古名篇,是诸葛亮北伐之前,写给刘禅的奏章。上学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顺口溜一样来背诵,却从未真正闹懂文章的深意。如今再读《出师表》,才知道为什么它会被千古传诵。文章往往是人的思想与灵魂的写照。细读《出师表》,我才体会到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其用情之深,用心之苦,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为之动容。读完《出师表》,也让我对诸葛亮其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朝廷政治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接下来诸葛亮所做的通盘的安排,详尽周到,可见倾注了很多心血。文中处处流淌着诸葛亮的报国之志,以汉室之隆为己任,希望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体现着诸葛亮忧国忧民的爱国深情。

  临行前诸葛亮所做的统筹安排,自上而下,从宫中到府中,从军中到营中,细致稳妥,井井有条。规范制度,举荐良才,对刘禅一片赤诚。诸葛亮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之道。古来帝王犯错往往不是帝王本人的思想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亲近了小人。小人在身边,就会不由自主的走了小人之道,最终招致损失。诸葛亮以史为鉴,尽进忠言,用心良苦。所有这些都辉映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见解和不同凡响的政治才华。

  诸葛亮有着敢于担当重任的英雄气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临终托孤”,所有国家的大事都由诸葛亮一人承担。诸葛亮毫不畏惧,也不退缩,勇挑重担,而且把这些看做是自己的责任。认为“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的忠勇豪情就算是在今天也应被视为楷模。

  诸葛亮不慕荣利,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所以跟随刘备“以驱驰”,完全是因为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孙权和曹操当中任何一方都比刘备势力强大。当初刘备没有自己的地盘,没有自己的军队,寄人篱下,落魄不堪。如果孔明想要荣华富贵,*厚禄,恐怕不会选择刘备。孙权和曹操也都招贤纳士,求才若渴,如果诸葛亮前去投奔,定会受到更多优待。然而,让诸葛亮一生感念的,却是刘备最初的一份知遇之情。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肝胆相照,虽为一介书生,却也堪称为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忠义之士。

  诸葛亮不仅是一个超群的智者,他的无私奉公的.高尚品质也令人钦佩。文章之中诸葛亮反复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只可惜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即便是诸葛亮再怎么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也扶不起那该死的刘阿斗。诸葛亮只能抱恨九泉,留下千古遗憾,令人叹惋。

出师表读后感900字2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南宋诗人陆游曾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着刘备,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一个庸人,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但这个人没有野心,没有把刘禅弄下去,自己来作皇帝。刘禅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夺他的权。

  诸葛亮在表文中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小人和贤臣两个不同类别的人,竟会让身边的人有如此大的得失。这又让我联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谚语主要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举个例子:身边的一个朋友住单身宿舍,很懒,不爱干净,以前和她同住的舍友很爱干净,东西摆放整整齐齐,一有时间就打扫卫生,屋子里总是保持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时间长了她不好意思自己屋子的零乱,受其影响,也开始打扫自己屋内的卫生,也变得爱干净起来。后来那位舍友搬出了宿舍,换了另一个舍友。这个舍友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但屋子很乱很脏,不愿收拾。这正应朋友的本性,索性两个人都不收拾屋子,导致屋子脏乱的没地落脚,不忍看。另一个例子:学生甲刚来我校的时候是一个诚实、上进、董事、听话的学生。因为学校男生少,需要和其他班级的男生合宿,仅一个学期,学生甲就变得油嘴滑舌、不知进取,还屡次违犯校规校纪,多次受到学校的处罚。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论一个人的习惯是好是坏,只要他所在的环境是好的,早晚他会变好,相反会变坏。人本身就是群居动物,时时刻刻都受身边人的影响,从价值观到审美观,从爱情观到生活观,身边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可能都会在不经意间给自己的决定带来影响,所以如果自身定力不强,一定选择好的环境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3)

——出师表的读后感

出师表的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师表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出师表的读后感1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的读后感2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古心古香的诗句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笔下。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为匡扶蜀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这篇《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呈于后主刘禅的一份奏表。《出师表》

  先讲述了后主刘禅推荐了一些忠心不二的大耳,后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如此尽心尽力,以打消皇帝刘禅对自己的顾虑,并决定带兵出征,北定中原,除奸凶,使天下太*。

  读完诗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用心良苦,为了蜀国尽心尽力,拼尽全力辅助刘婵,而刘婵却不积极向上,好坏不分,昏庸无能,听信宦官之言,做了许多错事,而诸葛亮还是尽心尽力地辅助他,把蜀国治理地井井有条,给蜀国在政治经济打下了很好基础。然而,刘婵却在诸葛亮逝世后,不思进取,胆小怕事,而就在投降前夕,蜀国仍有兵力十多万,本可以拼死一战,可刘婵却未做此举,而且朝中的大臣竟无人敢谨言,就这样没有开战,蜀国就投降了。

  刘婵的昏庸无能导致了蜀汉的倾颓,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广泛地听取意见,开战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人际交往中,要选择正人君子,远离小人,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出师表的读后感3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出师表的读后感4

  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北伐中原前给后主刘禅上了一份奏表,这份奏表中包含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耿耿忠心,他用婉转的语气为刘禅提出了三条极为有关键的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论,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当时天下三分,蜀汉力量薄弱,又由于刘备讨伐东吴时折损了四十万大军,可是内忧外患。南有少数民族的判乱,东有吴国虎视眈眈,北有魏国强敌。那时国力衰弱,诸葛亮身为一国之丞相,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临死托孤的恩情,决定出师北伐,上奏《出师表》。

  刘禅是一位无能懦弱的君主,诸葛亮在北伐前不放心刘禅,叮嘱道,亲览人,远小人。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先帝刘备多次谈论,后汉因近小人而衰败,西汉因进览臣而兴盛。亲贤远侫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我们要吸取历史的教训,防止悲剧再度发生。

  为了让后主刘禅明辩忠善的臣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一一中指出,让刘蝉在决定国家大事时与他们商量。真是良苦要心呀!

