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心得体会 > 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认识和体会

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认识和体会

时间:2022-07-10 09: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认识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认识和体会

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认识和体会

 

  摘要:

 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遵循“理论机理 - 实践基础 - 路径分析- 政策选择”的研究思路,首先从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入手,发现数字经济在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发展目标等角度适应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趋势;其次结合我国数字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际现状进行实践基础分析;然后从数字基础、数字人才、数字技术、数字安全、数字产业和数字业态六方面阐述数字经济推动三大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最后对发展数字经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增长;不正当竞争

  目

 录 一、引言........................................................................................................................ 1 二、 相关概述.............................................................................................................. 1 (一)数字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1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2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3 (一)完全垄断市场存在着大量规模较小的企业............................................ 3 (二)完全垄断市场存在着较多的替代品........................................................ 3 (三)完全垄断市场中的产品是有差别的产品................................................ 4 (四)完全垄断市场存在着激烈的非价格竞争................................................ 4 (五)完全垄断市场中新企业的进入难度增加................................................ 5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5 (一)建立防止数据垄断的机制........................................................................ 5 (二)基于平台的行为视角对平台垄断问题进行动态监管............................ 6 (三)建立流量分配机制进行监管.................................................................... 7 (四)建立数据权利体系,平衡数据开发与信息保护.................................... 8 (五)严格限制平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9

 一、引言 以 2008 年金融危机为分水岭,全球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的新阶段。新旧经济交替的图景波澜壮阔又扣人心弦:一方面是传统经济的持续低迷,而另一方面是数字经济的异军突起。中国的实践印证了这一历程,也使得这一图景更加清晰可见。在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新阶段的大背景下,中国数字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正在成为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大动能,并不断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进步积累经验。

 当前数字经济己成为全球主流经济模式,各国政府陆续把发展数字经济视为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特别是2016 年在我国举行的 G20 杭州峰会,提出《G20 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 G20 创新增长蓝图中的一项重要提议。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全球产业整合升级,催生出新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己成为我国摆脱经济疲软低迷,实现强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动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短缺和资源利用强度过高等尖锐矛盾。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11%、4.5%、79%、42%、18%和7.3%。2003 年我国 GDP 占世界的 4%,但消耗占世界的比重为:石油 7.4%、原煤31%、铁矿石 30%、钢铁 27%、氧化铝 25%、水泥 40%。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高消耗造成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经济效益下降、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步伐受阻、金融风险增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失业人口增多等。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应选择符合国情的合理的经济增长路径。

 二、 相关概述 (一)数字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伴随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数字经济应用而生。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正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Valenduc 和 VanArk(2016)认为数字经济是数字的信息化以及相应的通讯技术、信息通讯技术(ICT)基础设施;田丽(2017)和张婧(2017)认为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信息

 化;李长江(2017)认为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作为基本元素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钟春平(2017)认为数字经济是发生在虚拟而又严谨的数字空间中,应用数字技术、交易数字产品等相关的经济活动;逄建(2017)认为数字经济是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众多数字经济定义中,数字经济是信息技术、信息化带来的经济形态,这是目前研究的共性。其中以 G20 杭州峰会发布的最具代表性,即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载体、以 ICT 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根据对数字经济内涵的界定,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是数据。每一次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必然产生所依赖的生产要素。传统经济是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而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第二,数字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产业融合。各行各业通过拥抱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产业数字化成为现实。第三,供给和需求方的界限逐渐融合。供给方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需求方也会参与,这种新的生产模式使得供给和需求的界限逐渐模张鸿教授刘中王舒萱(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121)基金项目: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J2017093);陕西社科基金资助项目(2017D003);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7KMR134)中图分类号:F061.9 文献标识码:A 糊。第四,绿色可持续是数字经济的发展特点。数字经济是一场绿色工业革命,以绿色生产要素投入为主,数字新经济下的智能工厂实时调整能源供应,杜绝生产链中的能源浪费,有助于缓解传统经济下因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新指向,意味着经济发展要从过去单纯的追求数量逐渐转向追求质量。因此,深刻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微观层面看,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一个经济体通过技术创新转换动力发展机制,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最终完成产品或服务在质量上的变革;从宏观层面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发展高质量,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根据对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数字经济的发展带

