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悟3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悟篇1
当满地都是六便士时,你是否有勇气抬头望向月亮?
——题记
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里说:“金子,贵重的,闪光的,黄澄澄金子,不,是神哟,我不是徒然向他祈祷,它足以使黑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邪恶变成善良,衰老变成年少,怯懦变成英勇,卑贱变成崇高。”但是满地六便士时,多少人愿抬头仰望月亮?
查尔斯·特里克夫是一位成功的证券商人,结婚八年后,他突然选择抛弃家庭来巴黎学习绘画,只为追慕心中的梦想。当查尔斯数十年回到家后,面对生活的琐碎,心中是否有那么多时刻想要逃离?是否他也迷茫?眼前的人事那些点滴是真正属于自己?他在做的是那个想要的自我,还是别人眼中的自我。而他的人生到底是活着该活着的样子,还是他自己认为的样子?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斯特里克兰一般的选择时刻,都会在看似安排好的生活里感到惶惑。是否应该放弃眼前的苟且,去寻找诗与远方?安稳是平庸的最大诱惑,是让我们缩手缩脚的关键点。我们害怕赢家通吃,自己落的一无所有。我们愿意屈从眼前的苟且,放弃诗与远方的田野。不是我们不想,只是我们不敢。有多少人拥有非凡的品质,肯在生命的道路上赌一把?斯特里克兰就是其中之一,生意对他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心中追寻艺术之梦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自认为自己对于他人是多么的不可或缺,其实更多时候不就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当斯特里克兰离开后,他的妻子经历了短暂的痛苦,确认他不会再回来时,便理所当然地背起了家庭的责任,按部就班的生活,似乎他从未存在过。最初的感觉没有错,她只是需要一个角色,以至于他是谁并不重要,只要能满足她的一切虚荣即可。甚至即使没有也不重要,她还可能收获同情,生活安然无恙。
我们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认清生活同时还能热爱英雄主义算不算平凡?放弃一切,选择浪漫主义的方式,却终无所获算不算平凡?像商人一样致死寻找自我而不被世人理解算不算平凡?斯特里克兰想逃离的并不是婚姻和家庭,只是身边人企图的控制、摆布和要求,以及对世俗的标准和界限的摆脱。它需要一个家庭,一个女人,但前提是他必须先是他自己。
正如毛姆所说,你不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而是成为你不得不成为的人。我们很多时候成为了不得不成为的人。可是在此之中或之后,如果还有某个时刻你的心在思考自我,追寻自我,那么,当你想要捡起六便士时,也顺便抬起头看看月亮吧。
也许看着看着,它就在你心里。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悟篇2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好像每年年底的时候才静的下心读书,这可真是有点糟糕呢。
读之前其实听过很多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探讨,大家都在说关于理想与现实的选择。但其实我在读的过程中,看到的更多的关于人性的探讨。以前没有读过毛姆的书所以不是很了解他的写作特点。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矛盾。毛姆写人真的很厉害,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斯朱兰,德克,人性的矛盾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非常充分。斯朱兰极具绘画天赋,极具个性,直率洒脱——作为旁观者也许你会这么认为。但你若是与之亲近,而你只是我这般的俗人,你大概会觉得他自私冷漠不识趣,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抛家弃子,对德克的好忘恩负义。德克也同样如此,是的,作者笔下的他虽然绘画才能一般但是眼光独到,他很早或者说是最早发现斯朱兰是天才,同时他又很惜才,对斯朱兰照顾有加。可是德克的善良和同理心由于缺乏底线,让人忍不住看不起。从不同的侧面来看他们,他们的每一面好像都是人性的极端,当这些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你会感到矛盾,但是很真实。天才与自私,善良与软弱,多希望不是这样的组合呀,可是偏偏人性就是复杂。而越是个性分明的人越体现出这种复杂。斯朱兰笔下的其他人物,比如斯朱兰夫人,布蓝琪以及大溪地的那些女人们,毛姆几笔就写出了她们的特点,有很多书友觉得是毛姆对女性有偏见。对此我保留我的意见,毕竟我不曾了解过毛姆和他的时代背景,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写作需要,是为了突出斯朱兰的人物特点。
