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策划方案 > 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12篇)

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12篇)

时间:2022-11-18 1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12篇)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  精选文档  一、建设背景与根底〔一〕建设背景〔二〕建设根底〔三〕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建设思路与目标〔一〕建设根本思路〔二〕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12篇),供大家参考。

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12篇)

篇一: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

  精选文档

  一、建设背景与根底〔一〕建设背景〔二〕建设根底〔三〕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建设思路与目标〔一〕建设根本思路〔二〕建设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三〕预期效益三、重点建设内容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1天〕1.专业结构调整。.深刻开展地域产业〔行业〕开展现状、趋势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在此根底上,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制定未来三年专业结构调整规划。建立健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2.专业群构建。.职业院校依据学校的效劳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根底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每个专业群由3-5个〔中职3个、高职5个〕以上专业组成。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

  精选文档

  3.特色专业群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确定自身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以此带动地域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坦体提升。加强特色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核心专业应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学水平较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强、与产业对接紧密、在专业群中具有引领和核心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2天〕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据群内各专业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能完成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表达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动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究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动专业群评价模式改革,系统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广泛汲取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究第三方评价。实施具有专业群特色的“双证书〞制度。2.课程体系改革。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以“根底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根底课程和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加强群内专业课程内容整合,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

  .

  精选文档

  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刻开展工程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做为核心,真正完成“教、学、做〞合一。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每个专业群至少建成2门以上相关专业共享的优质核心课程,群内各专业至少建成3门以上表达本专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

  3.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按照群内专业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原则,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建设包含案例、素材在内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建立健全一线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机制,探究建设空间课程、微课程和职业教育MOOC〔慕课),数字化教学资源被外校或社会应用。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的逻辑线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与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对接,与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与工作过程对接。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达专业总课时的50%以上〔面向三产类专业40%以上〕。

  〔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天〕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群内共享的原则,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工程都有对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有对口的顶岗实

  .

  精选文档

  习岗位。依据专业特点,按照“理实一体〞原则,建设真实、仿真的工程教室、现场教室等,专业技能训练工程都有对应的实训室,工程开出率达100%。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根本到达合作企业现场生产先进设备的水平。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与建设,要与实践教学体系配套,满足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

  〔四〕教学团队建设〔0.5天〕1.专业群带头人队伍建设。以核心专业带头人为引领、群内其他专业带头人为骨干,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优势互补的专业群带头人队伍。着力把核心专业带头人培养成熟悉产业〔行业〕开展趋势、能驾驭专业群建设、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专业群带头人,高职专业群带头人应在省内或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原则上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到达省级专业带头人要求;中职专业群带头人应在地域和行业有肯定影响,原则上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为市州级专业带头人。群内各专业要努力培养能把握本专业开展动态,有较强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带头人,高职专业带头人应到达省级专业带头人要求,中职专业带头人应为市州级专业带头人。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专业群和群内各专业应有1名掌握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具有行业影响的现场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

  .

  精选文档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培养、引进、外聘等多种方法,建设一支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资源共享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应具有双师素养,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主讲2门及以上专业课程〔其中至少1门为专业核心课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每名骨干教师至少帮带1名青年教师成长。建设期内,高职专业群教学团队至少取得一项省级教学成果,或主持一项省级课题〔教研教改工程〕;中职专业群教学团队至少取得一项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或主持一项市级及以上课题〔教研教改工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带动专业群教师队伍水平坦体提升,中、高职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到达70%、80%以上。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校企共建教师队伍机制,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以企业〔行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相对稳定、动态更新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实行动态更新。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引导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定期进行考核。教师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

  .

  精选文档

  生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无重大教学责任事故和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和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内容。

  〔五〕专业群开展机制建设〔0.5天〕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创新专业群校企共建机制。完善专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顶岗实习治理、实习责任保险等校企合作制度。通过创新共建机制,推动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咨询和社会培训。建设期内,专业群深度合作企业达6-10家,全部核心课程全部完成校企共建,共建技术研发或推广中心1个以上,有1个以上共建的培训中心,每年开展社会培训不少于本专业群在校生数的1.5倍或3000人次。2.教学治理机制建设。教学常规治理制度健全并执行到位。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推行信息化治理。全面建立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和保证体系。积极探究选课制、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教学组织模式。把学生中意率、企业中意率、社会中意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建立以学生作品为载体,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校企共同实施顶岗实习质量治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

  .

  精选文档

  制,关注毕业生群体与个体职业开展状况。3.统筹开展机制建设建立校企常态沟通机制。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紧密关

  注地域相关产业〔行业〕开展,实时跟踪职业岗位新的技术、技能要求,主动适应产业需求,相关合作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群建设,主动提供人员、技术、设备等支持,完成专业群与产业协同开展。职业院校要通过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带动特色专业群建设,形成校内专业群共同开展格局。特色专业群建设要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重点,发挥核心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内各专业建设水平坦体提升。

  五、保证措施1、制度保证。地方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将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纳入当地产业或行业开展规划。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的各项制度和工程治理制度,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动。2、组织保证。加强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组织领导,高职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中职由市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牵头,统筹推动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建立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工作班子,明确工程建设的责任人,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3、经费保证。省里对立项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给予肯定的建设经费支持,地方政府和学校举办者应按照不低于省拨经费1:1的比例足额安排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

  .

  精选文档

  设配套经费。要加强经费治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

  .

  精选文档

  (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

  .

篇二: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

  着力把关键专业带头人培养成熟悉产业行业发展趋势能驾驭专业群建设含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专业群带头人高职专业群带头人应在省内或行业内含有较大影响标准上含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达成省级专业带头人要求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二)建设基础(三)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建设思路与目标(一)建设基本思路(二)建设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三)预期效益三、重点建设内容(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1天)1.专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制定未来三年专业结构调整规划。建立健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2.专业群构建。职业院校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每个专业群由3-5个(中职3个、高职5个)以上专业组成。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3.特色专业群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确定自身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以此带动区域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加强特色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核心专业应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学水平较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强、与产业对接紧密、在专业群中具有引领和核心作用。(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2天)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群内各专业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进专业群评价模式改革,系统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实施具有专业群特色的“双证书”制度。2.课程体系改革。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加强群内专业课程内容整合,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

  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做为核心,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每个专业群至少建成2门以上相关专业共享的优质核心课程,群内各专业至少建成3门以上体现本专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3.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按照群内专业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原则,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建设包括案例、素材在内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强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建立健全一线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机制,探索建设空间课程、微课程和职业教育MOOC(慕课),数字化教学资源被外校或社会应用。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的逻辑线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与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对接,与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与工作过程对接。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达专业总课时的50%以上(面向三产类专业40%以上)。(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天)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群内共享的原则,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有对口的顶岗实

  习岗位。根据专业特点,按照“理实一体”原则,建设真实、仿真的项目教室、现场教室等,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室,项目开出率达100%。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基本达到合作企业现场生产先进设备的水平。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与建设,要与实践教学体系配套,满足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四)教学团队建设(0.5天)1.专业群带头人队伍建设。以核心专业带头人为引领、群内其他专业带头人为骨干,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优势互补的专业群带头人队伍。着力把核心专业带头人培养成熟悉产业(行业)发展趋势、能驾驭专业群建设、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专业群带头人,高职专业群带头人应在省内或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原则上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达到省级专业带头人要求;中职专业群带头人应在区域和行业有一定影响,原则上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为市州级专业带头人。群内各专业要努力培养能把握本专业发展动态,有较强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带头人,高职专业带头人应达到省级专业带头人要求,中职专业带头人应为市州级专业带头人。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专业群和群内各专业应有1名掌握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具有行业影响的现场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培养、引进、外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资源共享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主讲2门及以上专业课程(其中至少1门为专业核心课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每名骨干教师至少帮带1名青年教师成长。建设期内,高职专业群教学团队至少取得一项省级教学成果,或主持一项省级课题(教研教改项目);中职专业群教学团队至少取得一项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或主持一项市级及以上课题(教研教改项目)。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带动专业群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中、高职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到70%、80%以上。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校企共建教师队伍机制,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以企业(行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相对稳定、动态更新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实行动态更新。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4.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引导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定期进行考核。教师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

  生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无重大教学责任事故和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和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内容。(五)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0.5天)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创新专业群校企共建机制。完善专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管理、实习责任保险等校企合作制度。通过创新共建机制,推动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咨询和社会培训。建设期内,专业群深度合作企业达6-10家,所有核心课程全部实现校企共建,共建技术研发或推广中心1个以上,有1个以上共建的培训中心,每年开展社会培训不少于本专业群在校生数的1.5倍或3000人次。2.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健全并执行到位。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推行信息化管理。全面建立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积极探索选课制、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教学组织模式。把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社会满意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建立以学生作品为载体,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校企共同实施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

  制,关注毕业生群体与个体职业发展状况。3.统筹发展机制建设建立校企常态沟通机制。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密切关注区域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实时跟踪职业岗位新的技术、技能要求,主动适应产业需求,相关合作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群建设,主动提供人员、技术、设备等支持,实现专业群与产业协同发展。职业院校要通过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带动特色专业群建设,形成校内专业群共同发展格局。特色专业群建设要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重点,发挥核心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内各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五、保障措施1、制度保障。地方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将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纳入当地产业或行业发展规划。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的各项制度和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组织保障。加强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组织领导,高职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中职由市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牵头,统筹推进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建立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工作班子,明确项目建设的责任人,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3、经费保障。省里对立项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支持,地方政府和学校举办者应按照不低于省拨经费1:1的比例足额安排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配

  套经费。要加强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篇三: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