 动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产品和服务向中高端转变,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第二,驱动发展方式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由增加要素资源带动经济发展转向技术创新驱动,提高资源要素利用率。第三,发展动力由内向外转变。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由传统依靠投资、出口、消费转向消费、投资、出口,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四,经济发展目标发生转变。绿色发展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是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存在的问题

 (一)完全垄断市场存在着大量规模较小的企业 这种特点决定了企业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小,但是,却可以影响自己产品的市场价栋由于存在着的大量企业规模较小,所以每个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数量在市场产品生产总量和销售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必然都很少,因而每个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行为对市场中产品的价格没有多大影响,这样对其他企业的生产行为与销售行为,也就没有什么影响。这样一来,由于企业对市场价格不具备控制力,不能形成垄断,所以,企业要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企业间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竞争这一点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相同。但是,完全垄断市场中,不同企业生产的是差别产品,产品的差别又使垄断竞争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有一定的控制力,所以企业又可以影响甚至决定自己差别产品的市场价栋这一点又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有所不同。

 (二)完全垄断市场存在着较多的替代品 由于存在着大量规模较小的企业,同时,每个企业都在生产和销售同一产品类别内非常类似的产品,这样,市场上就存在着大量的接近于替代品的产品,这些产品是可以用来相互替代吮例如,众多生产企业生产出的品牌、名称、规格、形状、颜色等方面不同而种类相同的类似产品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同样规格的长虹电视机,既可以替代康佳电视机,也可以替代其他品牌的电视机由于同一产品类别内类似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消费者面临众多类似产品时就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因而,替代品之间的竞争就具有不可避免.

 (三)完全垄断市场中的产品是有差别的产品 完全垄断市场上不同供给者提供的产品是有差别的产品,因为一切产品都是有差别的,最低限度的细微差别总是存在的。这种产品的差别指的不是不同种产品之间的差别,而是指同一种产品的不同之处这种产品的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差别是产品本身特点引起的差别。其一是产品的无形价值所引起的差别,例如,独有的专利、商标、品牌和商店名称等方面的无形价值所引起的差别;其二是产品的自然特性所引起的差别。例如,品质、设计、颜色、式样、包装等方面引起的差别;第二个方面的差别是产品销售者服务质量和条件引起的差别,其一是产品销售者服务地点,如商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对消费者便利程度的差别;其二是产品销售者服务的一般风尚、特点和做生意的一般方法等方面的差别;其三是产品销售者公平交易的信誉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差别;其四是产品销售者待人接物的态度,如对待顾客的招待情况等方面的差别等。在产品购买者看来,以上所存在的各个方面的不同状况,都能使购买者由服务质量和条件的差别而联想或感觉到销售者的产品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就好像这些情况也是随着商品一起买下来似吮第三个方面的差别是由购买者的想象而存在的差别。一般来说,不同生产者提供的产品都是有差别的,无论这种差别是具体的还是购买者想象的,只要能使购买者对产品产生差别偏好,“都可以构成差别的标准”。在很多情况下,购买者根据想象的产品差别而形成的喜好来选择商品。这样看来,在购买者的想象之中所存在的商品都是有差别的。

 (四)完全垄断市场存在着激烈的非价格竞争 完全垄断市场除了存在传统的价格竞争之外,还存在着激烈的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就是通过生产与竞争对手有非价格差别的产品,去适应消费者对差别产品的消费偏好,争取更多的消费圈激烈的非价格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在非价格差别产品生产方面的竞争每个企业都争相生产有非价格差别的产品,或者生产出比竞争对手质量更好、商业信誉更高的不同商标、不同品牌的产品,或者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其生产的差别产品进行多样性设计,如对产品的颜色、形状、性能、款式、耐用性等方面进行不同的设计,并通过更周到、更细致、使消费者更方便的服务,去适应消费者对差别产品的不同消费偏好,从而使企业在消费者中间树立起非价格竞争的良好形象和声誉另一方面是表现

 在非价格差别产品宣传方面的竞争每个企业都争相利用各种传播媒体,不仅对自己的产品特点如商标、品牌和质量上的特点进行广泛的宣传,而且还对自己的服务和商业信誉特点进行广泛宣传。企业通过反复不断的各种形式广告宣传,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希望在消费者中间树立起企业自身及其产品的形像,最终使消费者喜爱自己的产品并产生偏离这些非价格竞争能起到价格竞争所不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完全垄断市场上在进行价格竞争的同时也进行着激烈的非价格竞争。

 (五)完全垄断市场中新企业的进入难度增加 完全垄断市场上存在着大量规模较小的企业,他们生产替代性很强的差别产品,因而不可能形成完全垄断,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但是,相对于进入完全竞争市场来说,新企业进入完全垄断市场的难度相对增加。

 因为一个新的企业要进入到完全垄断市场中去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具有相对更高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其一需要相对更高的生产能力。垄断竞争企业因对其差别产品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而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新的企业只有具备相对更高的生产能力才能与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企业进行竞争;其二需要有相对更高的生产条佚完全垄断市场存在着激烈的差别产品的竞争,新进入...

