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金融逻辑读后感五篇(完整)

金融逻辑读后感五篇(完整)

时间:2023-01-05 19:30:04 来源:网友投稿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逻辑读后感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金融逻辑读后感五篇(完整)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财观念。

  (金融的逻辑)一书揭示了金融对社会的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在展开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作者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这种四级互动模式叙说问题。人类只要是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存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来保障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风险;越发达的社会,价值交换的数值、地理范围、时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做保障。

  第二,用现代金融学的认知方式分析*传统文化观念,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述。

  第三,由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衍生出金融史观,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理论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的体现。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会历史定位,把金融技术提升到与科学技术比肩的地位——传统观念中的玩钱术、圈钱术和套钱术变成了不断创新的金融技术。

  陈志武教授在美国全面接受西式金融教育,但又跳出西方学术界把金融问题模型化、计量化、复杂化,小众化的范式,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金融逻辑。在这本书中,作者更多的笔触是讨论*现在为什么有钱,以及*有了钱,为什么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对于上述话题,他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详尽地分析了这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他还通过探讨*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股市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将美国次贷危机引以为鉴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金融的逻辑)引起了我对鹤山金融业发展的思考。在地理位置方面,鹤山毗邻港澳,扼粤中水陆交通要冲,陆路国道325线、省道江肇线纵横贯穿市境,建成的佛开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广珠铁路为我市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近几年来,鹤山锐意创新,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大大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今年5月,鹤山市首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国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运营,这标志着鹤山市金融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是鹤山市贯彻落实国家、盛江门市关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6月29日,交通银行正式亮相鹤山。鹤山支行是交通银行江门分行设立的第一家支行,该支行的开业得到了我市金融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交通银行江门分行首家支行落户鹤山,表明了该行对于鹤山市金融事业的重视。

  我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海外华侨同胞资源,结合(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在金融业方面与港澳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吸收港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灵活的运作方式,通过引进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扶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申报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外资银行合作组建村镇银行,扶持企业上市,推动政银企合作交流等方式,壮大鹤山的金融业,努力配合江门市的金融发展,成为连接珠三角地区和粤西金融业的互动中枢,更好地服务地方乃至广东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一书具有相当的理论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陈志武教授的文字非常*和,既运用通俗的金融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又从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等各个层面旁敲侧击,让人读之醍醐灌顶。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2

  每天抽一点时间,花了接近十天左右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面对这么一本只有280页不到的书籍,而且是通俗化语言的书籍,本应该可以更快看完的,但是中间被经常性打断,无奈,最终却花了这么多天才把这本书看完。

  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总会让我想起很久之前一些经济学家做个一个辩论赛,辩论的题目是:到底是金融立国还是实业(制造业)立国,前者以美国为例进行了全方面的阐述,后者以德国为例从各个角度进行剖析。他们慷慨激昂,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为自己的立场各抒己见,争取这次辩论赛的胜利。

  看完之后,我觉得都很有道理,而我这么一个门外汉,显然没有反驳任何一方的根据。最后只能恨自己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并以无论是金融立国还是实业立国,我觉得能够让社会进步,让人民的生活水*提高,并竭尽所能的为每一个人提供最好的保障,这是我等*民所深切关心的事情。

  这两个国家都是我非常钦佩的国家,一个是制造强国,一个以严谨为傲的民族,百年企业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在这个国家前进路上的同时深深的影响着他们;一个是金融帝国,一个世界超级大国,一个金融思想前沿,科技发达的帝国,虽然它会发生金融危机的事件,但是仍旧影响不了它在世界之巅的位置。

  看完这一本书让我感觉到一个制度法律和金融方式的变革有多么的了不起。

  一个法律制度完善的国家会让他们无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制造还是虚无缥缈深不可测的金融发展更进一步,而它们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促使法律制度的进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这个货币出现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情,这对当时以物易物的交易环境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变革,让交易变的不再那么的麻烦,不用考虑用自己的牛换成养,再换成猪,最后换成自己想要的衣服。