  读了《出师表》,我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所感动。诸葛亮把统一天下,光复汉室,完成先帝的遗愿作为自己的志向,以兴盛蜀国为己任。

  读《出师表》,我们的深刻的感受到诸葛亮的忠诚之心,报国之心。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文化和精神的体现。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4)

——《出师表》读后感10篇

《出师表》读后感1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读后感2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前半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唿:“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道来,邵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文中语言最显着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整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出师表》读后感3

  《出师表》是公元227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主要表达了自己感恩其父刘备的知遇之恩,并给予刘禅治国的建议,言辞恳切,表达了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心。

  一、感恩知遇,临危受命

  三顾茅庐,共商大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并盛赞:“吾得孔明,犹雨得水也。”足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激赏。

  君臣共济,感情笃深。诸葛亮不负厚望,火烧博望坡,初出茅庐;火烧赤壁,败曹大军;智取荆州,得立足之地;取成都,取汉中,拥战略优势。刘备也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219年,自称汉中王,221年,建立蜀汉,并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形成鼎立之势。

  临终托孤,夙夜忧叹。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公元219年冬,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害,221年,刘备倾蜀汉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桃园三结义的关羽报仇,但火烧八百里连营,刘备逃到白帝城,八十万大军所剩无几,眼见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计无望,终一病不起,托孤诸葛亮,于223年,溘然长逝。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刘备临死,让长子刘禅拜诸葛亮为亚父,授良辅政,诸葛亮为了不负君恩,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定南方,贮备兵甲,并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实现刘备生前遗愿,实现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

  二、忠心护国,事无巨细。

  诸葛亮的忠心护国,文中主要表现在他临走之前,对后主刘

  禅的谆谆嘱托,宛若一位即将出远门的父亲,对孩子的千叮万嘱。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主要嘱托了刘禅以下几件事情:

  1、宜开张圣听。希望刘禅发扬光大先帝的美德,以此振奋志士

  的精神,不要随便看轻自己,不要说不恰当的话,不要堵塞忠臣规劝的言路,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

  高处不胜寒,身为帝王,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所言,宫室妻妾都偏爱,朝堂群臣都敬畏,大家出言行事,自是反复斟酌,找到最妥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未必说的就接近于真相,所以感叹齐王被蒙蔽太久。刘禅处境与齐王一样,所以诸葛亮希望他广开言路,察纳雅言,如此才能了解国情,才能正确施政。

  2、宜内外同法。“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皇宫中,皆是刘禅生活起居的亲人或者熟识之人,遇到事情,不免有所偏袒,但诸葛亮针对这个问题,认为凡是犯错之人,都当受罚,凡是忠善之人,都当鼓励,如此才能体现公正严明的治理,人民才会见贤思齐,国家才会井然有序。

  刘禅渐渐长成,宠信宦官黄皓,黄皓阿谀献媚,处心往上爬。在这里诸葛亮提出内外同法,亦有对刘禅过度信任包庇黄皓的提醒。任何一个团队,拉帮结派,保护亲信,是非不分,终究会如连日阴天,很难焕发出人们来自本性的勃勃生机,更何况是一个国家,若是宦官当道,奸诈阴险,是一定会把国家推向危险之地的,后来的黄皓崛起,专秉朝政,导致姜维屯田,国家衰亡,就证明了这一点。

  3、宜悉以咨之。《出师表》写于公元227年,时年刘禅刚好20岁,登基第三年,所以,诸葛亮对宫中之事和军营之事,都不是很放心。希望他多多咨询有经验的大臣,再作决定。宫中之事,咨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人都是忠良老实,先帝选*帮助陛下的,若有事情,一定要先咨询他们,然后再去施行,一定能做到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获得很多好处。

  营中之事,可以咨询向宠,他善良公正,精通军事,是先帝和大家一起选*的能者,碰到军队里的事情,可以多咨询他,一定可以做到军队团结一致,大家各得其所。殷殷嘱托,情真意切。

  4、宜亲贤远佞。为了让刘禅便于接受,特意选择了先汉和后汉的例子,告诉刘禅先汉所以兴隆,皆因亲贤臣,远小人;后汉所以倾颓,皆因亲小人,远贤臣。并推荐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贞良死节之臣,希望刘禅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指日可待。

  公元223年,刘禅在成都继位,时年17岁,小太监黄皓开始跟随刘禅,刘禅十分宠信他,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但是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时,因诸葛亮的震慑,黄皓也不敢露出野心,到234年诸葛亮死后,又有董允遏制黄皓,直到公元246年,董允去世,陈袛接任其官职。陈袛黄皓互为表里,黄皓官职一升再升,从黄门丞升到了中常侍,再到奉车都尉,之后总揽朝政,蛊惑刘禅,甚至排挤姜维。诸葛亮早已担心黄皓乱政,所以在出门远征之前,尤其放心不下单纯、懦弱的刘禅被小人蒙蔽,对国家不利,所以嘱咐要亲贤人远小人。

  诸葛亮六出祁山,攻打曹魏,讨贼兴复,以告先帝。234年8月,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临终遗言希望属僚竭忠辅主,更希望姜维能继承他的志向,为国出力,并要求丧葬穿常服,容一棺,无器物,勿举哀。

  一代将星坠落,亮死29年,蜀汉灭亡,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也在保卫蜀汉*的最后一战——鹿头山之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傾其一生感恩报国,一家三代,战死沙场,忠心护国,终究落于后人乐不思蜀的闲谈中,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出师表》读后感4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读后感5

  《出师表》可谓千古名篇,是诸葛亮北伐之前,写给刘禅的奏章。上学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顺口溜一样来背诵,却从未真正闹懂文章的深意。如今再读《出师表》,才知道为什么它会被千古传诵。文章往往是人的思想与灵魂的写照。细读《出师表》,我才体会到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其用情之深,用心之苦,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为之动容。读完《出师表》,也让我对诸葛亮其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朝廷政治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接下来诸葛亮所做的通盘的安排,详尽周到,可见倾注了很多心血。文中处处流淌着诸葛亮的报国之志,以汉室之隆为己任,希望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体现着诸葛亮忧国忧民的爱国深情。