  专业群建设方案

  电子商务专业及辐射带动的专业群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个全新专业,它培养的人才应当既熟悉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掌握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既具有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悉商务运作流程。因而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学校层次中,如何把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如何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课程体系改革,已成为创国家示范学校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一、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行业背景和依据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数字化、信息化的生存模式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贸易活动的基本经济形态。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已逐步从探索走向规范、务实,从建立电子商务示范工程、规范电子商务运行机智、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国际间技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入手,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渠道加快电子商务建设.然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才培养的严重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如何培养出满足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如何构架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等问题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培养与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相一致的电子商务人才.为此.我们通过对省内多家企事业单位和公司进行调研,经过详细分析研究,其结果显示了如下特征:

  1、电子商务的急剧发展,企业的电子商务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严重短缺,将带来电子商务业界一场空前激烈和白热化的人才竞争。中、初级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匮乏将日益突出,这为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2、据《2009年阿里巴巴企业名录》统计:我国第三季度31个省市共有201万家企事业单位。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已经通过互联网拓展营销渠道、开展网上贸易;国际贸易中80%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预计未来10年内,我国大约需要200万的电子商务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必须精通英语、懂得基本经贸理论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并且随着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考试在全国的开展,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已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3、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其专业涉及到经济、管理、信息、计算机等多门学科.高等院校和高职学校,易于合理整合学校资源,配备专业教师,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学校将在未来的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校建设示范性电子

  商务专业,不仅能满足淮南本地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能对营销、物流、会计等相关专业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

  动作用,促进本地区及整个中部经济快速崛起。

  二、专业现有基础、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定位

  电子商务专业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为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政府部门、学校、其他行业的电子化部门培养从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营销、网站策划与推广、现代办公的中、初级商务应用型人才。

  2、专业现状

  电子商务专业立足于现代服务业,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商务人才,是商务类专业中最具特色、又充满活力的一个新型复合型专业。2006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

  ⑴、师资队伍基础

  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聘请技能人才等方式,已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能适应高职办学特点的专兼(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高级职称17人,“双师型”教师22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的72%.长期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3名,担任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

  ⑵、课程体系基础

  拥有科学合理、突出职业技能、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现开设公共课5门,占总学时的33%;专业及专业基础课5门,占总学时的%;专业技能课3门,占总学时的%;选修课开设6门,每学期都有多门课程可供选择.

  ⑶、实习、实训设备基础

  初步建成多方参与、工学结合、注重实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实训设备基础好,校外实训基地运转正常。

  ①校内实训室为培养“实际、实效、实用”的电子商务技能人才提供了仿真的实验环境。

  ②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和业务骨干,担任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并以此为依托与平安保险(淮南)公司、淮南申通快递(物流)公司、阿里巴巴商务公司等单位签署协议共建了电子商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各实训基地运行正常,每年可安排本专业部分学生顶岗实习。

  ⑷、人才能力培养基础

  按照基础理论课程适用、够用,专业课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实施了现有的前两年在校学习、后一年顶岗实习的人才教学方式;正在探索细化形成“3+1+1+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拓展了毕业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推行职业素质教育,拓展专业基础;

  第二、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工学交替和校外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第三、以“双证书”为基础、推广“多证书”制度,让学生持有毕业证书的同时,持有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二)专业优势与特色

  1.经过三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了清晰的专业建设思路。“大专业、小

  方向、宽基础、重特色”的专业思想;“面向中小企业,服务于淮南和安徽及周边经济发展,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网店经营与现代办公的电子商务应用操作和基层管理人才"的目标定位;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正向“3+1+1+1”(即:三学期基础理论+一学期校内仿真模拟实训+一学期工学交替、技能提高+一学期顶岗实习)的方向转化.

  2.组建了一支学历合格、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电子商务专业现有专兼职专业教师31人,其中专职教师25名,兼职教师6人。25名专职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3名,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17人,获得行业职业资格认证25人;6名兼职教师均为电子商务及营销、贸易领域的资深专家,主要从事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和培训。2006年以来,先后有5名教师在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国家地方重点大学培训基地进修学习;6人次到同类学校做学术、经验交流,先后有18人次参与商务企业社会实践.

  3.具有一定的实验实训条件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商务环境中开展活动。拥有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1个,校内网络实习实训室4个,计算机288台和教学系统软件6套。

  已建立申通快递(物流)公司等1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供400学生课程实训和毕业实习。

  4.人才质量社会认同度高

  在学校就业办统一组织下,2009年上期,对本专业分别在广东、江苏、浙江、合肥等10家用人单位50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满意度均超过90%;8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技能及综合能力基本能满足岗位需要。50%的学生实现了对口就业或者在所学专业相关领域就业,并对自己就业的单位及薪酬表示满意,平均收入为1800-2400元/月。

  (三)存在的问题

  1.以工学交替结合“3+1+1+1"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2.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物流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有待进一步明晰。

  3.“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的仿真型实训条件建设,还不能完全支撑专业创新需要。

  4.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还未完全到位,质量控制与保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5.“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中部大开发和学校创建省级示范为契机,对本专业的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建设以及专业发展趋势进行具体的规划.更深一步探索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更加符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要求,实习实训条件更完备,从而更好

  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带动淮南及安徽全省和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促进淮南及全省和和中部地区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带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专业)专业群的发展,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

  (二)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合作,订单培养、校内仿真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教育方式,积极推行和完善工学结合的“3+1+1+1"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教学,实现工学交替,体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

  2、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具体目标

  将现有的校内实训室进行完善和升级,重点建设电子商务综合实训中心、商务(情景)模拟营销中心、物流配送模拟训中心、在线在线电子商务网站,多功能演示厅,计算机网络操作室,以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再建设10个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校外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具体目标

  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采用送出国家级、省级进修、学习以及到企业一线实践的方式,培养“双师型、学历合格、高层次”的教师。形成3名专业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72%以上的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具有“双师素质"、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的专兼(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结合师资团队。

  4、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

  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推进以“一个中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两个课堂”(校内、校外课堂)和“三级实训”(单项、综合、岗位)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编写2~4门适合我校电商专业特色的技能教材,建设优质核心技能课程。

  5、专业群建设具体目标

  通过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辐射带动市场营销、物流配送、会计等专业全面发展,优化配置和组合各种资源,实现专业群内资源共享。

  6、社会服务具体目标

  充分利用本专业的资源优势,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的需要,积极承担电子商务认证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各项服务,使电子商务专业的服务作用得到更好地体现.

  7、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目标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双证书”、推广“多证书"制度,使毕业生双证书率100%,多证书率达60%以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

  2009年构建商务群的协调发展机制与质量保证体系,初步完成专业群内通用课程的建设。

  2011年完成专业群基本实训条件建设,完成各专业规划的拓展课程建设。

  (3)各专业合力提供社会服务,基于一个平台、在共享共建的原则下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模拟公司的运作,实现电子商务专业与其它专业发展的共赢.

  通过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专业群的整体发展。使其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施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及工学结合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

  (二)、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1)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围绕重点、核心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校本教材.把《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商务网页设计》、《电子商务实务模拟》、《物流配送》、《现代办公软件应用》等6门课程作为工学结合的重点、核心课程来建设;开发支撑专业发展的《商务运用文写作》、《经济法与行业法规》、《会计原理及财务报表阅读》《商务沟通》的精品课程.

  在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中,专业群课程建设是其中重点之一。为此,将重点建设专业群拓展课程,把《商品学》、《沟通技巧》、《商业经营实务》等3门课程按校级拓展课程标准进行建设。

  (2)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负责通用课程和拓展课程建设的专业群内其他骨干教师的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企业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保证性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2)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

  2009年至2010年,学校计划投资67万元,在校外建设电子商务营销策划基地、物流配送基地两个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进行生产性实训和资源共享,以电子商务专业为龙头,带动其它专业共同发展.

  四、电子商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效果

  (一)电子商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作用

  1、社会服务作用

  通过实施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可以达到如下作用:

  (1)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安徽省高职学校同类专业提供借鉴。一是物化“大专业、小方向、宽基础、重特色”的指导思想;二是实践并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重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四是按照“基础训练、模拟实验、仿真实训、实操实训”的思路开创实践教学新局面,让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

  (2)完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在满足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前提下,通过共享方式极大地改善本专业校内实习和实训条件,从而拉动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发展。

  (3)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准,确保学生毕业能够有效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4).在强化电子商务专业和专业群人才培养功能的基础上,明显增强本专业的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到2011年底,年职教师资培训人次比2009年增加100%,面向社会提供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人次增加100%,年完成职业技能鉴定人次增加100%。

  2、专业引领作用

  通过实施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在达到上述成效的前提下,可在以下几方面能够为高职学校的同类中专、技校、培训学校提供:

  (1)一流的专业,一流的应用性技术人才

  建成的电子商务专业具有应用技术的前瞻、实训内容的综合、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在安徽省起到引领和辐射的作用,在国内成为一流的职教专业。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把毕业生培养成为“会做人、能做事、有知识、懂技能、就业发展后劲足”的技能人才,促进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

  (2)打造支持、拓展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工学结合的重点、核心课程和支持、拓展课程建设,充实课程内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可供安徽省及中部地区同类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借鉴和复制。

  (3)形成科学的教材体系,建立先进的教学模式

  建立具有规范的实训要求与考核标准的实训教材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载体多元、内容丰富的教材体系。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广泛使用校园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扩展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空间,实现和同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共享。

  (4)建立仿真教学环境,丰富“体验式”教学手段

  通过电子商务模拟实训、物流模拟实训、营销策划实训、网页制作、网站建设实训、顶岗实习,使仿(全)真性实习课时达到实践教学学时总数的50%以上.完备的“基础训练、模拟实验、仿真实训、实操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人才支持。

  (5)打造一支适合高职教育的师资团队

  形成3名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以上的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具有“双师素质”,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的师资团队。未来三年完成省级项目3项,校级科研项目5项,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50篇以上.能大大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6)。提高专业辐射能力,广泛开展社会服务

  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满足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和实习的需要,还可为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专业等提供实习、实训条件。可进行电子商务职业资格培训、企业电子商务人员业务培训、师资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等社会服务,

  并开展对本地区对口支援和技术服务。成为安徽及中部地区电子商务专业的“领头雁”。

  (二)电子商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条件

  1、组织保障。成立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领导组,负责性建设的日常管理、协调工作;成立各建设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各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成立校企合作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进行定期指导。

  2、制度保障。专业建设上实行岗位责任制,每个专业设有校级联系人,定期检查,帮助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建设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并建立项目执行监控机制,组织

  专家论证项目,监督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使用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提出整改意见.