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认识和体会

 

 以四大举措助推“十四五”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和占世界经济比例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趋完善,先进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创新驱动引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开放经济提质增效,“一带一路”建设亮点纷呈,对外贸易多元化趋势明显。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冲击之下,2020 年我国仍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将更加错综复杂。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引领、布局先导产业、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

 (一)顺与逆:全球不确定性编织复杂外部环境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加剧了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频现,“黑天鹅”“ 灰犀牛”等事件频发,世界经济稳定性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国际贸易地位不断攀升,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变革重构,也将重构全球分工网络。

 (二)分与合:中美关系呈现竞合更替态势

 中美关系走向深刻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当前,美国国内失业率陡增,经济衰退趋势明显,亟需扩大就业、稳定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其国内问题缓解,典型表现为近两年来美国与中国的“部分脱钩”。在“十四五”时期,虽然中美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但随着中国实力不断增强,美国对华遏制策略将可能进一步强化,全方位、深层次竞争将大概率成为常态。

 (三)近与远:疫情全球化冲击着世界稳定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引致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基础不稳、动力不足、发展失衡、纠纷多发等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化。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虽因疫情出现工人返程、工厂复工延滞等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使得企业供给出现困境,但我国很快依靠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有效控制住了国内疫情。全球疫情不会很快结束,随着防控措施的跟进和疫苗的投放,全球疫情将可能呈波浪式下行趋势,但外防输入仍是我国很长一段时期疫情防控的重点和常态,我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在整个“十四五”时期可能都将受到影响。

 (四)破与立:国内经济转型升级速度持续加快

 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总体而言,“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现阶段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制造业更加高端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产品体系也更加健全,消费更加多元化、高端化,但不可否认,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中国经济到了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

 建立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所需的体制机制,破除市场流通壁垒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以四大举措助推我国“十四五”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系

 未来要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系。一是需要坚持竞争中性原则,保证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与创造活力。二是要打破行政垄断壁垒,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企业进出自由,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三是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特别是消除各种隐形壁垒,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法治保障,推进民营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强化创新引领,加速转换经济增长核心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一是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基建,夯实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基础。二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市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三是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名校、名企、名院合作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为创新驱动导入高端人才要素资源。

 (三)布局先导产业,培育世界级的先进产业集群

 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航天产业等未来先导产业,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促进龙头企业从规模优势转向创新优势。一是聚焦 5G网络、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挥各地区要素禀赋优势,加快优化新生产力布局。二是培育先进产业集群,探索产业体系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深层次嵌入全球产业大循环,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三是打造面向全球的产业创新高地,推进产业、资本、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集聚,形成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技术转化中心。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

 聚焦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城市群的全球竞争实力。一是加快导入人才、创新、产业、金融等资源要素,重点打造具有全球创新要素配置能力的都市圈和城市群。二是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放宽城市落户等限制性条件,相对消除城市之间发展壁垒,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三是推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重点关注革命老区、偏远山区等,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认识和体会

 

 “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学习体会 范文稿

  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十三讲“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篇章。该讲分五大块内容讲述,清晰的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使人振奋、鼓舞人心。之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十九大报告做出的这一重大判断,进一步明确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而做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这对于引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多点突破,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供求均衡,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文中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遵循经济规律发展三方面必然要求进行了说明,精准的阐述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及必须跨越的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和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同时也明确了做好跨越关口的顶层设计,做实做好工作的方向。

 文中也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新常态也是我国不同发展阶段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

 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着经济发展动力换挡、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节点,新常态下, 我国经济发展虽然面临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等大势情况下,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现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提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几个方面的内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是民心所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坚实、关键的一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认识、狠抓落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全面做好文化工作。在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红利下,在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下,作为宣传弘扬先进文化主阵地的文化馆,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怎样为社会的