  临行前诸葛亮所做的统筹安排,自上而下,从宫中到府中,从军中到营中,细致稳妥,井井有条。规范制度,举荐良才,对刘禅一片赤诚。诸葛亮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之道。古来帝王犯错往往不是帝王本人的思想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亲近了小人。小人在身边,就会不由自主的走了小人之道,最终招致损失。诸葛亮以史为鉴,尽进忠言,用心良苦。所有这些都辉映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见解和不同凡响的政治才华。

  诸葛亮有着敢于担当重任的英雄气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临终托孤”,所有国家的大事都由诸葛亮一人承担。诸葛亮毫不畏惧,也不退缩,勇挑重担,而且把这些看做是自己的责任。认为“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的忠勇豪情就算是在今天也应被视为楷模。

  诸葛亮不慕荣利,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所以跟随刘备“以驱驰”,完全是因为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孙权和曹操当中任何一方都比刘备势力强大。当初刘备没有自己的地盘,没有自己的军队,寄人篱下,落魄不堪。如果孔明想要荣华富贵,*厚禄,恐怕不会选择刘备。孙权和曹操也都招贤纳士,求才若渴,如果诸葛亮前去投奔,定会受到更多优待。然而,让诸葛亮一生感念的,却是刘备最初的一份知遇之情。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肝胆相照,虽为一介书生,却也堪称为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忠义之士。

  诸葛亮不仅是一个超群的智者,他的无私奉公的高尚品质也令人钦佩。文章之中诸葛亮反复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只可惜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即便是诸葛亮再怎么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也扶不起那该死的刘阿斗。诸葛亮只能抱恨九泉,留下千古遗憾,令人叹惋。

《出师表》读后感6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中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出师表》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说穿了也就是这些臣子为什么替你卖命?还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过是来还人情的。否则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还有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无缘无故不阴不阳来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这是说刘禅是亡国之君还是兴国之主?会做阅读题的同学都知道,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完成这道送分题,答案是前者——亡国之君。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是恨不得早点儿让刘禅滚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实现一下刘备的遗愿(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师表》我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戮!单就“”这一句话,便把关羽、赵云等功臣忘与脑后,将建蜀国,抗击敌军的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了。而且,还颇为得意,倚老卖老。

  《出师表》虽说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逆文,但时至今日,大家应该换一个角度去解读这篇文章。

《出师表》读后感7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古心古香的诗句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笔下。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为匡扶蜀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这篇《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呈于后主刘禅的一份奏表。《出师表》

  先讲述了后主刘禅推荐了一些忠心不二的大耳,后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如此尽心尽力,以打消皇帝刘禅对自己的顾虑,并决定带兵出征,北定中原,除奸凶,使天下太*。

  读完诗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用心良苦,为了蜀国尽心尽力,拼尽全力辅助刘婵,而刘婵却不积极向上,好坏不分,昏庸无能,听信宦官之言,做了许多错事,而诸葛亮还是尽心尽力地辅助他,把蜀国治理地井井有条,给蜀国在政治经济打下了很好基础。然而,刘婵却在诸葛亮逝世后,不思进取,胆小怕事,而就在投降前夕,蜀国仍有兵力十多万,本可以拼死一战,可刘婵却未做此举,而且朝中的大臣竟无人敢谨言,就这样没有开战,蜀国就投降了。

  刘婵的昏庸无能导致了蜀汉的倾颓,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广泛地听取意见,开战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人际交往中,要选择正人君子,远离小人,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出师表》读后感8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作品,它是诸葛亮出师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上表,表达了了诸葛亮出师北上,光复中原的决心。每次读到篇文章都让我非常地感动。我深深地感受到诸葛亮的真诚。

  诸葛亮对后主刘禅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托孤于诸葛亮,并告诉诸葛亮可以取刘禅而代之。然而诸葛亮却诚惶诚恐,不敢有这样的想法。诸葛亮告诉后主刘禅,自己本来是一个布衣百姓,在南阳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从来都没有想要做天下的一方诸侯。然而先帝刘备,不因为我出生低下,而且我还有点狂妄。三次去茅庐请我,让我非常感动,然后我就跟着先帝刘备创业。

  后来在刘备去世,诸葛亮厉兵秣马,希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很多人都说诸葛亮是愚忠,因为当时天下曹操仍然是最强的,蜀军是最弱的。然而诸葛亮却始终铭记刘备的嘱托,为了完成先帝遗志决定出师北伐。

  刘备三顾茅庐,让诸葛亮非常感动,于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十一年来,帮助刘备取得三分天下之一。

  读完《出师表》我为诸葛亮的精神感动了,我在想如果诸葛亮投曹操的话,可能天下早就定下来了。然而却因为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感动,几十年来夙兴夜寐,积极帮助刘备争取天下,并要帮助刘备光复汉室。今天的我们如果遇到真心的朋友一定要用心对待。因为我想信我们用真心对别人别人一定也会用真心对我们。

《出师表》读后感9

  《出师表》是诸葛亮给刘禅上的建议以及对现在局面的分析,整篇文章充满了他对蜀国的热爱,充满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大建议。第一条,是听取臣下的意见。不可以援引不恰当的比喻寒了臣下的心,甚至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第二条,宫禁侍卫,各府幕僚都是一个整体。要赏罚分明,作恶的人要受到惩罚,忠诚的人,要奖励。

  第三条,亲近贤臣远小人。只有这样,才能,统御天下。

  在此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才华横溢,为汉室一统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这三条建议,我们也可以用在现在的生活上。第一,要听取别人的建议,别人的建议,有可能是正确的,还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第二,虽然我们不能给别人定罪,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不去做一些违法的事情。第三,要远小人近君子。如果我们一直和不好的小人坏人玩,有一天你也会变坏,和好人玩,你也会变好,这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师表》读后感10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南宋诗人陆游曾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 早岁哪 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杜甫写到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着刘备,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一个庸人,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但这个人没有野心,没有把刘禅弄下去,自己来作皇帝。刘禅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夺他的权。

