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迈步新征程,供大家参考。
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 迈步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清晰指明 14 条基本方略。领会新思想、践行新方略,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审计工作应当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适应新时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以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姿态,进一步发挥特有的治理职能和免疫功能。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当前审计工作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大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
一、要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绝对领导不动摇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审计工作的优良传统,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唯有全面遵从并不遗余力地服务于党的治国理政方略,审计事业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从建党到建国前,在党的领导下,审计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创到逐步成长,曲折发展的光辉历程。以阮啸仙、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审计工作者,在硝烟战火中谱写了中国审计史的光辉篇章,为党的历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以鲜血和智慧摸索出了符合党情、战情的审计体制,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审计工作。尽管条件极为困苦,处境十分艰难,审计工作始终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贯彻落实党的决议、净化党风,推行党的战时财政政策、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稳定革命根据地经济基础,支援人民战争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继续实行审计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创建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面临的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非常不适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工作没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和支持,没有统一的审计监督制度,也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只有依托财政监察,默默发挥一些微不足道作用。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审计工作由弱渐强,由中国走向世界;审计制度从无到有,由逐步探索到体系健全,审计工作的发展步伐始终与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同频合拍。从《宪法》给审计高点定位、《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制定和修订到加强和深化审计体制改革的各种意见办法出台,审计经历了从无名无份到风暴叠起再到回归常态监督的过程,审计的职能从最基本的查错纠弊,拓展到监督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这个过程是审计事业随党的治国理政方略,不断成长、不断修正、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过程。
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审计工作就会举步维艰。我们应当自觉地把审计工作融入党中央的部署,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审计监督,审计工作才能体现价值、发挥作用。
二、要坚持审计为民的情怀不动摇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为民审计,审计为民,是审计工作的最高价值取向,更是每一名审计工作者应有的情怀。
有人将中国共产党比作最牛的创业团队,创业团队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全国人民就是这个团队的股东,这个比喻非常精准。审计是这个创业团队的组成机构,要围绕初心和使命,充分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让全体中国人民都可以依法分享应有的红利,实现幼有所教,壮有所成,老有所养,在迈向幸福的征程中一个不少。
审计工作如何恪守为民情怀呢?首先是加大宣传力度。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很多,要通过宣传,让更多的老百姓听到审计声音、看到审计结果,从而了解审计、支持审计。其次是要广开言路。切实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中,审计中碰到具体问题,要向群众收集审计线索,查处和纠正罔顾民利、与民争利甚至侵吞民利的行为,切实做到“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第三是把“审计为民”的思想贯穿始终。近年来,审计机关先后组织实施了重大政策执行跟踪审计、援疆援川审计、保障房建设审计、社保审计、扶贫审计等民生审计,这些工作,都是审计机关为实现党和国家“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让人民更加具有获得感”的目标,而采取的担当之举、助力之举、务实之举,审计的内容和结果,也都是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国以民为本,民以家为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坚持审计为民、民本审计,归根结底,就是为党分忧、为国担当、为民造福,这何尝不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三、要坚持为改革发展服务的审计思路不动摇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改革发展是党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也是审计监督发挥效用的着力点。
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很多旨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地方党委政府也相应作出响应部署,对这些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核实,是审计监督应尽职责。根据审计署的部署,从 2015年开始,全国审计机关开始执行并不断完善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制度,重点关注重大项目落地、重点资金保障、重大政策落实等情况,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落实,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出谋划策。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今已经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国审计机关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探索,到去年底,xx 先后成功实施了海安、如东、海门三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定了《xx 市经济责任审计重要事项责任界定意见》;三年来,围绕长江生态保护、入
江入海河流治理、化工行业整治等重点,共揭示接受审计的三个地区相关问题 66 条,定领导干部负管理责任 12 条、负领导责任 18 条;依据实践选送的《xx 率先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资源环境责任)审计》获江苏省法治优秀实践案例提名,《关于开展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获评为 xx市 2015-2016 年度反腐倡廉“好制度”。
为改革发展大局服务的审计思路,绝不能局限政策执行审计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两个领域,应当贯彻所有审计领域、全部审计项目、整个审计过程。在审计中,不仅要发现和揭示面上的问题,还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找到问题的症结,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始终关注重大改革任务落实情况,及时反映改革措施不衔接、不配套或相互掣肘问题。密切关注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揭示问题的本质,善于分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深入查找体制机制性障碍和制度上的漏洞,积极提出解决突出问题和推动长远发展的建议,促进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这些要求,胡泽君审计长已经明确提出,对各级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人员而言,只有两个字——落实。
四、要坚持依法审计的原则不动摇 报告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前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审计工作必须以更加严格的标准,依照法律规定的职
权和程序开展;必须以更加严谨的态度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界定、评判和处理。
依法审计的提法由来已久,早在 1982 年《宪法》就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此后,1985 年《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199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均有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1998 年,国家审计署提出了审计工作二十字方针,“依法审计”位列第一。
20 年来,审计机关通过依法审计,查处违法行为,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严肃财经法纪,促进法规制度的健全完善;通过依法审计,揭示问题,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令畅通,推动经济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依法审计已经成为审计机关履行监督职责的最高原则和标准,成为规避审计风险唯一途径,成为评判审计质量和成果的关键依据。
依法审计是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十二字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中,依法审计是审计人员履职尽责不可撼动的原则和底线,也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始终坚持,毫不动摇。一是要敬畏法律法规。要做到各项审计工作都秉持法治精神、突出法治思维、坚持法治原则,法无授权绝不为,法定职责必有为,不越位、不越权,更不能滥用职权,违法执法。二是要奉公守法廉洁审计。审计是反腐倡廉的利剑,打铁还须自身硬,如果自身不够坚硬不够锋利,敢于亮剑、善于亮剑只能成为空谈,审计人员要勇于成为执行全面从严治党各项纪律规定的表
率,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三是要文明审计。报告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部分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文明审计就是专业素养深厚,在原则不松动的基础上,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和有关方面的意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敢于发表意见、善于发表意见。
当前,依法审计又有新的研究方向和监督内容。“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审计机关是依据《宪法》成立的,完全有责任、有理由在法定的监督范围内,分析评判现有执行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宪法规定,对于不符合《宪法》规定的法律法规条文,提出审计建议予以纠正,对于违反《宪法》的行为,坚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