 发展、经济的建设做好文化宣传工作,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做好红色文化传扬地、海派文化荟萃地、江南文化涵养地的建设,打造品牌、抓住机遇、加大传播,开展好文化馆各项群文工作,为杨浦“三区一基地”的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认识和体会

 

 提高认证公信力,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认证的公信力较低、权威性不足,尚未充分发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的作用。主要原因包括:需求主要来自政府,体系较为封闭,市场接受度低;政府监管不到位,惩处力度小,劣币驱逐良币;认证服务供给质量不高,主要用于保底线,不能满足高端需求。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认证需求来自市场,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政府负责制度建设和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认证机构未尽责的,发生质量

  问题时要承担相应责任。针对现有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建议有关部门理顺监管责任,提高监管能力,加大惩处力度;推进机构改革,培育市场化认证机构,大力发展自愿性认证,加强国际合作,逐步提高认证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市场接受度。

 关键词:认证,合格评定,公信力,权威性 提高产品和服务(以下统称产品)质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认证作为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质量管理手段,是国家质量基础(NQI)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有助于政府监管方式转变。

 一、我国认证公信力较低、权威性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自建立认证制度以来,我国认证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共有认证机构 481 家,累计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 193.7 万张,其中强制性产品认证 64.3 万张,自愿性认证证书 129.4 万张,获证组织 62.5 万余家。

 但是,认证的公信力较低、权威性不足问题仍相当严重,影响了其作用发挥。其成因较多且互相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需求主要来自政府,体系较封闭,市场接受度低 我国建立认证制度初期,社会各界对此并不熟悉,政府进行了引导。当时的普遍做法是,各系统、各领域建立了自己的认证体系,并在相关工作中提出取得认证证书的要求,需求“自上而下”产生。认证机构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下属机构,它们既承担政府委托任务,又参与市场竞争,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各系统认证市场相对封闭,一个系统的认证机构,很难拿到另一个系统的业务。

 认证制度建立时,为提高推广速度,政府应该适当介入。但随着市场内生需求的出现,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成长,行政力量应及时退出,把工作重心转向维护竞争秩序。然而,时至今日,在国内市场上,认证需求仍然主要来自政府的强制性要求,以及各系统政府主管部门引导的自愿性认证,而且系统之间的市场壁垒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来自市场的需求不足。除强制性认证证书不得不看外,商场、超市等销售场所并不看重国内的认证证书。多数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也不在意是否有国内的认证证书。与国外知名认证机构相比,国内认证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业务开展能力明显处于较低水平,出具的认证证书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较弱,

 国际市场需求也不大。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共加入 21 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对外签署了 13 份多边互认协议和 121 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但协议签得多,落地的少。目前,只有越南、蒙古、新西兰、韩国等为数不多的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以及 CB 体系(电工产品安全测试报告互认体系),与我国大陆实现了部分认证结果互认。

 认证机构准入早已放开,但实力较强的认证机构仍多是政府下属事业单位,或是与原主管单位联系紧密的转制企业。独立的社会第三方机构数量虽多但“小散弱”现象突出,小型机构占比超过 95%。

 (二)政府监管不到位,惩罚力度小,劣币驱逐良币 《认证认可条例》规定,认证活动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及获得授权的县级以上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监管。上述规定明确了多级政府共同监管,但没有规定各自的责任。上级部门监管能力强、但无法应对量大面广的监管对象。基层部门监管能力弱、但对于跨区域的业务和技术性较强的业务没有能力监管,目前主要监管强制性认证产品,对自愿性认证的产品关注不多;主要进行认证行为的合规性监管,没有精力或者没有能力进行认证行为的有效性监管。

 对失信企业和未尽责认证机构的处罚力度低,威慑力不够。《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质量出了问题,没收违法产品,并处企业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 3 倍以下罚款;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明不实的,承担相应责任。《认证认可条例》规定,出具虚假认证结论的,撤销批准文件并公布,承担最高 50 万元的赔偿责任。尽管上述法规作出了规定,但对认证机构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切实可行的依据和足够的力度。出了质量问题,对认证机构多数仅要求暂停或吊销已出具的证书,极少数给予曝光或撤销机构资格,几乎没有罚款。在政府采购、科研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多个领域,我国已经建立起多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认证领域尚未建立。