  诸葛亮在表文中写到: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 倾颓 也。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小人和贤臣两个不同类别的人,竟会让身边的人有如此大的得失。这又让我联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谚语主要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举个例子:身边的一个朋友住单身宿舍,很懒,不爱干净,以前和她同住的舍友很爱干净,东西摆放整整齐齐,一有时间就打扫卫生,屋子里总是保持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时间长了她不好意思自己屋子的零乱,受其影响,也开始打扫自己屋内的卫生,也变得爱干净起来。后来那位舍友搬出了宿舍,换了另一个舍友。这个舍友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但屋子很乱很脏,不愿收拾。这正应朋友的本性,索性两个人都不收拾屋子,导致屋子脏乱的没地落脚,不忍看。另一个例子:学生甲刚来我校的时候是一个诚实、上进、董事、听话的学生。因为学校男生少,需要和其他班级的男生合宿,仅一个学期,学生甲就变得油嘴滑舌、不知进取,还屡次违犯校规校纪,多次受到学校的处罚。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论一个人的习惯是好是坏,只要他(她)所在的环境是好的,早晚他(她)会变好,相反会变坏。人本身就是群居动物,时时刻刻都受身边人的影响,从价值观到审美观,从爱情观到生活观,身边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可能都会在不经意间给自己的决定带来影响,所以如果自身定力不强,一定选择好的环境 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5)

——出师表教案5篇

出师表教案1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三、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四、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古文忠君与爱国是一致的,故对诸葛亮忠于刘氏*并为之鞠躬尽瘁的思想行为不求全责备。

  二、学习本文,难点不在讲解而在背诵。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作者、背景、出师表。

  二、老师指导阅读、分段。

  三、研读1、2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二、老师指导阅读课文(要求读得富于感情,有层次感),同时画出生字新词。

  三、听写生字新词,给生字注音。

  崩殂 恢弘 妄自菲薄 陟罚臧否郭攸之费祎 以遗陛下 裨补阙漏 猥自枉屈 夙夜忧叹 庶竭驽钝以彰其咎 咨诹善道

  四、指导分段。

  1、围绕“出师”思考以下几点: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了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第三,在说明出师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伐魏的决心?

  2、讨论后分段,写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研读第1、2段。

  1、结合文中注释阅读课文,并补充如下注释:

  疲弊:比喻国家衰弱贫穷。

  秋:引申为关键时刻。

  盖:语首助词,可译为“原来”。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

  忠谏:忠于皇上的谏言。谏,读jiàn,臣下规劝皇上,向皇上提意见。昭:读zhào,诏示,显示。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刑,受罚。

  光: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臧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奖励惩罚,表扬批评。

  恢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发扬。

  2、指导分析第1段。弄清第1段中三句话的意思。

  (1)提问: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读第1句)值此存亡危急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读第2句)内外大臣这样表现的原因?(读“盖追”句)内外大臣能如此,作国君的又当如何?(读第3句)诸葛亮向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指导背诵:这三句话语意连贯,互为因果,要顺着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3)指导辨析词的引申义和“以”的连接作用。

  ①结合上下文,辨析词义,完成下表。

  (“秋”的引申义学生回答可能有困难,教师可提示:民以食为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②复习“以”的介词用法——当“用、把、拿、凭”等意思讲,分析“以”作连词的用法。“开张圣听”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以”连接目的,可译为“用”、“用来”。

  妄自菲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以”连接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用作连词,连接的大多是句子,句与句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关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断”。

  (4)指导朗读。

  3、指导分析第2段。

  (1)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另一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

  (2)提示背诵:宫中……若有……宜付……以昭……不宜……异法也。

出师表教案2

  一、主旨概述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

  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

  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

  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

  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

  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

  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

  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现。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熟悉课文

  (l)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

  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第二课时

  一、疏通文意

  方法:二人小组,对照注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择课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语气,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请班里一位朗读水*较高的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l)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再读“阅读提示”。

  (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4)参看“阅读指导”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完成练习

  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先二人小组讨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

  五、总结、扩展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化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

  诸葛亮的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他的散文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

出师表教案3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追:追念。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学生讲述大意。

  3、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第1段。

  2、预习2—5段。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三、讲读第3—5段。

  1、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出师表教案4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教具: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诸葛亮是*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5)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3)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课题:出师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课题:出师表(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2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抽查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2、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根据三大部分意思综合归纳)教师抽查二位检查

  3、写作特点:(讲解)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此外,本文名句颇多,好读好记

  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堂上练习

  1、指出下列词语的引申义(结合课后练习三)A类

  崩()秋()阙()驽()钝()驱驰()

  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A类

  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卑鄙:古(卑劣龌龊)今(身分地位低微)

  感激:古(感谢)今(感动、激动)

  谨慎:古(小心谨慎)今(认真和慎重)

  六、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C、预习《捕蛇者说》

出师表教案5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重点)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难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简介写作背景)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 恢弘 陟罚臧否 裨 以遗陛下 补阙 驽钝

  猥自枉屈 以彰其咎 咨诹

  4、诵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下面重点的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3、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4、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三达标反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2、理解性填空

  (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3)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4)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

  (5)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7)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8)《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

  (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10)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2)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3)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1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16)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

  (17)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18)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1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20)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3.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6)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以光先帝遗德 (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④悉以咨之(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9、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2分)

  20、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3分)

  21、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分)

  答案:

  13.①卑鄙:出身卑微 ②光:发扬光大 ③简拔:选择提拔 ④咨:询问

  14.①这实在是万分危急(关系到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啊。

  ②今天正当将要远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15.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20.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

  ③*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21.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2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①臣赋②性拙直,遭时艰难③,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④病在膏肓⑤,命垂⑥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⑦,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⑧,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⑨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⑩。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注释】①伏念:俯伏而思念。②赋:禀赋,受之于天的性质。③艰难:指三国鼎立,蜀国人少国小,魏吴比较强大的斗争形势。④何期:哪里想到。⑤膏肓:不能医治的部位。⑥垂:将要。⑦寡欲:克制享乐的欲望。⑧先君:死去的国君(指先主刘备)。⑨屏黜:罢免。⑩尺寸:微小的。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躬耕于南阳( )

