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18篇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二年级推荐书目及理由我心中的共同富裕 第一单元是《十四只老鼠的秋天进行曲》关于秋天的课文,而这本绘本可以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生气勃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1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二年级推荐书目及理由我心中的共同富裕第一单元是《十四只老鼠的秋天进行曲》关于秋天的课文,而这本绘本可以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生气勃勃与恩赐,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爱。第二单元《小黑鱼》同样在大海的一个角落里,住着一群快乐的小鱼,小红鱼和小黑鱼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第三单元《荷花镇的早市》绘本中的小男孩阳阳和姑姑一起到早市买东西。这个生活在大都市的小男孩对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情兴奋不已。让孩子体会到祖国的多彩风景。第四单元《小房子变大房子》这本书通过把鸡抱进来,把羊牵进来,把猪推进来,把牛赶进来,让他们济济一堂,混乱一片,然后再把他们放出去,使自己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欣喜便油然而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之时,我看到网上的一些段子里面讲到为何浙江要作为先行先试的示范区,那是因为浙江省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备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具有广阔的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我的心里感觉到首先是一份荣耀与自豪,其次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一夜之间,共同富裕仿佛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句热门词汇,常常被挂在嘴边。简单的四个字承载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我作为一个土
生土长的浙江人,我眼中的共同富裕是我们正朝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靠近,使得美好生活真正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我出生在南巡的那一年,这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一个改革的春天,也正是这春天的契机,吹响了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号角。
城市交通的四通八达一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上学以前,父母带我出门都是骑自行车,把我放在后座里,刮风下雨的时候母亲总是很心疼我,尽量用雨披把我包裹严实,多给我挡着风雨,那时候觉得一辆自行车能到几乎所有地方,城市就浓缩在方圆两三公里内,其余放眼望去都是一望无垠的农田和庄稼地。我上学以后,城市的雏形渐渐丰满起来,大型的公园、广场、商店、菜场、医院、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以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道路和桥梁就仿佛一条条枝叶茁壮成长连接起四面八方,一座老城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时候我们去很多地方就有了公交车,我们家的交通工具也从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一踩油门,我坐在后座第一次感受到了风的飞驰。那辆自行车完好无缺,但却也再没骑过,成了孩童时代的印记。等我上了初中,许多和我一样住在老弄堂里的邻居都搬进了新小区,回忆起几年前,这里曾经是一块荒地,杂草丛生,无人问津,通路修桥盖楼,摇身一变成了我们安居乐业的新窝。这时候赶上了萧山机场的开工建设,我的奶奶家也响应政策需要,从自建房搬进了新农村,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和天然气。
逢年过节,我喜欢去外婆家小住几天,在我高中毕业那年,我买了人生中第一张高铁票,以往从杭州到南京坐特快列车要四五个小时,如今缩短成了一个半小时。票价也很亲民,科技进步、交通发达的成果真正惠及了人民群众。
后来我考上大学,出于故乡情结,我仍然选择留在这里。大三第一学期,我正在教室里上课,课间突然接到爸妈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激动地和我说地铁一号线今天已经开通,他们正坐着地铁过来看我。下课后我赶紧下楼来到了校门口,文泽路的地铁口就近在眼前,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校门口坐上地铁,从我的学校出发坐上地铁便能跨多个区在最短的时间里到达30多公里外的地方,我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地铁时代,从此给我们通向美好生活铺好了路,架好了桥。
从短途出行方式的变化,从城市道路规划的变化,从汽车、高铁到飞机,我们的人生中每一个第一次都是共同富裕发展成果的共享,当我看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之时,是我踏入财务工作岗位的第7年,这时候留给我的思考最多的便是我能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努力奋斗些什么。
我想到的是利用我的所学所知,扛起责任与担当,时刻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数量真实,守护国家财产的安全,以实际行动确保仓廪实,天下安。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在14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前进道路上,吃安全粮、吃放心粮永远不能缺席,这就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与共同富裕的本质不谋而合。每一粒粮食看似微不足道,即使再小,我们也要确保颗粒归仓,它们的身上,凝结着我们每一位粮食人的智慧与汗水,等到三年以后,他们再流入市场的时候还是颗粒饱满,新鲜依旧,我们又要继续投身下一场考验。
篇二: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就了解学习邓小平理论以来,我们初步了解了当今社会我国所实行的方针政策,所坚持走的道路为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际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邓小平提出的。1992年初,邓小一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土地改革概念,改变了21世纪的中国,为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实现人民共同致富。我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之一:共同富裕。即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个人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现在应当首先解决了不正当手段导致的贫富收入差距。当今我们所处的社会,贫富差距是相当大的,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贫富差距是一个极为正常的现象,并不是说人有三六九等,但因为个人的关系,不愿工作,游手好闲的,你没办法使他富起来。中国人口众多,暂时没有办法全面解决就业问题,劳动力大于劳动需求,工资水平比其他国家低很多,经济的平衡,致使部分必须品价格高,如房价,百姓手中没有积蓄,没有资本,就自然没有办法让家庭富裕起来,促使贫富差距的持续加大。也有很大一部分劳动者,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诚实劳动获得了财富,普普通通的例子:在我们公司附近来自福建的大姐,从90年代后期来到广州,经营着一家60多平方米的士多店,通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在家乡买了套大的房子,小孩也十岁了,在番禺上小学,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考虑着回家乡发展,等孩子长大一点,要上初中,家里也还有年长的父母亲需要照顾。有一部分人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他们停留在在城市中的某一些地方,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在一起,哪里有事做可以赚钱就往哪里走,即使知道会有危险,为了生活,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如为城市建设付出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一年到头辛苦辛苦,过年过年时反而为工资的发放发愁,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也有一部分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如偷税漏税,权钱交易,有权,可以非法获取更多的利润,某些官员的政治腐败。打开新闻网页,经常可以看到某某官员因为被人举报,涉嫌某起事件,引起有关部门介入调查。这些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如近期广州番禺查处的“房叔”蔡彬,身为正处级的官员,月薪一万,家人及其名下的房产达21套,价值4000万,其档案被调出公布于网络上,随后有关部门立案调查,涉嫌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贿赂,有经济问题,并对其实施双规。