 相对准入改革而言,事中事后监管改革滞后。2016 年 1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认证认可条例》修改,认证机构设立由“先证后照”修改为“先照后证”;审批时限由 90 日缩短为 45 日;取消境外认证机构设立代表机构的审批;取消认证标志备案。认证机构的准入门槛实质性降低,认证机构数量大幅增长,从 2015 年的 180 家增加到了 2018 年的 481 家,其中 2018 年新增 101 家。由于竞争加剧,在诚信体系不健全的大背景下,一些认证机构为降低成本,人为减少检查内容,降低服务质量。甚至有部分认证机构、从业人员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缺失,不到现场直接卖证,出现了“认证乱象”。一些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的后续检查不到位,企业取证后产品质量下降;但调研时也有认证机构反映,增加检查次数需要提高收费,但目前收费标准是有关部门核定的。

 (三)认证服务供给质量不高,不能满足高端需求 认证活动分为强制性认证(CCC 认证)和自愿性认证。强制性认证均为产品认证,自愿性认证包括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服务认证。对于一个正常市场来说,强制性认证以满足安全底线要求为主,需求较少;自愿性认证满足中高端

 需求,需求较多。我国产品认证以强制性认证为主,满足中高端需求的自愿性认证偏少,高端品质认证刚刚起步。

 强制性认证目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企业反映,目前强制性认证目录过多过细,材料、零部件、成品重复认证,导致一家企业要取得多张证书,甚至有企业持有几千张证书。一些新兴产业、跨界产品,如可穿戴设备、锂电池、空气净化器等,未能及时纳入强制性认证目录。

 二、典型国家的经验 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认证需求来自市场,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政府负责制度建设与市场监管。

 (一)认证需求来自市场,认证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 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由于政府和市场对产品质量问题的惩罚非常严厉,商场、超市、保险公司等经营主体难以承受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的损失,从而产生了让第三方把关的认证需求。如商场、超市要求进场产品必须获得它们认可的认证证书,才予销售;保险公司要求取得合作认证公司的认证证书才提供服务。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随着认证机构发展壮大,商场、超市等经营主体大力宣传,认证证书已经被消费者广泛接受。为了得到市场认可,多数产品会主动认证,尤其是新产品和进口产品。如在美国,消费者非常重视安全、健康,如果某个产品未取得特定认证,在市场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认证实质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市场门槛。

 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民间认证机构很发达,多数认证机构是独立民营实验室,有企业,也有非营利组织。例如,德国 TUV 认证机构的性质是非营利机构;美国保险商试验所(UL)原来是一家非营利组织,后来其认证业务独立出来成立了公司。

 认证服务以自愿性为主,只有风险较高、对公众利益影响较大的产品,一些国家才以法规方式要求其在销售或使用前获得强制性认证。在美国,强制性认证只涉及少数高风险产品,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航空管理局(FAA)实施的一些认证。在德国,强制性认证是指根据联邦或州的法律对有关人身安全、健康的产品要求取得的认证,如一些建筑产品只有经过检验并附带标志才能出厂销售。CE 认证是欧盟市场上关于安全、健康、环保、卫生等要求的强制性认证,部分产品必须获得公告机构(NB)颁发的证书,部分产品可以采取自我申明方式。

 (二)政府负责制度建设与市场监管,给予一定支持 在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BIS)是认证的主管部门,也是英国关于欧盟指令的公告当局,负责建立和实施监管认证机构的必要程序。在德国,德国安全技术认证中心(ZLS)的性质是政府机关,是公告机构(NB)的公告当局,也

 是德国安全认证(GS)机构的授权机关。日本由各部门分别管理产品质量检验和认证工作,同时使用自己设计和发布的认证标志。

 严格的政府监管,且处罚力度较大,是生产企业和认证机构不敢造假的重要原因。监督检查以抽查方式为主,也包括接到投诉后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德国锅炉、压力容器的监管部门会随时抽检,每年抽查约 5 万件产品。对企业,监督检查的重点是其是否失信,是否生产、销售了不符合第三方认证要求或自我申明标准的产品。对认证机构,监督检查的重点是其工作是否符合法规。

 政府通过采信认证结果,以及对高品质认证产品进行补贴,来支持认证行业发展。在美国,虽然政府并未要求产品一定要获得 UL 认证,但调查安全案件时通常用 UL 规定的标准进行检验,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在裁决产品是否安全时也将 UL 测试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能源之星是美国能源部和环保署共同推行的一项政府计划,其标准通常比美国联邦标准节能 20%—30%。能源之星认证为自愿性,由第三方机构执行。购买并使用能源之星产品,有机会享受消费额 30%或最高 1500 美元的退税补贴。