  3、管理保障。建设项目实施要严格执行国家性中等职学校建设的政策,在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框架下,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实施项目责任制度,专业部主任为项目第一负责人,对项目实施负有全面责任。通过《项目建设任务书》,做到责任到人、目标清晰.各具体建设项目均明确直接负责人,对项目实施进度、质量和效果建立监督和检查,实施项目问责制.

  4、经费保障.对财政拨款的专项建设经费用于电子商务重点专业建设.学校设立国家性学校资金专用账户,单独核算,加强专项资金预结算管理,实行资金封闭运行;健全监控机制,对建设方案的实施及资金的使用、运转流程实行环节跟踪,审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对项目所需一切仪器设备、一切投资按照国家项目招标管理办法实行公开招标,加强资金的监管力度。在专业的建设资金安排使用中,对经费预算、经费支出等方面严格管理和监督,保障经费专款专用,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电子商务专业及辐射带动的专业群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个全新专业,它培养的人才应当既熟悉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掌握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既具有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悉商务运作流程。因而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学校层次中,如何把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如何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课程体系改革,已成为创国家示范学校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一、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行业背景和依据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数字化、信息化的生存模式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贸易活动的基本经济形态。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已逐步从探索走向规范、务实,从建立电子商务示范工程、规范电子商务运行机智、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国际间技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入手,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渠道加快电子商务建设。然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才培养的严重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如何培养出满足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如何构架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等问题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培养与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相一致的电子商务人才。为此。我们通过对省内多家企事业单位和公司进行调研,经过详细分析研究,其结果显示了如下特征:

  1、电子商务的急剧发展,企业的电子商务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严重短缺,将带来电子商务业界一场空前激烈和白热化的人才竞争.中、初级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匮乏将日益突出,这为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2、据《2009年阿里巴巴企业名录》统计:我国第三季度31个省市共有201万家企事业单位。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已经通过互联网拓展营销渠道、开展网上贸易;国际贸易中80%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预计未来10年内,我国大约需要200万的电子商务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必须精通英语、懂得基本经贸理论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并且随着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考试在全国的开展,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已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3、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其专业涉及到经济、管理、信息、计算机等多门学科。高等院校和高职学校,易于合理整合学校资源,配备专业教师,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学校将在未来的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校建设示范性电子商务专业,不仅能满足淮南本地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能对营销、物流、会计等相关专业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

  动作用,促进本地区及整个中部经济快速崛起。

  二、专业现有基础、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定位

  电子商务专业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为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政府部门、学校、其他行业的电子化部门培养从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营销、网站策划与推广、现代办公的中、初级商务应用型人才。

  2、专业现状

  电子商务专业立足于现代服务业,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商务人才,是商务类专业中最具特色、又充满活力的一个新型复合型专业。2006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

  ⑴、师资队伍基础

  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聘请技能人才等方式,已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能适应高职办学特点的专兼(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高级职称17人,“双师型"教师22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及专业

  基础课教师的72%。长期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3名,担任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

  ⑵、课程体系基础

  拥有科学合理、突出职业技能、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现开设公共课5门,占总学时的33%;专业及专业基础课5门,占总学时的%;专业技能课3门,占总学时的%;选修课开设6门,每学期都有多门课程可供选择。

  ⑶、实习、实训设备基础

  初步建成多方参与、工学结合、注重实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实训设备基础好,校外实训基地运转正常。

  ①校内实训室为培养“实际、实效、实用”的电子商务技能人才提供了仿真的实验环境。

  ②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和业务骨干,担任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并以此为依托与平安保险(淮南)公司、淮南申通快递(物流)公司、阿里巴巴商务公司等单位签署协议共建了电子商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各实训基地运行正常,每年可安排本专业部分学生顶岗实习.

  ⑷、人才能力培养基础

  按照基础理论课程适用、够用,专业课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实施了现有的前两年在校学习、后一年顶岗实习的人才教学方式;正在探索细化形成“3+1+1+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拓展了毕业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推行职业素质教育,拓展专业基础;

  第二、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工学交替和校外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第三、以“双证书”为基础、推广“多证书"制度,让学生持有毕业证书的同时,持有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二)专业优势与特色

  1.经过三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了清晰的专业建设思路。“大专业、小

  方向、宽基础、重特色”的专业思想;“面向中小企业,服务于淮南和安徽及周边经济发展,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网店经营与现代办公的电子商务应用操作和基层管理人才”的目标定位;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正向“3+1+1+1”(即:三学期基

  础理论+一学期校内仿真模拟实训+一学期工学交替、技能提高+一学期顶岗实习)的方向转化.

  2.组建了一支学历合格、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电子商务专业现有专兼职专业教师31人,其中专职教师25名,兼职教师6人。25名专职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3名,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17人,获得行业职业资格认证25人;6名兼职教师均为电子商务及营销、贸易领域的资深专家,主要从事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和培训。2006年以来,先后有5名教师在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国家地方重点大学培训基地进修学习;6人次到同类学校做学术、经验交流,先后有18人次参与商务企业社会实践。

  3.具有一定的实验实训条件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商务环境中开展活动。拥有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1个,校内网络实习实训室4个,计算机288台和教学系统软件6套。已建立申通快递(物流)公司等1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供400学生课程实训和毕业实习。

  4.人才质量社会认同度高

  在学校就业办统一组织下,2009年上期,对本专业分别在广东、江苏、浙江、合肥等10家用人单位50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满意度均超过90%;8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技能及综合能力基本能满足岗位需要。50%的学生实现了对口就业或者在所学专业相关领域就业,并对自己就业的单位及薪酬表示满意,平均收入为1800-2400元/月。

  (三)存在的问题

  1.以工学交替结合“3+1+1+1”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2.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物流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有待进一步明晰.

  3.“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的仿真型实训条件建设,还不能完全支撑专业创新需要。

  4.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还未完全到位,质量控制与保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5.“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中部大开发和学校创建省级示范为契机,对本专业的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建设以及专业发展趋势进行具体的规划。更深一步探索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更加符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要求,实习实训条件更完备,从而更好

  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带动淮南及安徽全省和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促进淮南及全省和和中部地区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带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专业)专业群的发展,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

  (二)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合作,订单培养、校内仿真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教育方式,积极推行和完善工学结合的“3+1+1+1”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教学,实现工学交替,体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

  2、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具体目标

  将现有的校内实训室进行完善和升级,重点建设电子商务综合实训中心、商务(情景)模拟营销中心、物流配送模拟训中心、在线在线电子商务网站,多功能演示厅,计算机网络操作室,以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再建设10个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校外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具体目标

  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采用送出国家级、省级进修、学习以及到企业一线实践的方式,培养“双师型、学历合格、高层次”的教师。形成3名专业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72%以上的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具有“双师素质”、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的专兼(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结合师资团队。

  4、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

  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推进以“一个中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两个课堂”(校内、校外课堂)和“三级实训”(单项、综合、岗位)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编写2~4门适合我校电商专业特色的技能教材,建设优质核心技能课程.

  5、专业群建设具体目标

  通过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辐射带动市场营销、物流配送、会计等专业全面发展,优化配置和组合各种资源,实现专业群内资源共享。

  6、社会服务具体目标

  充分利用本专业的资源优势,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的需要,积极承担电子商务认证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各项服务,使电子商务专业的服务作用得到更好地体现。

  7、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目标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双证书"、推广“多证书”制度,使毕业生双证书率100%,多证书率达60%以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

篇四: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

  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院专业建设步伐,促进系部间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提高专业设置的实用性,以专业对接产业为主线,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改良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各系部以教务处制定的?专业群建设指导意见?和?专业群建设申报表?为指导,结合学院现有专业开展情况、实训场地、师资等因素在系部开展了广泛讨论,填写了专业群建设申报表,初步确定了学院16个专业群名称及其核心专业、相近专业等具体内容〔见附表〕。现将第二阶段专业群建设主要工作内容及实施方案说明如下: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群建设负责人和教学团队根据各专业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如下:

  1.6月14日前,完成各核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6月30日前完成其他相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体系应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岗位需求,保证课程设置科学标准,各教学环节安排合理可行,并按照知识、能力递进的原那么安排教学方案。课程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类为“通用素质课程〞“专业根本技能课程〞“专业方向技能课程〞。

  3.人社系统注册的专业,学制统一为高级工3+1;教育系统注册的专业,中专学制2.5+0.5。

  二、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专业群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实施分阶段调整。第一阶段由专业群建设负责人、教学团队、人事处、教务处根据专业群实际需要,7月初将教学团队核心成员调整分配到位。第二阶段

  .