  在英国夺得世界霸权之前,由于金融的发达,让他们可以以更低的利率获得更多的贷款,赢得战争,最终称霸全球几个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而其最为成功的东印度公司更是为以后的股份制公司埋下了铺垫,促进了今后的商业的发展。股份制的发明无疑是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并不亚于我国的四大发明。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公有制,再到后来的部落再到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并传到现代。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我们生产力提升的结果。而家也成为我们温馨的港湾,成为世间最美好的地方之一,然而,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家庭反目成仇的例子,甚至反目成仇,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利益的原因。我也同意作者个观点,那就是家庭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不应该是一个有商业气息的战场。而“养儿防老”虽说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却成为更多问题的起点。一方面,孩子只能是百善孝为先,言听计从,活不出自己的自由,没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而另一方面,父母亲到老了,也不一定能够百分百得到可靠的保障,有的甚至被遗弃。当然,孝顺是我们的美德之一,是我们应该倡导的,更是在他们老年的时候。但是,这也反映出父母害怕自己老无所依状态的出现,所以,不仅要给他们灌输这个道理,还要多子多福。

  这个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融等手段的不发达而出现()的问题,如果有发达的保险业和金融保障体系,他们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因为没有他们的话,他们即使到了老年,经济生活也不要有任何的担忧。

  于此,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去爱这个小孩,如何让家庭充满爱。而我们社会中的市场也是如此,正如作者所说:当一种经济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戚——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留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现在我也就明白我们公司旁边的一个几十亿的企业,老板为什么情愿给他亲戚一些钱,也不让他们去他公司上班的原因。

  简而言之,没有金融,我们能够生活下去,但是有了金融,但是会让我们生活的更好。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3

  每天抽一点时间,花了接近十天左右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面对这么一本只有280页不到的书籍,而且是通俗化语言的书籍,本应该可以更快看完的,但是中间被经常性打断,无奈,最终却花了这么多天才把这本书看完。

  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总会让我想起很久之前一些经济学家做个一个辩论赛,辩论的题目是:到底是金融立国还是实业(制造业)立国,前者以美国为例进行了全方面的阐述,后者以德国为例从各个角度进行剖析。他们慷慨激昂,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为自己的立场各抒己见,争取这次辩论赛的胜利。

  看完之后,我觉得都很有道理,而我这么一个门外汉,显然没有反驳任何一方的根据。最后只能恨自己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并以无论是金融立国还是实业立国,我觉得能够让社会进步,让人民的生活水*提高,并竭尽所能的为每一个人提供最好的保障,这是我等*民所深切关心的事情。

  这两个国家都是我非常钦佩的国家,一个是制造强国,一个以严谨为傲的民族,百年企业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在这个国家前进路上的同时深深的影响着他们;一个是金融帝国,一个世界超级大国,一个金融思想前沿,科技发达的帝国,虽然它会发生金融危机的事件,但是仍旧影响不了它在世界之巅的位置。

  看完这一本书让我感觉到一个制度法律和金融方式的变革有多么的了不起。

  一个法律制度完善的国家会让他们无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制造还是虚无缥缈深不可测的金融发展更进一步,而它们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促使法律制度的进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这个货币出现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情,这对当时以物易物的交易环境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变革,让交易变的不再那么的麻烦,不用考虑用自己的牛换成养,再换成猪,最后换成自己想要的衣服。

  在英国夺得世界霸权之前,由于金融的发达,让他们可以以更低的利率获得更多的贷款,赢得战争,最终称霸全球几个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而其最为成功的东印度公司更是为以后的股份制公司埋下了铺垫,促进了今后的商业的发展。股份制的发明无疑是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并不亚于我国的四大发明。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公有制,再到后来的部落再到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并传到现代。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我们生产力提升的结果。而家也成为我们温馨的港湾,成为世间最美好的地方之一,然而,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家庭反目成仇的例子,甚至反目成仇,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利益的原因。我也同意作者个观点,那就是家庭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不应该是一个有商业气息的战场。而“养儿防老”虽说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却成为更多问题的起点。一方面,孩子只能是百善孝为先,言听计从,活不出自己的自由,没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而另一方面,父母亲到老了,也不一定能够百分百得到可靠的保障,有的甚至被遗弃。当然,孝顺是我们的美德之一,是我们应该倡导的,更是在他们老年的时候。但是,这也反映出父母害怕自己老无所依状态的出现,所以,不仅要给他们灌输这个道理,还要多子多福。

  这个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融等手段的不发达而出现的问题,如果有发达的保险业和金融保障体系,他们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因为没有他们的话,他们即使到了老年,经济生活也不要有任何的担忧。

  于此,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去爱这个小孩,如何让家庭充满爱。而我们社会中的市场也是如此,正如作者所说:当一种经济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戚——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留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现在我也就明白我们公司旁边的一个几十亿的企业,老板为什么情愿给他亲戚一些钱,也不让他们去他公司上班的原因。

  简而言之,没有金融,我们能够生活下去,但是有了金融,但是会让我们生活的更好。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4

  又是一本具有启蒙意义的金融学小书。在*,金融这个概念离老百姓比较远,跟金融沾边的也就是股民了。股市是什么?金融是什么?