 (三)在未尽职的情况下,认证机构承担相应责任 根据掌握的资料,及对 UL、莱茵等国际认证机构现场调研,未找到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有关第三方认证机构承担相应责任的明确规定。如在美国,没有任何联邦或州一级的法律条文中,有“若第三方机构所认证的产品有质量问题,该认证机构需承担相应责任”类似条款。但是,没有明文规定,并不代表认证机构不需要承担相应责任。根据美国侵权法,责任归责原则为:以产品责任为主,但在案件诉讼中,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过错责任归责、担保责任归责等多元化选择。事实上,UL 等认证机构都为此购买了保险,这说明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认证机构有承担责任的风险,为了控制风险才购买保险。

 一般来说,经过认证的产品发生质量问题,要根据企业、认证机构的行为来确定责任。认证机构只能保证认证时的产品符合认证要求,申明每件产品符合认证要求的是企业。如果认证机构已经尽责,但企业故意弄虚作假,认证机构不承担责任。如果企业能证明确实落实了认证机构的要求还出现问题,或者能证明是因为认证机构疏忽或失职造成产品质量问题,认证机构要承担责任。

 为确保经认证的产品质量持续性符合认证要求,认证机构会对使用其认证标志的产品实施跟踪检查,一般三个月一次,收费由双方协商确定。如 UL 公司最少一年要进行 4 次工厂检查,对于危险性较大的产品检查次数更多,如电线电缆产品一年检查 100 多次。

 三、政策建议 针对现存问题并借鉴国外经验,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强工作。

 (一)理顺监管责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明晰中央与地方的监管责任。中央部门负责监管跨省认证活动,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检,以及行政复议、申述的最终裁定。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对辖区内认证活动进行监管。跨区域认证活动由上一级政府监管。

 较大幅度增加各级认证监管部门的经费和人员编制,加强监管人员培训,提高监管能力。加强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与各领域主管部门的协同,尽快在认证领域建立多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二)明确企业和认证机构的责任,加大惩处力度 发生质量问题和失信行为时,企业负主体责任;认证机构应对认证结论,以及监督获证企业持续符合认证要求负责。对生产不符合认证要求或自我申明标准产品的涉事企业,要予以重罚。对承担相应责任的认证机构,建议以涉案货值为基础进行处罚,提高惩罚力度;认证机构应当具备承担相应责任的资金条件,或购买保险。完善认证机构退出机制,净化认证市场。被取消资质的认证机构,其法人代表和主要责任人在一定时限内不得从业。

 保持一定比例的抽查,加大惩处力度,形成“严管严罚”的高威慑力,逐步树立消费者对认证的信任。现阶段由于存在“认证乱象”,建议继续以专项治理方式对认证市场实施大比例抽查。除了监管认证行为的合规性,还要监管认证行为的有效性;强制性认证要监管,自愿性认证也要监管,后者更为重要。待“认证乱象”得到控制,对认证行为仅需维持小比例抽查,监管重心转向产品,促使产品持续符合第三方认证要求或企业自我申明标准,出现问题后再倒查认证机构。

 鼓励消费者维权,优化消费者投诉流程,提高赔偿额。对受到消费者举报并查实有问题的企业,提高抽查频率。

 (三)推进认证机构改革,培育认证市场 推进事业单位性质认证机构和转制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与主管部门彻底脱钩。保留的少数公益类机构主要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完善政策法规,接受政府主管部门委托从事抽查、复核等工作,做市场做不了的事或不宜做的事,不再参与市场竞争。消除部门、领域之间的市场壁垒,对各类认证机构一视同仁,鼓励竞争。

 按照《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加大对认证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在政府采购产品时提高采信第三方认证、检验检测结果的力度。对高品质认证产品给予财税补贴,促进高品质认证...