  在8月底根据招生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2师资培训:各系部根据新修订的专业教学方案提出下一学

  年师资培训方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努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各系在6月30日前提交2015-2016学年师资培训方案,着重做好青年教师成长培训、教师专业转型培训、教师教学方法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培训。下半年将以专业群为单位组织教师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提高全体教师专业能力。

  三、教学资源建设

  :为帮助教师专业转型,协助教学团队选取适宜教材,定于6月中旬由教务处、实训部组织举办大型教材展,各系部、教师根据教师转型开展需要、结合课程改革选用适宜教材。6月30日前提交教材选用方案。

  :为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逐步实现专业群内相关课程的共建共享。每个专业群至少建成2门以上相关专业共享的优质核心课程〔专业根本技能课程〕,群内各专业至少建成3门以上表达本专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包括案例、素材在内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强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建设微课程和职业教育MOOC〔慕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各系部按照以上要求下学期开学初提交年度课程资源建设方案。

  四、实训室整合

  1.各系结合实训部在7月初根据专业群专业方向需要对实训室进行第一阶段整合。待8月底根据招生情况进行第二阶段整合,逐步实现实训室的统筹管理、实训资源的共建共享。今后每学期开课前,各系部根据开课方案,制定实训室使用方案,由实训部统一协调分配,提高实训室使用率。

  2.为标准实训室内实训工程,明确实训室人才培养功能,保证实训质量。由实训部与各专业群教学团队,8月底制定完成

  .

  相应实训室的实训工程说明文件,明确实训室的功能以及对应的专业群、专业课程、适用层次、能够完成的实训工程、培养的学生能力目标等。

  五、专业群管理专业群建设由专业群建设负责人在系主任、书记领导下,主持本专业群建设开展各项工作,具体职责见附件。专业群负责人结合系部教学科,充分发挥我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体化教师、双高人才作用,组建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创新评价模式、建设共享教学资源、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六、招生与学生入学从2015-2016学年开始,学生将按照专业大类〔专业群〕报名,统一入学考试,按照学生成绩进入对应专业分层次教学。各系专业群教学团队撰写专业群招生宣传资料,协助招办完成各专业群招生彩页制作和专业群宣传、专业群问题解答工作。专业群建设关系到学院未来开展,是学院转型开展的重要工作,各系部、相关处室应认真对待,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高度的责任心,全力推进专业群建设工作,稳步加快学院转型开展。

  教务处2015年6月2日

  .

篇五: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二)建设基础(三)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建设思路与目标(一)建设基本思路(二)建设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三)预期效益三、重点建设内容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1天)1.专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制定未来三年专业结构调整规划。建立健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2.专业群构建.职业院校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每个专业群由3—5个(中职3个、高职5个)以上专业组成。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3.特色专业群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确定自身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以此带动区域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加强特色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核心专业应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学水平较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强、与产业对接紧密、在专业群中具有引领和核心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2天)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群内各专业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进专业群评价模式改革,系统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实施具有专业群特色的“双证书”制度。2.课程体系改革.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加强群内专业课程内容整合,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

  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做为核心,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每个专业群至少建成2门以上相关专业共享的优质核心课程,群内各专业至少建成3门以上体现本专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

  3.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按照群内专业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原则,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建设包括案例、素材在内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强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建立健全一线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机制,探索建设空间课程、微课程和职业教育MOOC(慕课),数字化教学资源被外校或社会应用.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的逻辑线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与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对接,与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与工作过程对接。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达专业总课时的50%以上(面向三产类专业40%以上)。

  (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天)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群内共享的原则,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有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根据专业特点,按照“理实一体”原则,建设真实、仿真

  的项目教室、现场教室等,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室,项目开出率达100%.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基本达到合作企业现场生产先进设备的水平。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与建设,要与实践教学体系配套,满足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

  (四)教学团队建设(0.5天)1.专业群带头人队伍建设.以核心专业带头人为引领、群内其他专业带头人为骨干,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优势互补的专业群带头人队伍.着力把核心专业带头人培养成熟悉产业(行业)发展趋势、能驾驭专业群建设、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专业群带头人,高职专业群带头人应在省内或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原则上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达到省级专业带头人要求;中职专业群带头人应在区域和行业有一定影响,原则上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为市州级专业带头人.群内各专业要努力培养能把握本专业发展动态,有较强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带头人,高职专业带头人应达到省级专业带头人要求,中职专业带头人应为市州级专业带头人。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专业群和群内各专业应有1名掌握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具有行业影响的现场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培养、引进、外聘等多种方式,

  建设一支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资源共享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主讲2门及以上专业课程(其中至少1门为专业核心课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每名骨干教师至少帮带1名青年教师成长。建设期内,高职专业群教学团队至少取得一项省级教学成果,或主持一项省级课题(教研教改项目);中职专业群教学团队至少取得一项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或主持一项市级及以上课题(教研教改项目)。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带动专业群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中、高职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到70%、80%以上.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校企共建教师队伍机制,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以企业(行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相对稳定、动态更新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实行动态更新。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引导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定期进行考核。教师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无重大教学责

  任事故和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和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内容.

  (五)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0.5天)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创新专业群校企共建机制。完善专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管理、实习责任保险等校企合作制度。通过创新共建机制,推动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咨询和社会培训。建设期内,专业群深度合作企业达6—10家,所有核心课程全部实现校企共建,共建技术研发或推广中心1个以上,有1个以上共建的培训中心,每年开展社会培训不少于本专业群在校生数的1。5倍或3000人次。2.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健全并执行到位.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推行信息化管理。全面建立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积极探索选课制、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教学组织模式。把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社会满意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建立以学生作品为载体,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校企共同实施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关注毕业生群体与个体职业发展状况.

  3.统筹发展机制建设建立校企常态沟通机制。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密切关注区域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实时跟踪职业岗位新的技术、技能要求,主动适应产业需求,相关合作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群建设,主动提供人员、技术、设备等支持,实现专业群与产业协同发展。职业院校要通过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带动特色专业群建设,形成校内专业群共同发展格局。特色专业群建设要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重点,发挥核心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内各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五、保障措施1、制度保障.地方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将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纳入当地产业或行业发展规划。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的各项制度和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组织保障。加强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组织领导,高职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中职由市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牵头,统筹推进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建立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工作班子,明确项目建设的责任人,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3、经费保障。省里对立项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支持,地方政府和学校举办者应按照不低于省拨经费1:1的比例足额安排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配套经费。要加强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

  效益。

篇六: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

  大学专业群特色建设指导性意见

  根据有关精神,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为推动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建立起具有学校和行业特色的专业群,带动相关专业内涵建设,制订本《指导性意见》。

  一、建设指导思想和思路(一)指导思想。从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实现资源共享的角度出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以及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专业为基础,组建优势专业群组。以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按照专业群构建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进一步深化“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三新三会”和“三强”培养目标的改力度,扩大专业群服务经济社会口径,增强专业调整的灵活性和学生就业的针对性,提升学校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尤其是服务示范区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传媒产业的能力。(二)建设思路。立足区域,服务基层,紧扣行业技术改新(或基础教育课程改)及其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确定专业群的岗位群和职业核心能力,明晰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强化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构建起“一种模式,两大体系,三类能力”的培养体系,即推进“一个全程,两段培养,三线育人”的培养模式。打造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相互浸入,注重理论教学体系服务于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

  基础教育和行业生产、管理一线,培养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会备课、会上课、会当班主任”的新型师资和“会设计、会操作、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三)建设目标。以建设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和毕业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与应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构建“双证书”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创新型”的学术与技术梯队和“双能型”教学团队,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加强社会服务,实现专业办学水平与社会适应性明显提高,服务学生成长、创新创业和就业的能力明显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四)建设原则

  1、深入分析自身条件、明确特色建设方向的原则。以学科以及专业群优势为基础,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精”的策略,差异化分析在地理位置、学科背景、学术与技术实力、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就业方向,以及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与不足,摸清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发展能力状况,挖掘在传统办学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应用体系,推进社会以及行业对专业群的认同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的建设方向。

  2、统筹考虑宏观布局、做好建设顶层设计的原则。结合学校“十四五”改与发展规划以及学科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发展任务,统筹考虑,宏观布局,顶层设计专业群建设目标和任务,实现量与质的统,规

  模与效益的统。制订专业群特色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专业群建设的关键性要素与标准,包括建立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其服务社会或行业发展平台建设;创新专业群建设的运行模式,培育特色学术与技术梯队和教学团队,构筑高水平教师队伍;优化资源配置,整体规划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条件建设;建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提高建设效益。

  3、有机结合学科建设、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原则。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专业建设又为学科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以优势学科带动专业特色建设为抓手,把优势学科以及专业建成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保持引领地位;立足学科优势,服务基层发展,紧盯、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紧缺性的需求,主动建设一定的能及时和快速服务社会或行业发展的紧缺专业,积极培育与发展紧缺专业,构成新的特色专业建设增长点,并以此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强化基础学科建设,提升改变传统学科。

  三、特色建设基本内容

  (五)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在人才培养观念上,将基于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按需招生、分级教学、联合培养、因材施教”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以生为本”以及“通识教育、分类培养、倡导应用”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多自我选择、自我提高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六)构建科学合理课程体系。抓住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培养关键,按照系统优化、知行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强化“三个突出”,即突出专业基础。按学科大类培养,打通基础平台,整合并优化平台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提高学科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突出方向培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及时将行业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或基础教育课程改新要求等学科前沿内容引入课程,促使课程教学内容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进一步整合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三个层次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固化到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七)深化教育教学改。深化教学改的核心在于改课。以新思想、新理念、新质量来构建新颖、科学、先进、实用的课程教学内容,做到精选课程、精选内容、精简课时、增加实践学时,优化知识体系、实践体系结构,实现教学内容应用化、实践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并开发一批新颖实用的专业新课程。深化教学改的关键在于改教。改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突出教案、学案“一体化”,强化因材施教、因学施教;改课程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注重职业能力获得考核,从而培育一批有特色的教学(或教改)示范课程。

  (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团队。推进教学改与教科研有机结合,实施专业群负责人制度,设立专门岗位,成为专业群建设与改的主要规划者、组织实施者和责任人。强化教学团队建设,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注重从行业引进技术型教师,注重安排教师到行业挂职工作,建设“双能型”教学团队。强化

篇七: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

  教学团队建设根据专业群教学的需要整合专业群相关专业的专兼职教师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教师的优势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打造一支具有现专业资料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满足重点专业群各专业教学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实用文档

  江苏省徐州市张集中等专业学校“十三五”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

  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开展专业群建设旨在引导各部结合实际,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彰显特色。通过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群建设机制,逐步形成服务方向明确、社会效益明显、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结构,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二、专业群建设方式与条件专业群是指学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并代表着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一个专业群原则上由一个核心专业与三个以上相关专业构成,各部应以专业群为单位进行重点建设。学校专业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专业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已纳入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并进行重点建设,且建设成效良好。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具有明显的

  .