  我主要分享金融的逻辑、资本化的逻辑和文化的金融学三部分。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比如货币、借贷交易、股票。

  在金融经济学中,任何东西或证券部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重要。

  何为资本化?钱、资本和财富。钱主要是货币,而财富往往是物是东西,货币是把东西卖掉之后的价值载体,而资本更多是东西的产权证,是与具体的东西相对应的产权。以未来收入为例,个人的未来收入是财富,但如果没有金融工具把未来收入证券化变现,那也顶多是可以感觉到但不能花的财富,也不是资本。通过将部分未来收入以产权证形式流动起来,未来收入流也能成为资本。财富不一定能一下子变成钱,财富的范围比资本大,资本比钱的范围大。问题是:什么决定财富、资本与钱之间的相互距离呢?一个国家对东西、对未来收入流进行资本化的能力,也就是市场、契约与产权制度,决定了这三者间的距离。(财富、钱、资本)

  美国为什么更有钱?一个社会可以有很多资源、资产和未来收入,但它可能没有金融资本,只能靠从资本化能力强的国家引进外资:只有在产权明晰、产权与契约权利保护可靠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认可金融票据、证券等权证的价值,未来收入与资产才可以被资本化。资本化的效果是加快资源的配置速度,降低配置成本,提升配置效率。

  为什么*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原来由亲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性金融交易被钱化之后,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

  金融的治国之道?决定经济国策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国债利率和国家投资回报率,前者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后者取决于国家制度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

  说到底,是应该往国库多存钱,还是不仅把收入都花掉而且要借国债发展,答案取决于长期限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前者决定公债利息成本的高低,后者决定*投资的效率及回报的高低。由于金融发展也取决于国家制度资本,所以,最终是制度决定了国策模式。

  外国人喜欢买美国国债,美国*用低息借到这些钱后,通过减税把钱转给美国老百姓去做股票等生产性资产的投资,这种策略的效果是让美国财富超速增长。这即是自己有鸡再借鸡生蛋的效果。

  文化的金融学部分。儒家文化的今与昔。过去家庭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经济互助,一个是精神互助。其经济功能包括两方面:第一,父母与孩子、兄弟之间胡亮负有隐性回报责任;第二,因血缘关系,内部交易能节省双方交易成本。为了支持家的这种功能,社会就必须有相配的文化,帮助实现这些隐性金融契约。这就是儒家文化产生的背景。

  但是现代的发达城市,有了收入又有了未来的经济风险的保障,他们更多把家看做是感情交流的单元,原来由家胜任的经济功能逐渐被金融市场承担,孝道责任逐渐由爱取代,经济和金融发展正在改变这些文化。在这种经济功能主要由市场承担的情况下,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处自由、民主与法治。

  最后说一说对年轻人贷款的认识。

  如果年轻人自己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结婚,自己以后赚了钱还银行,自己花自己的钱,而父母用积蓄买养老保险、养老基金,等退休后花自己的投资回报钱,那不是让大家都更有自尊、自由吗?

  想象一种场景:儿子要结婚了,父母通常会把所有积蓄送给他,让他办酒宴、买房子。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这几乎是父母的大部分财产。但问题是,一旦父母把养老钱给了孩子,他们靠什么养老呢?

  想象一种情景:年老退休的父母只能被动地等待,等着他们的孩子给钱,以养活自己。老年人就处在一个被动的、权力不*等的状态下,尤其是已经失去了赚钱的能力,这对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多么有影响啊!同时,儿子这时候也处在中年危机的状态。上有老要供养,下有子女要抚养,还要考虑妻子的感受。在这种情景下,个人生活扯不清的负担背后的原因就是——花父母的钱!