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认识和体会

 

 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林兆木 《 人民日报 》( 2018 年 01 月 17 日 07 版)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这里谈几点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重大意义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在 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是劳动力、土地、环境的低

 成本吸引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我国。现在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驱动力明显减弱,正面临高中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两头挤压。同时,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依靠要素低成本的粗放型、低效率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能持续,现在必须也有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需求方面看,以往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境外需求和国内投资需求高涨带动的。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10 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一直艰难曲折,国际贸易更是多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国内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也处在调整减速期,大量低端产能又不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因而许多生产能力无法在市场实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新水平上的动态均衡,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经济发展方面集中表现为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已经超过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消费结构也随之加快升级换代,消费需求已经

 从满足数量型转向追求质量型,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供给结构仍然主要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因此,一方面有不少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居民的高品质消费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近几年,我国居民境外购物和跨境网购每年达数万亿元。居民对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供给缺口也很大。这充分说明,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也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内需求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从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这一根本性转变。据世界银行研究,1960 年全球 101 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截至 2008年,只有 13 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其余的都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基本原因就是没有实现上述根本性转变。现在,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总体上处在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差二三十个百分点,源头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不少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只有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这也迫切要求加快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义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也应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具体说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商品和服务质量普遍持续提高的发展。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质量的提高。适应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应当不断提供更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既不断开辟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改善、丰富人民生活,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优化升级,反过来催生新的需求。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促进,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但在高速增长阶段,重速度轻质量是一个通病。当前,商品和服务质量不适应国内外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明显的短板。不经历一场深刻的质量变革,高质量发展便难以实现。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

 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各行各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增加用于提高质量的科研和生产投入,加强企业、行业的质量管理,在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国制造和服务成为高质量的标志,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

  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本质要求就是以最小的生产要素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和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并表现为企业利润、职工收入、国家税收的持续增加和劳动就业不断扩大。但在高速增长阶段,伴随着粗放型增长模式的是投入产出的较低效率,突出表现是资金利用效率下降,国内生产总值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需要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导致杠杆率大幅提高,低效甚至无效投资和产出的比重上升,金融风险随之不断积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一场深刻的效率变革。一是着力解决实体经济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三大失衡,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调整存量、减少低质无效供给,做优增量、扩大优质高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整体效率。二是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三是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经济的结构效率。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产业结构随着技术革命不断优化和升级的历史,从而不断促进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发展,带来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阶梯上持续向中高端攀升。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创新之所以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作为“乘数”作用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上去的。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越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越大,发展质量也就越高。但在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力数量优势和物质资源大量投入。2012 年以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连续出现总量和比重双下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物质资源大量投入也遇到“天花板”。与此同时,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新旧动能转换既提供了机遇也形成了倒逼。没有深刻的

 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都难以实现。推进动力变革,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质量优势转换。

  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更是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工业化是时间压缩型的(西方国家用了二百多年,我国只用了几十年),因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绿色低碳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也使我们现在有条件加快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倡导绿色出行等绿色消费方式,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的经济体系,努力使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经济重大关系协调、循环顺畅的发展。经济出现周期性衰退、危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源于重大经济关系严重失调,经济循环阻塞。许多国家受严重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经济也存在周期性波动,最重要的是要避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高质量发展必须保持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协调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循环顺畅。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定宏观杠杆率,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同过去 30 多年一样,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依然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来看,虽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但有些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则与导致资源错配的体制机制弊端密切相关。表现为三大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其根源就在于生产要素配置扭曲,必须靠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

 才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外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倒逼改革、促进改革,高水平的开放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在共享发展成果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上,先后使 7 亿人摆脱贫困,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迈进。但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实现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充分调动绝大多数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的必要条件。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

 系;通过政府再分配调节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高质量发展既然是一个阶段,就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它是渐进的、积小变为大变、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虽然是长期任务,但应把阶段性目标分解为年度任务,从当前抓起,稳步推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的高昂精神状态奋力推进各项工作。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认识和体会

 