  实用文档

  学科优势、行业优势或区位优势,与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能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基础较好,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大,教学经费投入保障充分,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服务能力强。

  3.专业的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较强,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与数量充足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承担有高水平的教改项目,取得优秀教学成果。

  4.专业群建设方案科学可行,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政策保障到位,能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三、重点专业群建设内容:1.人才培养体制建设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体制,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

  实用文档

  2.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以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按照由简单到综合、由易到难,分级别开发的原则,进行核心课程群的整体设计。通过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3.实训体系建设针对专业群面向的行业(产业)与岗位群,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实训体系,整合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分类组建实训基地。按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通过“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形式,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建设,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或个性化)需求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体系,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4.“教学”团队建设根据专业群教学的需要,整合专业群相关专业的专兼职教师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教师的优势,

  .

  实用文档

  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满足重点专业群各专业教学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5.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围绕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校企之间搭建信息化平台,将企业的资源引入教学,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群教学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作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提高教学效益。按照核心课程群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建设由优秀数字化媒体素材、优秀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专业群教学支持系统,创建先进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6.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要求,探索专业群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由行业企业代表、相关专业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专业群建设组织管理形式,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协调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资源共享与互补,通过柔性化的专业管理与课程组织,提高专业拓展和滚动发展的能力。四、重点专业群建设的组织管理

  .

  实用文档

  1.学校成立重点专业群建设组织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制定重点专业群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落实重点专业群建设的配套经费与自筹经费,协调相关部门、系,在人、财、物等方面保证重点专业群的建设与管理需要。

  2.建立重点专业群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和验收制度,形成分项检查、年度报告、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等环节组成的监督检查体系。保证重点专业群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开展。系统总结专业群建设的特点、规律和做法,形成比较丰富的建设经验,在各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加以推广和应用。

  3.为了支持和保障专业群建设顺利、有效开展,建立专业群建设工作考核体制和机制,明确专业群建设工作目标和考核要求,有效实施考核工作。

  4.按照经费预算计划和目标考核情况,分阶段、分项完成下拨专业群建设经费。

  五、重点专业群建设的经费管理1.重点专业群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省财政专项投入、市政府投入、学校配套经费以及重点专业群所在部自筹经费等。2.重点专业群建设经费由教务处和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挪用。经费使用要经专业群负责人、部负责人和教务处负责人共同签字。建设经费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应根据有关财务制度的要求,严格审批程序,进行分项明细核算,按预算使用资金。

  .

  实用文档

  3.重点专业群建设经费主要用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与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等。具体的使用范围包括:专业的教学改革费用、学术交流费、设备资料费、课程建设费、教材出版费、教研课题劳务费、奖励以及其他相关费用等。

  4.参照省教育厅对重点专业群建设实施滚动管理的办法,教学工作处根据年度检查和中期评估的结果,对完成情况好的专业予以鼓励;对完成情况较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将停拨建设经费。

  5.凡是用重点专业群建设经费购置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等物品,均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范畴。

  六、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并由教务处负责解释二○一六年九月十二日

  .

篇八: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

  -

  学校专业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精神,加强我校的专业建设,完善和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提高我校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一)专业群建设的总体目标围绕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建好: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机械与自动化技术、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化工与环境工程技术8个专业群。使专业群在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容与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服务区域或行业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专业群建设的具体目标1.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精良的

  .

  z.

  -

  "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每一个专业群有1-2名优秀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通过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及到企业一线实践等方式,在2年的时间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80%。校级示专业群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

  力争培养1--2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0名以上校级骨干教师。

  2.课程建设目标着力于群不同专业或不同专业方向的共享课程建设。提

  倡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在专业群建设期间编写1-2门体现专业群特色的共享教材。

  3.实训教学条件建设目标加大实训教学的投入力度,改善专业的办学条件。将

  现有的校实训室进行完善和升级,每个群建设1个校服务性

  或生产性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在原有实训基

  地的基础上,再建设至少5个以上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

  .

  z.

  -

  以满足校外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4.专业(群)建设目标本着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和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专业群项目建设任务书》,重点加强专业群核心专业的建设,充分发挥核心专业的引领和示作用,辐射带动专业群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在专业群建设期间,围绕专业群核心专业力争申报成功1-2个新专业或方向,完善、优化群专业。5.资源共享建设目标优化配置和组合各种资源,实现专业群资源共享。专业群相关专业要在师资、实习实训基地、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实习和就业信息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解决个别专业师资不足、实习实训场地紧、实习就业信息渠道单一等问题。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充分利用专业群的资源优势,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需要,积极承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发挥专业人才、技术和实训条件等优势,把本专业群建设成为地区、行业的培训中心或服务中心。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各级服务,使专业群各专业的服务作用得到更好地体现。三、建设期限与评估专业群建设项目的建设期是: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总计二年。建设期结束后,学校组织专家,按照《专

  .

  z.

  -

  业建设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评估验收。

  四、专业群体系

  2015-2017年,学校将大力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建设能

  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8个专业群,建立特色明显的专业群

  体系。具体如下:

  1.小学教育专业群

  序专业代号码

  专业(方向)名称

  核心专业

  建设单位

  负责人

  初等教育专业(普师)三年1

  制

  初等教育专业(普师)五年2

  制

  初等教育专业(中文与书

  3

  初教一

  法)

  系

  4

  初等教育专业(英语)初等教育

  660213

  初教二

  5

  初等教育专业(数学)专业

  系

  6

  初等教育专业(数学双语)

  体育系

  7

  初等教育专业(语文)

  初等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8

  育)

  初等教育专业(体育)三年9

  制

  .

  z.

  -

  初等教育专业(体育)五年10

  制

  11

  初等教育专业(足球)*

  注:"●”为未招生专业;"*”为2015年新申报的专业(方

  向)(下同)

  2.学前教育专业群

  序专业代号码

  专业(方向)名称

  核心专建设单负责

  业

  位

  人

  1

  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制)

  音乐与

  2

  学前教育专业(母婴保学前教

  660214

  学前教

  健教育与管理方向)●育专业

  育系

  3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

  3.现代服务业专业群

  序专业代号码

  专业(方向)名称

  核心专建设单负责

  业

  位

  人

  1620402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市场开

  2640101旅游管理专业

  发与营经管系

  3620507客户服务与管理专业销专业

  4660108商务英语专业

  5660109旅游英语专业

  商务英英语系

  6660107应用语专业*

  语专业

  .

  z.

  -

  4.文化产业专业群

  序专业代

  号

  码

  专业(方向)名称

  1660112文秘专业

  2670106装潢艺术设计专业

  3590109图形图像制作专业

  建设单负责人核心专业

  位

  文秘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

  中文系美术系

  5.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群

  序专业代

  号

  码

  专业(方向)名称

  建设单核心专业

  位

  负责人

  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计算机软件设计)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计算机应

  590101

  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应用与维护)用技术专

  系

  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业

  (物联网应用技术)

  459020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6.机械与自动化技术专业群

  序专业代

  号

  码

  专业(方向)名称

  建设单核心专业

  位

  负责人

  1580302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数控设备机械电

  .

  z.

  -

  258020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应用与维子工程

  3580101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护专业

  系

  7.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群

  序专业代

  号

  码

篇九: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

  “双高计划”背景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与管理专业群构建探索—以四川城市职

  业学院为例

  摘要:“双高计划”是国家于2019年开始启动,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其中,专业群的建设是“双高”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本文以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旨在探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构建思路与建设方向,厘清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分析组群逻辑,探索专业群建设策略。

  关键词:双高计划;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

  1.前言

  2019年,我国正式开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该计划是指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是一项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双高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在此背景下,我校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引领,以护理和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为支撑,以康复治疗技术和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为辅助,构建了面向养老服务产业、服务现代智慧康养的专业群,探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路径。

  2.我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构建思路

  2.1专业群与产业的对应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养老产业不断发展成熟,目前已逐渐形成了以养老服务、老年医疗保健、养老地产、老年用品、老年文体娱乐、老年金融理财等几大板块为主的产业链。其中养老服务是养老产业链的核心,直接为老年群体提供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我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横跨公共管理与服务、医药卫生、信息技术三大专业大类。面向养老服务产业,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养老护理岗位,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应老年康复岗位、以护理专业对应老年疾病护理岗位,以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居家老年照护岗位,以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对应智慧康养及养老服务运营管理岗位。

  2.2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我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立足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充分利用四川康养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优势,服务四川省养老服务产业需求,将立德树人、工匠精神、礼爱仁孝等内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行业认同感和职业精神,具备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居家照护、老年心理咨询、老年疾病照护、老年康复训练、智慧康养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养老服务人才,加快四川省现代养老服务建设进程,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