  (2)约己爱民( )

  (3)悉仰于官( )

  2.翻译下列句子。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亲自,亲身。

  (2)克制。

  (3)全部,都。

  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3.D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5.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意对即可)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3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躬耕于南阳 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不毛 不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彰其咎 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文段后回答: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亲自 从那时以来 不长草木 显示

  2.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和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

  3.(1)积极献言,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2)*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

  (3)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7)

——出师表试题3篇

出师表试题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 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以光先帝遗德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④悉以咨之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

  12、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2 分)

  答:

  13、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3 分)

  答:

  14、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 分)

  答:

  (一)出师表

  10、1卑鄙:出身卑微

  2光:发扬光大

  3简拔:选择提拔

  4咨:询问

  11、1这实在是万分危急(关系到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啊。2今天正当将要远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12、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13、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③*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14、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出师表中考试题答案

出师表试题2

  湖南省永州市二(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3题(13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矣。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B、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义:意思、意义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给予

  D、亲贤臣,远小人 远:疏远

  10、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是( )(2分)

  ①以昭陛下*明之理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 ④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益/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分)

  ②陟罚藏否,不宜异同。(3分)

  13、简要概括选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几条建议。(2分)

  答案

  9、B 10、A 11、C

  12、①(2分,“秋”、句式各1分)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呀。

  ②(3分,“陟罚”、“藏否”和句式各1分)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还是府中)而不同。

  13、(2分,写出2点即可)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用文中语句回答也可以)

出师表试题3

  湖北省黄冈市三(五)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5~29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25、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帝称之曰能 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以昭陛下*明之理 昭: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3)抚百姓 抚:

  (4)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咸 畏 而 爱 之 刑 政 虽 峻 而 无 怨 者 以 其 用 心 * 而 劝 戒 明 也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9、[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2分)

  答案

  25、D(2分)

  26、(1)彰显(显示)(2)痛心遗憾(3)安抚,抚慰(4)亲人(亲近的人)(4分)

  27、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2分)

  28、(4分)(1)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2分)

  (2)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2分)

  29、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8)

——出师表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3篇

出师表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1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 ,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出师表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2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出师表》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说穿了也就是这些臣子为什么替你卖命?还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过是来还人情的。否则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还有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无缘无故不阴不阳来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这是说刘禅是亡国之君还是兴国之主?会做阅读题的同学都知道,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完成这道送分题,答案是前者——亡国之君。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是恨不得早点儿让刘禅滚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实现一下刘备的遗愿(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师表》我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戮!单就“”这一句话,便把关羽、赵云等功臣忘与脑后,将建蜀国,抗击敌军的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了。而且,还颇为得意,倚老卖老。

  《出师表》虽说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逆文,但时至今日,大家应该换一个角度去解读这篇文章。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扩展9)

——《出师表》读后感 (菁选20篇)

《出师表》读后感1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读后感2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作品,它是诸葛亮出师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上表,表达了了诸葛亮出师北上,光复中原的决心。每次读到篇文章都让我非常地感动。我深深地感受到诸葛亮的真诚。

  诸葛亮对后主刘禅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托孤于诸葛亮,并告诉诸葛亮可以取刘禅而代之。然而诸葛亮却诚惶诚恐,不敢有这样的想法。诸葛亮告诉后主刘禅,自己本来是一个布衣百姓,在南阳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从来都没有想要做天下的一方诸侯。然而先帝刘备,不因为我出生低下,而且我还有点狂妄。三次去茅庐请我,让我非常感动,然后我就跟着先帝刘备创业。

  后来在刘备去世,诸葛亮厉兵秣马,希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很多人都说诸葛亮是愚忠,因为当时天下曹操仍然是最强的,蜀军是最弱的。然而诸葛亮却始终铭记刘备的嘱托,为了完成先帝遗志决定出师北伐。

  刘备三顾茅庐,让诸葛亮非常感动,于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十一年来,帮助刘备取得三分天下之一。

  读完《出师表》我为诸葛亮的精神感动了,我在想如果诸葛亮投曹操的话,可能天下早就定下来了。然而却因为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感动,几十年来夙兴夜寐,积极帮助刘备争取天下,并要帮助刘备光复汉室。今天的`我们如果遇到真心的朋友一定要用心对待。因为我想信我们用真心对别人别人一定也会用真心对我们。

《出师表》读后感3

  今天读的是九上的语文课文《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名篇,我想:这既然是“神人”诸葛孔明先生写的,那可真是要好好拜读一番。便认真的读了起来。

  果然是一位大家啊,第一句话里就有我不认识的字,汗……幸好哥哥的书上标有拼音,要不今天可真是要出丑了。

  研究了一会儿后,屋里便传出了我朗朗的读书声,读着读着,我就陶醉在了这精炼、美妙的文字里。

  虽然这只是一次请战书(请求后主同意他去把曹操的大本营包了饺子),但是却写得气势磅礴,诸葛亮为人的大气,豪迈之情不知不觉的便流露在字里行间,使我王某人(嘿嘿,献丑了)不禁深深佩服了一把。

  这篇表里还反映出了许多问题和道理,许多也是我们当代人很需要学习的。比如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意思就是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我们要将于君子相交,与君子在一起时间长了,就能收到君子的感染,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了君子。我们应当远离小人,和小人呆在一起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的小人。这就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这篇表中,也能充分看出诸葛亮的谦虚,如“庶竭驽钝”一句中,驽钝就是诸葛亮的谦辞。这里也充分看出了诸葛亮的大家风范。

  总之,读《出师表》一文,感受颇多。

《出师表》读后感4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多么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则……”“一定要以厂为家”。可是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礼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取。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让人敬仰。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出师表》读后感5