 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这里谈几点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重大意义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在 30 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是劳动力、土地、环境的低成本吸引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我国。现在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驱动力明显减弱,正面临高中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两头挤压。同时,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依靠要素低成本的粗放型、低效率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能持续,现在必须也有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需求方面看,以往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境外需求和国内投资需求高涨带动的。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10 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一直艰难曲折,国际贸易更是多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国内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也处在调整减速期,大量低端产能又不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因而许多生产能力无法在市场实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新水平上的动态均衡,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经济发展方面集中表现为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已经超过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消费结构也随之加快升级换代,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数量型转向追求质量型,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供给结构仍然主要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因此,一方面有不少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居民的高品质消费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近几年,我国居民境外购物和跨境网购每年达数万亿元。居民对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供给缺口也很大。这充分说明,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也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内需求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从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这一根本性转变。据世界银行研究,1960 年全球 101 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截至 2008 年,只有 13 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其余的都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基本原因就是没有实现上述根本性转变。现在,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总体上处在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差二三十个百分点,源头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不少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只有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这也迫切要求加快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义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也应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具体说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商品和服务质量普遍持续提高的发展。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质量的提高。适应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应当不断提供更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既不断开辟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改善、丰富人民生活,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优化升级,反过来催生新的需求。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促进,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但在高速增长阶段,重速度轻质量是一个通病。当前,商品和服务质量不适应国内外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明显的短板。不经历一场深刻的质量变革,高质量发展便难以实现。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各行各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增加用于提高质量的科研和生产投入,加强企业、行业的质量管理,在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国制造和服务成为高质量的标志,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

 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本质要求就是以最小的生产要素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和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并表现为企业利润、职工收入、国家税收的持续增加和劳动就业不断扩大。但在高速增长阶段,伴随着粗放型增长模式的是投入产出的较低效率,突出表现是资金利用效率下降,国内生产总值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需要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导致杠杆率大幅提高,低效甚至无效投资和产出的比重上升,金融风险随之不断积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一场深刻的效率变革。一是着力解决实体经济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三大失衡,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调整存量、减少低质无效供给,做优增量、扩大优质高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整体效率。二是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三是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经济的结构效率。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产业结构随着技术革命不断优化和升级的历史,从而不断促进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发展,带来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阶梯上持续向中高端攀升。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创新之所以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作为“乘数”作用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上去的。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越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越大,发展质量也就越高。但在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力数量优势和物质资源大量投入。2012 年以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连续出现总量和比重双下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物质资源大量投入也遇到“天花板”。与此同时,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新旧动能转换既提供了机遇也形成了倒逼。没有深刻的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都难以实现。推进动力变革,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质量优势转换。

 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更是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工业化是时间压缩型的(西方国家用了二百多年,我国只用了几十年),因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绿色低碳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也使我们现在有条件加快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倡导绿色出行等绿色消费方式,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努力使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经济重大关系协调、循环顺畅的发展。经济出现周期性衰退、危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源于重大经济关系严重失调,经济循环阻塞。许多国家受严重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经济也存在周期性波动,最重要的是要避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高质量发展必须保持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协调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循环顺畅。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定宏观杠杆率,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同过去 30 多年一样,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依然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来看,虽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但有些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则与导致资源错配的体制机制弊端密切相关。表现为三大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其根源就在于生产要素配置扭曲,必须靠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才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

 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外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倒逼改革、促进改革,高水平的开放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在共享发展成果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上,先后使 7 亿人摆脱贫困,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迈进。但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实现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充分调动绝大多数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的必要条件。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府再分配调节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高质量发展既然是一个阶段,就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它是渐进的、积小变为大变、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虽然是长期任务,但应把阶段性目标分解为年度任务,从当前抓起,稳步推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的高昂精神状态奋力推进各项工作。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林兆木)

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认识和体会

 

  1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体会文章- 把握历史主动 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7 年 12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篇讲话的部分内容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题,收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充分研读这篇讲话,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凝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问题的共识。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立足经济现实、发展趋势作出的综合判断,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突破发展瓶颈的紧迫任务,以此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三个“必然要求”出发深入阐释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与

  2 重大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内经济现状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在此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十分突出”,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从国际经济格局来看,世界经济也在深度调整,发展环境十分复杂,“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点突破”。面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供求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3 “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经济高质量发展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着眼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及其所蕴含的经济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是中等收入经济体迈向高收入经济体的根本性转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就是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既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一般规律,也是我国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增强经济动力的必然要求。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4 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问题的思考。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是强化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有供给因素又有需求因素,需要从供给与需求两侧同步发力。从供给看,产业体系的完整性、生产组织方式的网络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质量高等对于高质量供给有着重要意义。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供给和需求一起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面进

  5 步与循环通畅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角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五个“牢牢把握”详尽阐释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现实要求与实践路径。

  一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是“牢牢把握工作主线,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不断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

  6

  三是“牢牢把握基本路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

  四是“牢牢把握着力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五是“牢牢把握制度保障,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也是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

  7 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推荐访问:高质量 我国经济 体会 情况 发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