  另外,对于年轻人,贷款也恰好符合了他们的需求。随着时间的累积,多数人的收入不断增加。其收入取现呈上升趋势。但这里有个尴尬,在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对于金钱的需求往往不那么大了。也就是,年轻时是最需要花钱的年纪,但赚的最少;成年后是不太需要花钱的年纪,但赚的最多。基于此,贷款就弥补这种尴尬。它将未来的收入提前支出,用在最需要的时间。像这种能提高个人幸福指数的事,我觉得挺好。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投资性买房趋势逐渐走低,以及金融监管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金融领域在近两年可谓呈井喷趋势。比如互联网金融、新三板和私募等业务。我说不准这是否是一个大风口,但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国家会渐渐颁布支持金融投资的政策,国民的趋利性会将市场行情拉高。

  说起来,不管是对金融工具的理解层面,还是对法律金融的认识,都是崭新的有益的一页。抛去先机会带来的优势外,从法律角度考量,金融领域会带来下一个诉讼引爆点。

  1、金融政策的出台,就会带来法律制度规定的滞后,会出现金融领域的灰色地带,进而容易引发诉讼。但凡一个领域的兴起就会带来的诉讼,这是市场规律。但金融行业的不同,要关注到“引爆点”。像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等体量小但数量多的公司最容易带来大量诉讼业务。

  2、由于金融产品标的大、利润高的特点,因此金融行业会更重视法律风险防控,便会有非诉业务的需求。

  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一定会造就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优秀青年律师。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5

  陈志武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他撰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虽然讲解了很多东西方的金融发展事件,但贯穿全书的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金融究竟是什么逻辑?通读全书,我突出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本的逻辑。作者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明朝国库藏银1250万两,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400年过去了,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变命运外,其他国家迄今仍是发展*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作者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资本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他提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资本化就是把未来的钱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转化为今天的资本,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开支。陈教授认为,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看,的原因主要不是对外掠夺,而是资本化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结果。这是一个与国内传统认识有较大出入的观点。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钱”越来越多,主要也是资本化改革的结果。但要注意一种现象:西方国家往往是*穷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而当前的*恰恰是*手上很有钱,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子却是过得紧巴巴。因此,*还需要很多的资本化和资本深化的改革。

  二是市场的逻辑。资本化与市场化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之所以单列“市场化”,源于陈教授在书中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几千年来,*人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儒家主张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实现人际金融交易,但它不能每个人奋发向上。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买房子缺钱了,首先想到的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而不是向银行贷款。因为亲戚朋友的钱是“软约束”,没钱可以赖账不还;而银行的钱是“硬约束”,是需要房产作抵押的,一般赖不得。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了基础。

  从本质上讲,市场在*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压制。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各种金融市场出现后,*人的个人空间终于出现并正在扩大。国内社会各界普遍觉得*文化重视家庭,而西方文化不重视家庭,或者说西方人对家庭情感看得比*人淡,陈教授认为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传统*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而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当然,传统儒家文化的转型是正在进行时,而且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说,一种基于金融市场和法治的体系最终取代传统家庭和儒家文化的体系,则是历史的必然。

  三是创新的逻辑。作者在书中花很大篇幅分析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从媒体上得到的印象似乎是美国经济与社会已进入“水深火热”之中,但从实际的美国社会生活看,都难以感受到或者看到这种危机。也就是说,危机主要还是集中在金融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对多数美国人的生活影响有限。在分析金融危机的起因时,多数人都将矛头指向了金融创新。作者承认层出不穷的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但这是金融创新的过错吗?作者给予了否定,并认为危机之后美国的消费驱动模式不会终结,相反*的经济增长也要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关于金融创新,作者认为美国和*的情况代表了两个极端。在美国,金融创新可以说是完全放开的,出了问题再说,没出问题可以完全自由。而*则是,如果没有*批准,任何创新都不行。美国允许自由的金融创新,当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恰恰是通过出现问题,才知道什么地方应该要有监管。*的金融管制,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代价,实际上这个代价在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千万不要因为美国金融创新出了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如果说,美国金融的问题是创新过度带来的,那么*金融可能恰恰是创新不足的问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躲过了一次金融危机而暗自高兴。

推荐访问:读后感 逻辑 金融 金融逻辑读后感五篇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500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