  《出师表》可谓千古名篇,是诸葛亮北伐之前,写给刘禅的奏章。上学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顺口溜一样来背诵,却从未真正闹懂文章的深意。如今再读《出师表》,才知道为什么它会被千古传诵。文章往往是人的思想与灵魂的写照。细读《出师表》,我才体会到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其用情之深,用心之苦,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为之动容。读完《出师表》,也让我对诸葛亮其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朝廷政治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接下来诸葛亮所做的通盘的安排,详尽周到,可见倾注了很多心血。文中处处流淌着诸葛亮的报国之志,以汉室之隆为己任,希望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体现着诸葛亮忧国忧民的爱国深情。

  临行前诸葛亮所做的统筹安排,自上而下,从宫中到府中,从军中到营中,细致稳妥,井井有条。规范制度,举荐良才,对刘禅一片赤诚。诸葛亮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之道。古来帝王犯错往往不是帝王本人的思想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亲近了小人。小人在身边,就会不由自主的走了小人之道,最终招致损失。诸葛亮以史为鉴,尽进忠言,用心良苦。所有这些都辉映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见解和不同凡响的政治才华。

  诸葛亮有着敢于担当重任的英雄气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临终托孤”,所有国家的大事都由诸葛亮一人承担。诸葛亮毫不畏惧,也不退缩,勇挑重担,而且把这些看做是自己的责任。认为“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的忠勇豪情就算是在今天也应被视为楷模。

  诸葛亮不慕荣利,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所以跟随刘备“以驱驰”,完全是因为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孙权和曹操当中任何一方都比刘备势力强大。当初刘备没有自己的地盘,没有自己的军队,寄人篱下,落魄不堪。如果孔明想要荣华富贵,*厚禄,恐怕不会选择刘备。孙权和曹操也都招贤纳士,求才若渴,如果诸葛亮前去投奔,定会受到更多优待。然而,让诸葛亮一生感念的,却是刘备最初的一份知遇之情。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肝胆相照,虽为一介书生,却也堪称为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忠义之士。

  诸葛亮不仅是一个超群的智者,他的无私奉公的高尚品质也令人钦佩。文章之中诸葛亮反复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只可惜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即便是诸葛亮再怎么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也扶不起那该死的`刘阿斗。诸葛亮只能抱恨九泉,留下千古遗憾,令人叹惋。

《出师表》读后感6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多么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则……”“一定要以厂为家”。可是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礼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取。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让人敬仰。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出师表》读后感7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 ,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出师表》读后感8

  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是文字优美,满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而且这篇文章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以及他对刘备能够像伯乐一样发现他身上才华的感激之情。

  文章开头便分析了天下形势,陈述了先帝的遗愿。希望以形势之危急,激励后主刘禅奋发图强。就从这里我们便能看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不止是威严的君臣关系,而是在君臣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丝期望,诸葛亮希望刘禅从那个愚笨的少年中走出,成为可以公正严明的君王。

  而后诸葛亮的笔锋一转将我们带入到当年的回忆中去。以看似*静的语调讲述,当年伯乐刘备发现他这匹千里马,并给了他充分的发展*台。让他能一展才华。如果认真读的话不难从中找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之类的话,充分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感谢与感恩。同事又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以报先帝之恩的决心。最后以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结尾再次表达对先帝的感恩。

  有些同学可能很疑惑,这刘备究竟何德何能,能让这么聪明的诸葛亮对其死心塌地。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刘备发现了自己在行军作战方面的不足,而且还发现了诸葛亮在行军方面的天赋。所以不惜放下身份,三顾茅庐来请他辅佐自己。在生活中,有人总是抱怨自己没朋友,大家都排斥他。其实并不是大家排斥他,而是他总是用挑刺的目光看别人,用表演的目光看自己。这样相较之下别人就自然而然的显得配不上他了。其实我们只要像刘备一样有挑刺的`目光检视自己,用发现的目光去赞美别人。那么,你将会拥有很多朋友。

《出师表》读后感9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前半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唿:“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道来,邵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文中语言最显着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整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出师表》读后感10

  曹操的欺骗,刘备谦虚,谨慎明,周瑜的狭隘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笔者呼之欲出,细细品味,让读者似乎已经进入了状态。

  故事的主要研究内容设计是以智和勇来依次进行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我们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就是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教学例子举不胜数。

  但故事中也有“智慧,勇气不是敌人,文不能拿笔,武不动枪“。就像汉代的刘蝉,整天喝酒,无视*,愿意奉献蜀国,最后上演人民(笑)笑的事情,快乐的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这样一件改变时间的事情呢?

  有勇无谋的敌人,只能战斗到死。吕布和阎良就是典型的例子,吕布若在白门听命,为什么会被曹操在门前绞死?如果阎良已经向关羽解释了刘备在河北的遭遇,他怎么会被忠心耿耿的关羽杀死呢?古人说:有勇无谋,它的诅咒,上层的诅咒,下一个的祝福,进入战斗将在游戏中,死亡不会失败。

  再谈谈国家,魏,宣他有一个时刻;蜀,谁不分享生活的荣誉;吴,曾被誉为河。这样的观点来看,从状态以反映君主组合物的性质。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江东独领风骚。

  如果说作为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水*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方法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对外用兵如神。但是我们两个人之间都有提高自己带来致命的弱点:曹操具有多疑,司马懿选择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这些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进行一些重要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企业占据其中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通过周瑜了,少年儿童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研究一番学习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网络水军大都督,总统为了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容易嫉妒,死时年仅需要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人性的重要性。人性就是成功。

  每个人生活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只要能够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企业成功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他们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国家羡慕地看着学习别人没有成功时,往往可以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需要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由于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社会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出师表》读后感11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读后感12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谦虚?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钦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也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永远。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职的博学才子——孔明,我对你的钦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学之上了。

《出师表》读后感13

  《出师表》可谓千古名篇,是诸葛亮北伐之前,写给刘禅的奏章。上学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顺口溜一样来背诵,却从未真正闹懂文章的深意。如今再读《出师表》,才知道为什么它会被千古传诵。文章往往是人的思想与灵魂的写照。细读《出师表》,我才体会到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其用情之深,用心之苦,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为之动容。读完《出师表》,也让我对诸葛亮其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朝廷政治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接下来诸葛亮所做的通盘的安排,详尽周到,可见倾注了很多心血。文中处处流淌着诸葛亮的报国之志,以汉室之隆为己任,希望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体现着诸葛亮忧国忧民的爱国深情。

