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八】【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模板【八】
通过连日来的集体培训和个人自学,特别是朱书记的专题讲座、为民部长的政策宣讲,丽华老师的理论解读,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进双语教学改革有了更加强烈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下面我从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这是对新时代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精神指引的新表述、新观点、新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
多元一体的民族构成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_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和精神,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这种我国独特的国情,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发展的大势,是新时代民
族工作的主线,事关祖国统一和边_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 x 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被各族人民理解和接受,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提出在建立单一制国家的基础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统一与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构
建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飞速发展,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任何时期都更有自信能够实现这一历史目标。但是,仍要清楚地认识到,在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也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新时代解决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基于时代发展变化所做的科学判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道路和国家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既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又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x 自治区等地 60 年的充分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民情的根本民族制度。新
时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契合,各族群众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引入协商民主机制,通过平等的对话与协商,扩大共识,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互信得到加强,产生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模式,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既要尊重“多元”,更要强调“一体”,既要看到特殊性,又要发现共同性;既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又要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各民族在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发展模式等方面的丰富多彩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特色活力。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各民族共同书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精神。中华文化融合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彼此吸收融合的产物。中华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如对“大一统”社会的追求,表现出的团结统一、追求仁爱、和谐包容、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这些都是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性,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既要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间的平等性、承认各民族文化所存在的价值,了解和尊重文化共存现象,更要深入挖掘和强调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有利于强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同时,要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二是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这一点必须搞清楚,否则就会走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我国所有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在任何一个自治地方,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共同建设各项事业。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行使自治权必须以贯彻执行国家统一政
令为前提,必须与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统一,必须符合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决不能超越法律规定和权力边界行使,而是要通过行使自治权更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检验是否真正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问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理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但要看到各民族差异性逐步缩小、共同性不断增多是历史趋势,同时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也是客观现实。
一方面,不能把“同”和“异”放在一个层面上看待,“同”是方向、是前提、是根本,共同性是统领差异性的,没有共同性就谈不上共同体意识,不能本末倒置;“异”是历史的、具体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用差异性取代共同性。增进共同性,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是要消灭哪个民族,不是“汉化”也不是“同化”;尊重差异性,是要包容多样,但不能强化固化差异。
另一方面,要理清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五个认同”必须高度认同,“三个不能有差异”、“四个可以有差异”。“同”是必须的,也就是没有商量余地、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的;“异”是可以,“可以”是有时间、
地点、条件的,允许有差异不是必须有差异。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不能有差异;但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不同民族可以有差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责任,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点。中国56 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这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还使中华文化具有了多元性、包容性的特征。在坚持“一体”的基础上,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实际,国家确立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法律法规,促进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选择一种社会功能强大的、社会功能广泛的语言作为通用语言,既是实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社会基础,也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本要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已经在客观上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语言和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任何一个个体首先要作为中华民族这一统一体中的一分子而存在,因此,任何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应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既是其应享的权利也是其应
尽的义务。要清楚地认识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不是要消灭少数民族语言,破坏这种多样性,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各民族文化,让每一个民族都享有出彩的机会。
推荐访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八】 共同体 心得体会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