  2.3专业群的组群逻辑

  我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围绕养老服务领域所涉及的主要岗位组建而成——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引领,以护理和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为支撑,以康复治疗技术和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为辅助,针对机构、社区、居家三种养老模式对养老服务人才技能的需求,培养具有为老服务情怀、产业发展意识、国际养老视野、心理健康知识、居家生活护理能力、康复照护技能,熟悉智慧养老的复合型人才。

  其中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和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以“养”为核心,重点培养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心理疏导、居家照护等服务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康复治疗技术和护理专业以“医”为核心,重点培养能够为老

  年人提供疾病护理、慢病康复、紧急救护、养生保健等服务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对应智慧养老,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3.我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建设方向

  3.1践行医养结合,助力大健康战略

  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是老年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将“医”与“养”有效连接,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慰藉、老年文化服务,还包括康复保健服务、健康咨询服务、疾病诊治、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我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和护理专业对应“医”,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和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养”,在专业组群上践行“医养结合”。面向养老服务产业,覆盖机构、社区、居家三种主流养老模式,以信息化技术平台为依托,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护、健康管理、心理慰藉、康复训练等多维度的需求,弥补养老服务产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短板,助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全生态发展,为养老服务产业提档升级提供复合型人才支持,助力大健康国家战略。

  3.2贯穿智慧康养,实现信息化服务

  专业目录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性指导文件,也是专业设置、招生、统计以及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的基本依据。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在新专业目录中,将原有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690301)更名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590302)。从专业命名上明确体现了智慧康养的特点,确定了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我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组建中,也将智慧康养贯穿始终。以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为依托,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促进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

  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目前,在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背景下,智慧养老通过技术手段从远程监控、实时定位、统一平台信息交互等角度多方位打造信息化养老服务系统,满足老人和家庭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养老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组建中,应坚持“医养结合”与“智慧康养”,组建专业面向相通,岗位需求互补的高水平专业群。通过专业群的组建充实专业内涵,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国政府网.2019-05-26.

  [2]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教职成[2021]2号.教育部官网.2021-03-12.

  [3]李涛.“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群建设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09).

  [4]刘云云.供给侧视域下高职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群发展路径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9(04).

  作者简介:刘燕(1991.02—),女,河南濮阳人,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篇十: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

  专业群建设方案

  电子商务专业及辐射带动的专业群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个全新专业,它培养的人才应当既熟悉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掌握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既具有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悉商务运作流程。因而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学校层次中,如何把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如何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课程体系改革,已成为创国家示范学校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一、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行业背景和依据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数字化、信息化的生存模式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贸易活动的基本经济形态。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已逐步从探索走向规范、务实,从建立电子商务示范工程、规范电子商务运行机智、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国际间技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入手,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渠道加快电子商务建设。然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才培养的严重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如何培养出满足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如何构架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等问题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培养与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相一致的电子商务人才。为此。我们通过对省内多家企事业单位和公司进行调研,经过详细分析研究,其结果显示了如下特征:

  1、电子商务的急剧发展,企业的电子商务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严重短缺,将带来电子商务业界一场空前激烈和白热化的人才竞争.中、初级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匮乏将日益突出,这为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2、据《2009年阿里巴巴企业名录》统计:我国第三季度31个省市共有201万家企事业单位。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已经通过互联网拓展营销渠道、开展网上贸易;国际贸易中80%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预计未来10年内,我国大约需要200万的电子商务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必须精通英语、懂得基本经贸理论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并且随着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考试在全国的开展,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已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3、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其专业涉及到经济、管理、信息、计算机等多门学科。高等院校和高职学校,易于合理整合学校资源,配备专业教师,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学校将在未来的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校建设示范性电子商务专

  业,不仅能满足淮南本地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能对营销、物流、会计等相关专业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

  动作用,促进本地区及整个中部经济快速崛起.

  二、专业现有基础、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定位

  电子商务专业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为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政府部门、学校、其他行业的电子化部门培养从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营销、网站策划与推广、现代办公的中、初级商务应用型人才.

  2、专业现状

  电子商务专业立足于现代服务业,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商务人才,是商务类专业中最具特色、又充满活力的一个新型复合型专业。2006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

  ⑴、师资队伍基础

  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聘请技能人才等方式,已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能适应高职办学特点的专兼(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高级职称17人,“双师型”教师22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的72%。长期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3名,担任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

  ⑵、课程体系基础

  拥有科学合理、突出职业技能、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现开设公共课5门,占总学时的33%;专业及专业基础课5门,占总学时的%;专业技能课3门,占总学时的%;选修课开设6门,每学期都有多门课程可供选择。

  ⑶、实习、实训设备基础

  初步建成多方参与、工学结合、注重实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实训设备基础好,校外实训基地运转正常。

  ①校内实训室为培养“实际、实效、实用”的电子商务技能人才提供了仿真的实验环境。

  ②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和业务骨干,担任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并以此为依托与平安保险(淮南)公司、淮南申通快递(物流)公司、阿里巴巴商务公司等单位签署协议共建了电子商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各实训基地运行正常,每年可安排本专业部分学生顶岗实习。

  ⑷、人才能力培养基础

  按照基础理论课程适用、够用,专业课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实施了现有的前两年在校学习、后一年顶岗实习的人才教学方式;正在探索细化形成“3+1+1+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拓展了毕业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推行职业素质教育,拓展专业基础;

  第二、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工学交替和校外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第三、以“双证书"为基础、推广“多证书”制度,让学生持有毕业证书的同时,持有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二)专业优势与特色

  1.经过三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了清晰的专业建设思路.“大专业、小

  方向、宽基础、重特色"的专业思想;“面向中小企业,服务于淮南和安徽及周边经济发展,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网店经营与现代办公的电子商务应用操作和基层管理人才”的目标定位;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正向“3+1+1+1”(即:三学期基础理论+一学期校内仿真模拟实训+一学期工学交替、技能提高+一学期顶岗实习)的方向转化.

  2.组建了一支学历合格、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电子商务专业现有专兼职专业教师31人,其中专职教师25名,兼职教师6人.25名专职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3名,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17人,获得行业职业资格认证25人;6名兼职教师均为电子商务及营销、贸易领域的资深专家,主要从事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和培训。2006年以来,先后有5名教师在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国家地方重点大学培训基地进修学习;6人次到同类学校做学术、经验交流,先后有18人次参与商务企业社会实践。

  3.具有一定的实验实训条件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商务环境中开展活动。拥有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1个,校内网络实习实训室4个,计算机288台和教学系统软件6套。

  已建立申通快递(物流)公司等1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供400学生课程实训和毕业实习.

  4.人才质量社会认同度高

  在学校就业办统一组织下,2009年上期,对本专业分别在广东、江苏、浙江、合肥等10家用人单位50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满意度均超过90%;8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技能及综合能力基本能满足岗位需要.50%的学生实现了对口就业或者在所学专业相关领域就业,并对自己就业的单位及薪酬表示满意,平均收入为1800-2400元/月。

  (三)存在的问题

  1.以工学交替结合“3+1+1+1”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2.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物流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有待进一步明晰。

  3.“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的仿真型实训条件建设,还不能完全支撑专业创新需要。

  4.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还未完全到位,质量控制与保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5.“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中部大开发和学校创建省级示范为契机,对本专业的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建设以及专业发展趋势进行具体的规划。更深一步探索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更加符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要求,实习实训条件更完备,从而更好

  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带动淮南及安徽全省和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促进淮南及全省和和中部地区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带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专业)专业群的发展,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

  (二)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合作,订单培养、校内仿真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教育方式,积极推行和完善工学结合的“3+1+1+1”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教学,实现工学交替,体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

  2、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具体目标

  将现有的校内实训室进行完善和升级,重点建设电子商务综合实训中心、商务(情景)模拟营销中心、物流配送模拟训中心、在线在线电子商务网站,多功能演示厅,计算机网络操作室,以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再建设10个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校外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具体目标

  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采用送出国家级、省级进修、学习以及到企业一线实践的方式,培养“双师型、学历合格、高层次”的教师。形成3名专业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72%以上的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具有“双师素质"、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的专兼(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结合师资团队。

  4、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

  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推进以“一个中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两个课堂”(校内、校外课堂)和“三级实训”(单项、综合、岗位)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编写2~4门适合我校电商专业特色的技能教材,建设优质核心技能课程。

  5、专业群建设具体目标

  通过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辐射带动市场营销、物流配送、会计等专业全面发展,优化配置和组合各种资源,实现专业群内资源共享。

  6、社会服务具体目标

  充分利用本专业的资源优势,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的需要,积极承担电子商务认证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各项服务,使电子商务专业的服务作用得到更好地体现.