  临行前诸葛亮所做的统筹安排,自上而下,从宫中到府中,从军中到营中,细致稳妥,井井有条。规范制度,举荐良才,对刘禅一片赤诚。诸葛亮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之道。古来帝王犯错往往不是帝王本人的思想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亲近了小人。小人在身边,就会不由自主的走了小人之道,最终招致损失。诸葛亮以史为鉴,尽进忠言,用心良苦。所有这些都辉映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见解和不同凡响的政治才华。

  诸葛亮有着敢于担当重任的英雄气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临终托孤”,所有国家的大事都由诸葛亮一人承担。诸葛亮毫不畏惧,也不退缩,勇挑重担,而且把这些看做是自己的责任。认为“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的忠勇豪情就算是在今天也应被视为楷模。

  诸葛亮不慕荣利,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所以跟随刘备“以驱驰”,完全是因为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孙权和曹操当中任何一方都比刘备势力强大。当初刘备没有自己的地盘,没有自己的军队,寄人篱下,落魄不堪。如果孔明想要荣华富贵,*厚禄,恐怕不会选择刘备。孙权和曹操也都招贤纳士,求才若渴,如果诸葛亮前去投奔,定会受到更多优待。然而,让诸葛亮一生感念的,却是刘备最初的一份知遇之情。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肝胆相照,虽为一介书生,却也堪称为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忠义之士。

  诸葛亮不仅是一个超群的智者,他的无私奉公的高尚品质也令人钦佩。文章之中诸葛亮反复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只可惜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即便是诸葛亮再怎么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也扶不起那该死的刘阿斗。诸葛亮只能抱恨九泉,留下千古遗憾,令人叹惋。

《出师表》读后感14

  无意间看到诸葛亮的<出师表>。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是我最喜欢的文言文之一,看着看着不由的大声诵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后人也给了其足够高的评价,我就不在这多说什么了。

  因为喜爱多看了几篇,于是突发奇想。如果我是刘禅,我是不是能驾驭的了诸葛亮这样的强臣。刘备死后当时的蜀国到底是谁说了算!假设最后是蜀国统一了三国,刘禅的帝位是不是能保住?要是保不住帝位那么他还有命活么?

  首先从白帝城托孤开始。刘备说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他的意思就是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

  首先刘备说这话的意思不是认为他儿子不行,让诸葛亮早早的把刘禅搬开别在那碍手碍脚影响统一大业。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弱主强臣。他主要表现在刘备死了以后谁在蜀汉说了算。我们不妨将刘禅与诸葛亮分成两大阵营,看看刘禅集团的人都是谁。蜀汉*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第一集团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此前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眼看占主导地位的第一集团就要土崩瓦解。幼主靠爹没靠上。

  第二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诸葛亮早在入川前就将起其主要人物纳入囊中。我们的幼主在这是叫不响。不过在这我要提一位重要人物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从上面看刘禅集团的人能管用的就李严一个。也就是说只要把李严摆*,刘禅就不在话下。

  第三集团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政治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这一点,我们从《三国志》的传记就可以知道,蜀汉就是除去王室成员,列传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约只占了三分之一强,而且无一是高层官吏,均为下级官吏和侍郎一类的闲官。因此需要考虑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一个处于弱势的群体,刘幼主在这是叫响叫不响没多大意思。在说了就算你叫了人家还害怕站错队。又有谁会跟一个没有实力的人跑。

  我们回过头再看看诸葛亮集团,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刘备死后荆楚旧部,东州集团佼佼者和益州集团这棵墙上草大多选择诸葛亮。

  可见刘备托孤用意极其深刻,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刘备算出来刘禅集团的李严是斗不过诸葛亮。刘备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里,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应一声“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亦或者是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

《出师表》读后感15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中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出师表》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说穿了也就是这些臣子为什么替你卖命?还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过是来还人情的。否则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还有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无缘无故不阴不阳来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这是说刘禅是亡国之君还是兴国之主?会做阅读题的同学都知道,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完成这道送分题,答案是前者——亡国之君。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是恨不得早点儿让刘禅滚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实现一下刘备的遗愿(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师表》我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戮!单就“”这一句话,便把关羽、赵云等功臣忘与脑后,将建蜀国,抗击敌军的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了。而且,还颇为得意,倚老卖老。

  《出师表》虽说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逆文,但时至今日,大家应该换一个角度去解读这篇文章。

《出师表》读后感16

  羽扇纶巾,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运筹帷幄;稳坐战车,用十足的信心与智谋应对挑战。他仿佛就是胜利的代名词,是敌军永远无法跨越的精神门槛。这也许是很多人想起诸葛亮时最直接的印象。然而,一篇《出师表》将其从“神”拉回“人”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复杂的诸葛亮。

  《出师表》诞生了一个“危急存亡”的时代,“天下三分,益州疲弊”,道出了此时蜀汉内外交困的艰难局面。面对一个年幼无知、易受奸臣控制的庸君,诸葛亮毅然扛起“兴汉”的大梁。对内赏罚分明,对外抚羌联吴,即使明知与曹魏实力悬殊,仍在准备过后进军以图中原。这与深谋远虑的诸葛亮形象大相径庭,好像一个铤而走险的赌徒要做“生死一搏”。然而,却正是这一坚定意志与实现“先帝遗愿”的决心打动无数后来读者。正如《正气歌》所言的“时穷节乃现”,《出师表》“名世”与诸葛亮“鞠躬尽瘁”形象永垂不朽的原因正在于此。