这种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财富,与中国共产党的廉洁公正是相违背的,也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这种不透明的收入所得,是人民群众痛恨的,在职官员,不谋其职,贪污腐败,让人民群众心寒。这些行为都应该被禁止,为禁止不正当的竞争交易,需要国家制度的完善执行,才能杜绝此类非法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理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共同目标,要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根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期昐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能生活得更好,向全面实现小康生活迈进.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对于共同富裕要有足够的了解,不能只是片面。要加强自己的道德水准,做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人,增强学识与能力,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加强自己的知识与修养,做一个不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人。养成好的习惯,尊重他人,力所能及的伸出自己的双手,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
篇三: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书摘】共同富裕何以实现?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是考验中国道路成功与否的“本质性标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共同富裕论”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中国的正义论”,这种正义论不是抽象的理论建构,而是对中国现实生活的提炼,是立足中国国情、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构实质性的公平正义的过程。
共同富裕绝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方面的“共富”,也包含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生态环境等各领域的“共富”。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也同时是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何谓美好生活?每个人所理解的、所追求的可能都不一样,但一定有共同点,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安全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这些元素的满足,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美好生活。
没有共同富裕不可能有美好生活,也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和社会前提,而且,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致的。
共同富裕是关心中国社会的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共同富裕代表着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是
社会主义的最高追求。中国道路一直强调共同富裕,也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共同富裕理论,即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后富起来的人和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里面既有理想、有目标,那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也有方法、有手段,那就是激发社会成员的活力、潜力、主动性、创造性,以先富带动共富。共同富裕理论因此不是只有崇高目标本身,也自带可以落地的路径和方法。
只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是,一部分人富裕了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了起来,而共富的理想并未照进现实,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没有呈现出来,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倒有扩大之趋势。
有些人看到不如意的现实,就开始质疑共同富裕理论本身,认为这种理论把社会想得太美,本身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先富起来的人怎么可能会拿出一部分利益让别人也富?共同富裕论因此不过是在纸上画了一张诱人的饼,是注定吃不到的。有种极端的观念还认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并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而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这样的人是富不起来的。如果诚然如此,这无疑是对共同富裕最强有力的批判。
因为现实社会的不尽如人意,就对未来失去信心,就认为中国社会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一种历史悲观论。拿今天的经验现实去评判理论本身是错误的,去否定已经取得的进步,无疑也是有问题的,是对理论本身的误解。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追求共同富裕,必须面对当时贫穷的国家现实,须立足中国贫穷、发展太慢、人民生活水平低的国情,不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去奢谈看不见影的共富。改革开放的事实证明,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富,释放了社会的活力和激情,创造了难以想象的经济奇迹。没有这套共同富裕理论的指引,中国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中国道路也不可能走到今天,我们甚至可能连思考如何共富话题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不能以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态度、以嘲笑的态度来对待已经大大改变社会进程的理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走好中国道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更加全面深入思考共富的问题。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收入分配差距,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充分表明我们没有忘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新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提出,也标志着对共富问题的聚焦。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共同富裕实际上有两个对手,一个是平均主义,一个是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把先富作为手段,把共富作为目标,先富服务于共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避免了要求同步同时富裕、实际上却是同时贫困的局面,从而克服了平均主义导致共同贫困的问题。
现在,共同富裕要直面第二个对手——两极分化。先富不一定会带来共富,如果不加防范、不加引导,先富者可能会永远富裕,而且越来越富裕,那些没有机会先富的社会成员可能将彻底失去富起来的机会。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富,确实是个难题,比起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大家共同富起来显然是更难的问题。
改革需要明确的方向是,不是实现少数人的私利,而是让更多的人共享成果,这应该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改革还要确保富起来的条件,即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坚决杜绝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富不起来,富起来的绝对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现象。它要坚决抵制少数人财富的积累建立在对大多数人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它要创造机会让大多数人从后富中摆脱出来。
走向共同富裕,不能走极端,也要避免采取激进的方式“杀富济贫”,如果操之过急,重提阶级斗争,重搞财富平均
分配,势必引起社会动乱。我们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那些已经先富的人,认定他们一定是唯利是图的,一定是为了维持先富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一定是不会给别人共富的机会的,他们也是社会中的我们,也会有社会情怀,也会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好,这也是推进共富的动力,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动力。