  7、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目标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双证书”、推广“多证书"制度,使毕业生双证书率100%,多证书率达60%以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

  2009年构建商务群的协调发展机制与质量保证体系,初步完成专业群内通用课程的建设。

  2011年完成专业群基本实训条件建设,完成各专业规划的拓展课程建设。

  (3)各专业合力提供社会服务,基于一个平台、在共享共建的原则下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模拟公司的运作,实现电子商务专业与其它专业发展的共赢。

  通过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专业群的整体发展.使其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施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及工学结合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

  (二)、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1)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围绕重点、核心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校本教材。把《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商务网页设计》、《电子商务实务模拟》、《物流配送》、《现代办公软件应用》等6门课程作为工学结合的重点、核心课程来建设;开发支撑专业发展的《商务运用文写作》、《经济法与行业法规》、《会计原理及财务报表阅读》《商务沟通》的精品课程。

  在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中,专业群课程建设是其中重点之一。为此,将重点建设专业群拓展课程,把《商品学》、《沟通技巧》、《商业经营实务》等3门课程按校级拓展课程标准进行建设。

  (2)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负责通用课程和拓展课程建设的专业群内其他骨干教师的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企业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保证性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2)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

  2009年至2010年,学校计划投资67万元,在校外建设电子商务营销策划基地、物流配送基地两个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进行生产性实训和资源共享,以电子商务专业为龙头,带动其它专业共同发展。

  四、电子商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效果

  (一)电子商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作用

  1、社会服务作用

  通过实施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可以达到如下作用:

  (1)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安徽省高职学校同类专业提供借鉴。一是物化“大专业、小方向、宽基础、重特色”的指导思想;二是实践并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重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四是按照“基础训练、模拟实验、仿真实训、实操实训”的思路开创实践教学新局面,让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

  (2)完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在满足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前提下,通过共享方式极大地改善本专业校内实习和实训条件,从而拉动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发展.

  (3)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准,确保学生毕业能够有效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4).在强化电子商务专业和专业群人才培养功能的基础上,明显增强本专业的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到2011年底,年职教师资培训人次比2009年增加100%,面向社会提供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人次增加100%,年完成职业技能鉴定人次增加100%。

  2、专业引领作用

  通过实施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在达到上述成效的前提下,可在以下几方面能够为高职学校的同类中专、技校、培训学校提供:

  (1)一流的专业,一流的应用性技术人才

  建成的电子商务专业具有应用技术的前瞻、实训内容的综合、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在安徽省起到引领和辐射的作用,在国内成为一流的职教专业.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把毕业生培养成为“会做人、能做事、有知识、懂技能、就业发展后劲足”的技能人才,促进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

  (2)打造支持、拓展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工学结合的重点、核心课程和支持、拓展课程建设,充实课程内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可供安徽省及中部地区同类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借鉴和复制。

  (3)形成科学的教材体系,建立先进的教学模式

  建立具有规范的实训要求与考核标准的实训教材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载体多元、内容丰富的教材体系.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广泛使用校园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扩展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空间,实现和同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共享.

  (4)建立仿真教学环境,丰富“体验式”教学手段

  通过电子商务模拟实训、物流模拟实训、营销策划实训、网页制作、网站建设实训、顶岗实习,使仿(全)真性实习课时达到实践教学学时总数的50%以上。完备的“基础训练、模拟实验、仿真实训、实操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人才支持。

  (5)打造一支适合高职教育的师资团队

  形成3名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以上的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具有“双师素质”,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的师资团队。未来三年完成省级项目3项,校级科研项目5项,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50篇以上.能大大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6).提高专业辐射能力,广泛开展社会服务

  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满足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和实习的需要,还可为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专业等提供实习、实训条件。可进行电子商务职业资格培训、企业电子商务人员业务培训、师资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等社会服务,

  并开展对本地区对口支援和技术服务.成为安徽及中部地区电子商务专业的“领头雁"。

  (二)电子商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条件

  1、组织保障。成立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领导组,负责性建设的日常管理、协调工作;成立各建设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各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成立校企合作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进行定期指导。

  2、制度保障。专业建设上实行岗位责任制,每个专业设有校级联系人,定期检查,帮助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建设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并建立项目执行监控机制,组

  织专家论证项目,监督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使用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提出整改意见。

  3、管理保障.建设项目实施要严格执行国家性中等职学校建设的政策,在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框架下,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实施项目责任制度,专业部主任为项目第一负责人,对项目实施负有全面责任。通过《项目建设任务书》,做到责任到人、目标清晰.各具体建设项目均明确直接负责人,对项目实施进度、质量和效果建立监督和检查,实施项目问责制。

  4、经费保障。对财政拨款的专项建设经费用于电子商务重点专业建设。学校设立国家性学校资金专用账户,单独核算,加强专项资金预结算管理,实行资金封闭运行;健全监控机制,对建设方案的实施及资金的使用、运转流程实行环节跟踪,审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对项目所需一切仪器设备、一切投资按照国家项目招标管理办法实行公开招标,加强资金的监管力度.在专业的建设资金安排使用中,对经费预算、经费支出等方面严格管理和监督,保障经费专款专用,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电子商务专业及辐射带动的专业群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个全新专业,它培养的人才应当既熟悉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掌握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既具有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悉商务运作流程。因而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学校层次中,如何把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如何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课程体系改革,已成为创国家示范学校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一、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行业背景和依据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数字化、信息化的生存模式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贸易活动的基本经济形态。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已逐步从探索走向规范、务实,从建立电子商务示范工程、规范电子商务运行机智、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国际间技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入手,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渠道加快电子商务建设。然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才培养的严重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如何培养出满足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如何构架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等问题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培养与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相一致的电子商务人才.为此。我们通过对省内多家企事业单位和公司进行调研,经过详细分析研究,其结果显示了如下特征:

  1、电子商务的急剧发展,企业的电子商务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严重短缺,将带来电子商务业界一场空前激烈和白热化的人才竞争。中、初级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匮乏将日益突出,这为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2、据《2009年阿里巴巴企业名录》统计:我国第三季度31个省市共有201万家企事业单位。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已经通过互联网拓展营销渠道、开展网上贸易;国际贸易中80%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预计未来10年内,我国大约需要200万的电子商务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必须精通英语、懂得基本经贸理论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并且随着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考试在全国的开展,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已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3、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其专业涉及到经济、管理、信息、计算机等多门学科.高等院校和高职学校,易于合理整合学校资源,配备专业教师,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学校将在未来的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校建设示范性电子商务专业,不仅能满足淮南本地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能对营销、物流、会计等相关专业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

  动作用,促进本地区及整个中部经济快速崛起。

  二、专业现有基础、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定位

  电子商务专业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为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政府部门、学校、其他行业的电子化部门培养从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营销、网站策划与推广、现代办公的中、初级商务应用型人才。

  2、专业现状

  电子商务专业立足于现代服务业,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商务人才,是商务类专业中最具特色、又充满活力的一个新型复合型专业。2006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

  ⑴、师资队伍基础

  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聘请技能人才等方式,已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能适应高职办学特点的专兼(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高级职称17人,“双师型"教师22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及专

  业基础课教师的72%。长期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3名,担任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

  ⑵、课程体系基础

  拥有科学合理、突出职业技能、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现开设公共课5门,占总学时的33%;专业及专业基础课5门,占总学时的%;专业技能课3门,占总学时的%;选修课开设6门,每学期都有多门课程可供选择。

  ⑶、实习、实训设备基础

  初步建成多方参与、工学结合、注重实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实训设备基础好,校外实训基地运转正常。

  ①校内实训室为培养“实际、实效、实用”的电子商务技能人才提供了仿真的实验环境。

  ②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和业务骨干,担任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并以此为依托与平安保险(淮南)公司、淮南申通快递(物流)公司、阿里巴巴商务公司等单位签署协议共建了电子商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各实训基地运行正常,每年可安排本专业部分学生顶岗实习.

  ⑷、人才能力培养基础

  按照基础理论课程适用、够用,专业课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实施了现有的前两年在校学习、后一年顶岗实习的人才教学方式;正在探索细化形成“3+1+1+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拓展了毕业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推行职业素质教育,拓展专业基础;

  第二、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工学交替和校外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第三、以“双证书”为基础、推广“多证书”制度,让学生持有毕业证书的同时,持有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二)专业优势与特色

  1.经过三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了清晰的专业建设思路。“大专业、小

  方向、宽基础、重特色”的专业思想;“面向中小企业,服务于淮南和安徽及周边经济发展,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网店经营与现代办公的电子商务应用操作

  和基层管理人才”的目标定位;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正向“3+1+1+1”(即:三学期基础理论+一学期校内仿真模拟实训+一学期工学交替、技能提高+一学期顶岗实习)的方向转化。

  2.组建了一支学历合格、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电子商务专业现有专兼职专业教师31人,其中专职教师25名,兼职教师6人。25名专职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3名,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17人,获得行业职业资格认证25人;6名兼职教师均为电子商务及营销、贸易领域的资深专家,主要从事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和培训.2006年以来,先后有5名教师在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国家地方重点大学培训基地进修学习;6人次到同类学校做学术、经验交流,先后有18人次参与商务企业社会实践。

  3.具有一定的实验实训条件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商务环境中开展活动.拥有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1个,校内网络实习实训室4个,计算机288台和教学系统软件6套.已建立申通快递(物流)公司等1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供400学生课程实训和毕业实习。

  4.人才质量社会认同度高

  在学校就业办统一组织下,2009年上期,对本专业分别在广东、江苏、浙江、合肥等10家用人单位50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满意度均超过90%;8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技能及综合能力基本能满足岗位需要。50%的学生实现了对口就业或者在所学专业相关领域就业,并对自己就业的单位及薪酬表示满意,平均收入为1800-2400元/月.

  (三)存在的问题

  1.以工学交替结合“3+1+1+1”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2.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物流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有待进一步明晰.

  3.“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的仿真型实训条件建设,还不能完全支撑专业创新需要。

  4.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还未完全到位,质量控制与保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5.“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中部大开发和学校创建省级示范为契机,对本专业的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建设以及专业发展趋势进行具体的规划。更深一步探索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更加符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要求,实习实训条件更完备,从而更好

  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带动淮南及安徽全省和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促进淮南及全省和和中部地区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带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专业)专业群的发展,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

  (二)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合作,订单培养、校内仿真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教育方式,积极推行和完善工学结合的“3+1+1+1”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教学,实现工学交替,体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

  2、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具体目标

  将现有的校内实训室进行完善和升级,重点建设电子商务综合实训中心、商务(情景)模拟营销中心、物流配送模拟训中心、在线在线电子商务网站,多功能演示厅,计算机网络操作室,以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再建设10个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校外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具体目标

  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采用送出国家级、省级进修、学习以及到企业一线实践的方式,培养“双师型、学历合格、高层次"的教师。形成3名专业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72%以上的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具有“双师素质"、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的专兼(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结合师资团队.