  然而,在率直质朴的行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为人处世的严谨与机敏。他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及陛下,是为了强调其“忠心无取之意”。诸葛亮“夙夜忧叹”我想起所叹的不仅仅是如何实现先主遗愿,还有对于自身名声与道德的担忧,刘备一句“嗣子如不才,君可自立为主”给手握军政大权的诸葛亮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在三国这个混乱的时代,“杀君自取”现象屡见不鲜,后主身边谗臣众多,对诸葛亮的非议也多,诸葛亮深知后主“难辩是非”,故在出师北上之际作此表以忠心,一方面表明自己无意自取立场,一方面也使众臣明白“先帝之臣”的身份,警告他们恪守本分,不可趁国家空虚之际做“大逆”之事,这无不体现其良苦用心。

  同时,文章中以极大篇幅描写了孔明对于后主的期望,但是最后一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却很黯然地道出了孔明本人对于这些期望的悲观态度。写此表时孔明已侍后主多年,其“不才”孔明也都谙知,但是,那个封建时代,诸葛亮个人的道德修养却不允许其跨越取位“雷池”一步,取位的高低限制了诸葛亮所能发挥的作用,就好比一个沙漏在不停的漏沙,诸葛亮所做的只是不断向上半部分加入沙子,却没有勇气与意志将沙漏翻过来,拯救这将倾倒的大厦。在封建道德的滤纸中,一代智谋终究无法以个人力量力挽狂澜,这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因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做框架、教条束缚下的“单调者”,而要立足实际,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同时,要在正确的价值观下践行正确的道路。

  “出师一表真名士”,每当我读到“临表涕零”这几句时,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一个佝偻的身影和一双含泪的眼睛,让我掩卷不得不沉思啊!

《出师表》读后感17

  《出师表》是诸葛亮给刘禅上的建议以及对现在局面的分析,整篇文章充满了他对蜀国的热爱,充满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大建议。第一条,是听取臣下的意见。不可以援引不恰当的比喻寒了臣下的心,甚至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第二条,宫禁侍卫,各府幕僚都是一个整体。要赏罚分明,作恶的人要受到惩罚,忠诚的人,要奖励。

  第三条,亲近贤臣远小人。只有这样,才能,统御天下。

  在此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才华横溢,为汉室一统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这三条建议,我们也可以用在现在的生活上。第一,要听取别人的建议,别人的建议,有可能是正确的,还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第二,虽然我们不能给别人定罪,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不去做一些违法的事情。第三,要远小人近君子。如果我们一直和不好的小人坏人玩,有一天你也会变坏,和好人玩,你也会变好,这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师表》读后感18

  又看了遍《前出师表》,可能是之前背过,默读起来相当有感觉。以前初读是什么感觉,已经忘记了,这一次,我却笑出来了!如此情深意切,实在不应该笑出来的,但:

  其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段写得真的很好,但,一个未出山前,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的人,他不求闻达于诸侯?

  所以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诸葛亮在吹,不过签于他是我最佩服的人,故,很是可爱,我就笑了。

  其二,“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这句话其实我不应该断章取义,但,如果缩短一下,很有意思:陛下亦宜自谋,

  臣不胜受恩感激。

  就变成了,陛下你好歹自己用用脑子,我就十分感激了!

  所以,我又笑了。

  不过,看到了有点不能理解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疲弊为什么还要出师?

  曾经看到,西方列强还是日本,为了转移国内的冲突,所以侵华。

  所以诸葛亮是同理?

  的确是人无完人,诸葛亮六出祁山,用军如有神,但,是不是出的太频繁了?

  出山前所作隆中对,就一生只为执行隆中对,至死方休,可悲可叹。

  有人拿诸葛亮的隆中对说事,说他一生只不过是执行隆中对,而且隆中对还不是诸葛亮第一个想出来的。

  对于这个观点,且不说当时刘备多么落魄,才几个兵,诸葛亮辅助刘备把蜀国建立起来,不是拿着隆中对,啥都不干就能拿下益、荆两州的。

  我只想说,很多人,包括我,连制定的每日5分钟要干嘛嘛的计划都坚持不下去,说不定也包括了“有人”。

  纸上谈兵,往往是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

  看孙子兵法,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就算把我放在那个战争中,我知道有敌人来,知道他们作战计划,知道多少兵马,但,我末必知道我应该用多少兵,如何埋伏,何处埋伏……

  就这样。

《出师表》读后感19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多么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则……”“一定要以厂为家”。可是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礼行 贿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取。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让人敬仰。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简析〕: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没有不为诸葛亮的诚心而感动的,重读它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小作者抓住了《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光明磊落与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和当今的部分腐 败现象进行对比,含义深刻。在对诸葛亮赞美的同时,鞭挞了当今某些谋私利者。

《出师表》读后感20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南宋诗人陆游曾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 早岁哪 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杜甫写到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着刘备,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一个庸人,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但这个人没有野心,没有把刘禅弄下去,自己来作皇帝。刘禅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夺他的权。

  诸葛亮在表文中写到: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 倾颓 也。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小人和贤臣两个不同类别的人,竟会让身边的人有如此大的得失。这又让我联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谚语主要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举个例子:身边的一个朋友住单身宿舍,很懒,不爱干净,以前和她同住的舍友很爱干净,东西摆放整整齐齐,一有时间就打扫卫生,屋子里总是保持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时间长了她不好意思自己屋子的零乱,受其影响,也开始打扫自己屋内的卫生,也变得爱干净起来。后来那位舍友搬出了宿舍,换了另一个舍友。这个舍友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但屋子很乱很脏,不愿收拾。这正应朋友的本性,索性两个人都不收拾屋子,导致屋子脏乱的没地落脚,不忍看。另一个例子:学生甲刚来我校的时候是一个诚实、上进、董事、听话的学生。因为学校男生少,需要和其他班级的男生合宿,仅一个学期,学生甲就变得油嘴滑舌、不知进取,还屡次违犯校规校纪,多次受到学校的处罚。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论一个人的习惯是好是坏,只要他(她)所在的环境是好的,早晚他(她)会变好,相反会变坏。人本身就是群居动物,时时刻刻都受身边人的影响,从价值观到审美观,从爱情观到生活观,身边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可能都会在不经意间给自己的决定带来影响,所以如果自身定力不强,一定选择好的环境 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推荐访问:出师表 读后感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3篇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1 《出师表》读后感500字1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