书中关于斯朱兰作品的描写我有点get不到,我实在是艺术素养太低,见识太少,想象力又匮乏。希望自己以后多多增长见识多多接受艺术作品的熏陶,也许那个时候再来读这段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书中大溪地的描写确确实实的让我羡慕了,仿佛桃花源一般,与我一直所幻想的地方几乎没有差别。大溪地于斯朱兰是归宿,不知我的归宿在哪里。更不知是否能够找到,是否有足够的个性去寻找。
可斯朱兰的后半生活的太纯粹了。我只是个平凡的普通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悟篇3
读完《月亮和六便士》的最后一页,我最先想到的是这句话。就好像这句话本来就在那里,就等着这本书唤它出来一样。
当然,取决于真正爱的是月亮,还是六便士。
月亮,代表心中崇高无尚的理想,而六便士,代指金钱,地位,代表世俗所重视的东西。
这本书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一位为了心中的月亮放弃了六便士的人。这样说也并不太恰当,因为他并没有经过权衡,心中的月亮便成了他的一切追求。
从一名中产阶级的股票经纪人,一个普通魁梧的中年人,一对儿女的父亲,一名乐于应酬的女人的丈夫,突然间逃离了现有的一切,从伦敦辗转到巴黎,又辗转流离到了塔希提岛,最后在如画的岛上找到了他所追求的真谛,接近生命的尾声时,他将他的感悟画在居住的小木屋里,然后用剩下的生命对着他的画作体悟,临终前又嘱咐妻子将小屋付之一炬,只留下他平时的一些画作供世人惊艳。他临终前是安详的,正是因为他追逐到了心中的月亮,有限的生命也就变得充满意义。
对于世人来说,他是个普通,其貌不扬,说起话来又尖酸刻薄,丝毫不会圆润的人,就如同“圆孔里的方塞子”。对于周围的世界,他显得格格不入。对于绘画艺术的追求,他也不追求赞赏,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追寻真正有价值的艺术。
绘画对于他而言,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理由,“有的人没有出生在正确的地方……他们始终把亲友视如陌路,对生平仅见的环境毫无感情,也许正是这种疏离感推动他们远走高飞,去寻找某种永恒的东西,某片能让他们眷恋的土地”,这土地也适用于精神领域。这种追寻是冥冥中的指引,像隧道中的唯一光束,让人不得不靠近。
以致于,打零工也是为了画画,赚够了一段时间的钱,就去画画。
书中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很好的类比,有两名医生,一名特别出色,年纪轻轻就被选为医院的管理层,他却由于偶然的旅行,喜欢上一方土地,当了当地一名普通的检查员,而稍微逊色的一个医生,接替了他的位置,名利双收。在后者评判前者糟蹋自己时,作者进行了灵魂拷问:“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生活在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内心得到安宁市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去的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取决于自身如何定义安宁。
让我想起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他究竟需要多大的空间?
现代人所面临的世界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迭加,更加多元化更加纷杂,如何去追寻内心的月亮,答案连同问题都被埋没在了寻常的热闹中,让人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
人们往往能看到众人所喜欢的东西,却常常忘了自己的真正所爱。
灯光隐藏了星空,雾霾遮住了月光。
多元化触手可得,设置界限反而是难题。
人们热衷于形成统一的观念,然后利用这种观念对他人加以评论,对于“格格不入”的人鲜有宽容。在这种潮流中,不但忘记了自己来时的路,也忘记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梦想。忘记了世界本来就有不同的方向。
忘记了要追求月光,就要靠近原野。
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如果静下心来,不妨想想,对于自己而言,真正的月亮是什么,能否为了它,赴汤蹈火,如果不能,请不要用自己的六便士去衡量别人的月亮。不过,在如今的社会中,如果有幸找到了自己的月亮,那就去追随,因为这个物质丰盈的世界,不缺少六便士,缺少的是寻求事物本质的内心,无限地接近本质,伴随而来的,往往也有六便士,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收获内心的安宁。因为没有什么美,是无限接近于事情的本质。
推荐访问:便士 月亮 读后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阅读感想 月亮与六便士前三章读书感悟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800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简短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0字 月亮和六便士的感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题目 月亮与六便士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