  4、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

  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推进以“一个中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两个课堂”(校内、校外课堂)和“三级实训”(单项、综合、岗位)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

  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编写2~4门适合我校电商专业特色的技能教材,建设优质核心技能课程。

  5、专业群建设具体目标

  通过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辐射带动市场营销、物流配送、会计等专业全面发展,优化配置和组合各种资源,实现专业群内资源共享。

  6、社会服务具体目标

  充分利用本专业的资源优势,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的需要,积极承担电子商务认证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各项服务,使电子商务专业的服务作用得到更好地体现.

  7、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目标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双证书”、推广“多证书"制度,使毕业生双证书率100%,多证书率达60%以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

篇十一: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

P>  为2015年新申报的专业方向下同专业方向名称核心专660214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音乐与学前教学前教育专业母婴保健教育与管理方向专业方向名称核心专620402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市场开销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经管系英语系640101旅游管理专业620507客户服务与管理专业660108商务英语专业6601旅游英语专业09660107应用韩语专业专业方向名称核心专业建设单660112文秘专业文秘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中文系美术系670106装潢艺术设计专业590109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专业方向名称核心专业建设单59010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软件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应用与维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59020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方向名称核心专业建设单580302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机械电子工程58020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580101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专业方向名称核心专业建设单550110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名称核心专业建设单600101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生态建设环境监测与治理技化学与环境科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监测技术术专业学系530201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学校专业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精神,加强我校的专业建设,完善和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提高我校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建设目标(一)专业群建设的总体目标围绕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建好: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机械与自动化技术、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化工与环境工程技术8个专业群。使专业群在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服务区域或行业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专业群建设的具体目标1.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精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每一个专业群有1-2名优秀的具

  .

  有较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通过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及到企业一线实践等方式,在2年的时间内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80%。校级示范专业群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力争培养1--2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0名以上校级骨干教师。2.课程建设目标着力于群内不同专业或不同专业方向的共享课程建设。提倡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在专业群建设期间编写1-2门体现专业群特色的共享教材。3.实训教学条件建设目标加大实训教学的投入力度,改善专业的办学条件。将现有的校内实训室进行完善和升级,每个群建设1个校内服务性或生产性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建设至少5个以上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校外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

  4.专业(群)建设目标本着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和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专业群项目建设任务书》,重点加强专业群核心专业的建设,充分发挥核心专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辐射带动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在专业群建设期间,围绕专业群核心专业力争申报成功1-2个新专业或方向,完善、优化群内专业。5.资源共享建设目标优化配置和组合各种资源,实现专业群内资源共享。专业群内相关专业要在师资、实习实训基地、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实习和就业信息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解决个别专业师资不足、实习实训场地紧张、实习就业信息渠道单一等问题。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充分利用专业群的资源优势,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需要,积极承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发挥专业人才、技术和实训条件等优势,把本专业群建设成为地区、行业的培训中心或服务中心。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各级服务,使专业群各专业的服务作用得到更好地体现。三、建设期限与评估专业群建设项目的建设期是:2015年12月至2017年

  .

  12月,总计二年。建设期结束后,学校组织专家,按照《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评估验收。四、专业群体系2015-2017年,学校将大力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建设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8个专业群,建立特色明显的专业群体系。具体如下:1.小学教育专业群

  序号1制初等教育专业(普师)五年2制初等教育专业(中文与书3法)初等教育45678育)9

  .

  专业代专业(方向)名称码初等教育专业(普师)三年核心专业

  建设单位

  负责人

  初教一系初教二专业系体育系

  660213

  初等教育专业(英语)初等教育专业(数学)初等教育专业(数学双语)初等教育专业(语文)初等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

  初等教育专业(体育)三年

  制初等教育专业(体育)五年10制11初等教育专业(足球)★

  注:“●”为未招生专业;“★”为2015年新申报的专业(方向)(下同)2.学前教育专业群序号12专业代码专业(方向)名称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母婴保660214健教育与管理方向)●3学前教育专业(音乐)★3.现代服务业专业群序号12345

  .

  核心专业

  建设单位

  负责人

  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与学前教育系

  专业代码

  专业(方向)名称

  核心专业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

  建设单位经管系

  负责人

  620402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640101旅游管理专业620507客户服务与管理专业660108商务英语专业660109旅游英语专业

  商务英

  英语系

  6

  660107应用韩语专业★

  语专业

  4.文化产业专业群

  序号123专业代专业(方向)名称码660112670106590109文秘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文秘专业中文系装潢艺术美术系设计专业核心专业位建设单负责人

  5.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群

  序号1专业代专业(方向)名称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软件设计)2590101(计算机网络应用与维护)用技术专系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459020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应计算机核心专业位人建设单负责

  6.机械与自动化技术专业群

  序

  .

  专业代

  专业(方向)名称

  核心专业

  建设单

  负责

  号123

  码580302580202580101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

  位机械电子工程系

  人

  7.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群

  序号专业代专业(方向)名称码光伏材料机械电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1550110专业用技术专系业加工与应子工程核心专业位人建设单负责

  8.化工与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

  序号1专业代专业(方向)名称码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600101(生态建设)23600101(监测技术)530201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术专业学系环境监测化学与环境科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与治理技核心专业位人建设单负责

  .

篇十二: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

P>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二)建设基础(三)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建设思路与目标(一)建设基本思路(二)建设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三)预期效益三、重点建设内容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1天)1。专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制定未来三年专业结构调整规划.建立健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2.专业群构建。职业院校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每个专业群由3-5个(中职3个、高职5个)以上专业组成。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3.特色专业群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确定自身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以此带动区域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加强特色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核心专业应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学水平较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强、与产业对接紧密、在专业群中具有引领和核心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2天)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群内各专业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进专业群评价模式改革,系统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实施具有专业群特色的“双证书"制度。2.课程体系改革.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加强群内专业课程内容整合,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

  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做为核心,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每个专业群至少建成2门以上相关专业共享的优质核心课程,群内各专业至少建成3门以上体现本专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

  3.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按照群内专业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原则,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建设包括案例、素材在内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强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建立健全一线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机制,探索建设空间课程、微课程和职业教育MOOC(慕课),数字化教学资源被外校或社会应用。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的逻辑线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与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对接,与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与工作过程对接.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达专业总课时的50%以上(面向三产类专业40%以上)。

  (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天)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群内共享的原则,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有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根据专业特点,按照“理实一体"原则,建设真实、仿

  真的项目教室、现场教室等,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室,项目开出率达100%。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基本达到合作企业现场生产先进设备的水平.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与建设,要与实践教学体系配套,满足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

  (四)教学团队建设(0.5天)1.专业群带头人队伍建设。以核心专业带头人为引领、群内其他专业带头人为骨干,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优势互补的专业群带头人队伍.着力把核心专业带头人培养成熟悉产业(行业)发展趋势、能驾驭专业群建设、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专业群带头人,高职专业群带头人应在省内或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原则上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达到省级专业带头人要求;中职专业群带头人应在区域和行业有一定影响,原则上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为市州级专业带头人。群内各专业要努力培养能把握本专业发展动态,有较强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带头人,高职专业带头人应达到省级专业带头人要求,中职专业带头人应为市州级专业带头人.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专业群和群内各专业应有1名掌握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具有行业影响的现场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培养、引进、外聘等多种方

  式,建设一支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资源共享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主讲2门及以上专业课程(其中至少1门为专业核心课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每名骨干教师至少帮带1名青年教师成长。建设期内,高职专业群教学团队至少取得一项省级教学成果,或主持一项省级课题(教研教改项目);中职专业群教学团队至少取得一项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或主持一项市级及以上课题(教研教改项目).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带动专业群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中、高职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到70%、80%以上。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校企共建教师队伍机制,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以企业(行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相对稳定、动态更新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实行动态更新。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引导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定期进行考核。教师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无重大教学

  责任事故和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和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内容.

  (五)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0。5天)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创新专业群校企共建机制.完善专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管理、实习责任保险等校企合作制度。通过创新共建机制,推动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咨询和社会培训。建设期内,专业群深度合作企业达6—10家,所有核心课程全部实现校企共建,共建技术研发或推广中心1个以上,有1个以上共建的培训中心,每年开展社会培训不少于本专业群在校生数的1。5倍或3000人次。2.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健全并执行到位。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推行信息化管理。全面建立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积极探索选课制、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教学组织模式。把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社会满意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建立以学生作品为载体,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校企共同实施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关注毕业生群体与个体职业发展状况.

  3.统筹发展机制建设建立校企常态沟通机制.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密切关注区域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实时跟踪职业岗位新的技术、技能要求,主动适应产业需求,相关合作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群建设,主动提供人员、技术、设备等支持,实现专业群与产业协同发展.职业院校要通过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带动特色专业群建设,形成校内专业群共同发展格局.特色专业群建设要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重点,发挥核心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内各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五、保障措施1、制度保障。地方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将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纳入当地产业或行业发展规划。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的各项制度和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组织保障。加强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组织领导,高职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中职由市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牵头,统筹推进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建立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工作班子,明确项目建设的责任人,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3、经费保障。省里对立项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支持,地方政府和学校举办者应按照不低于省拨经费1:1的比例足额安排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配套经费。要加强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

  效益。

推荐访问:大健康专业群建设方案 方案 建设 健康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