面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我们不能要求共同富裕立即实现,要坚持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实现。我们也不能形而上学地理解共同富裕,偏要去制定实现的标准、实现的日期、实现的步骤。只要我们不断采取政策、举措来推进,比如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等,只要我们确实是离共同富裕越来越近,只要中国社会越来越好,我们就应该相信它能够实现。(摘自《道路何以自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有删减。)
篇四: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怎样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站在新阶段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长期奋斗、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史。
(二)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富裕是共同与富裕的有机统一。共同富裕首先是富裕,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富裕是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就没有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就无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是大家都有份的富裕,是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的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共同”是全体人民对于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相对于两极分化而
言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对于财富的占有程度,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和富裕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富裕。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和团结互助,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同担负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共享要建立在共建基础上,没有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也就无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更没有可供共享的成果。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富裕,既包括物质上的生活富裕富足,也包括精神上的自信自强,还包括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等。
共同富裕不是没有差别的同步富裕。就每个劳动者来说,他们的智力、体力和技能不同,所获得的收入也不一样,不可能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每个地区来说,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基础不同,也不可能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促进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参与性、发展性和阶段性等特征,我们要对共同富裕面临的风险挑战有充分的估计,也要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的估计。
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总之,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在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一步一步、久久为功,在实践探索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而更好绘就亿万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
篇五: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浅谈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的理解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第一,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私人手里,生产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就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弊病。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基本生产资料都是劳动人民的共有财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使国家能够运用统一的计划,协调各生产部门的关系,组织和指导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全社会的人力、物力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合理的使用。即使有时候由于工作指导的失误,发生了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的情况,也能够由国家自觉地进行调整,使之从新达到平衡,稳步地向前发展,避免资本主义国家那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第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这是对人剥削人的旧制度的彻底革命。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在对社会产品作了各项社会扣除之后,以劳动为尺度,给劳动者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实现这一原则,劳动人民在也不是为地主资本家卖命,而是为自己,为社会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劳动,能激发劳动群众的极大热情,促进生产发展。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行按资分配,劳动人民创造的社会财富大多为资本家所占有。所以它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社会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人民群众享受着广泛的民主权利。虽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民主选举,但并不代表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民主。实际上,西方国家尽管有五光十色的民主形式,但它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只能是供资产阶级少数人享用的民主,是对劳动人民的专政。在那里,国家的真正主宰者,是各个垄断集团,大资本家及其政治代表,劳动人民谈不上有真正的民主权利。相比之下,社会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人民群众享受着广泛的民主权利,劳动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有权管理国家,管理各项经济文化事业,国家也从法律,物质上,为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保障。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所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才是真正的民主。
第四,社会主义有着高度的精神文明,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革命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公有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都与资本主义社会有着分本的根本不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共同的革命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逐渐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力量。作为领导阶级的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成为各项工作的统一指导方针,指导着人们同心同德地为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奋斗不懈。然而与此相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依然存在着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的思想,人们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腐朽文化充斥着社会,抢劫凶杀等犯罪活动猖狂,社会风气严重败坏。
二、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经过深邃的
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理解共同富裕,应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除了在概念上的把握之外,还应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概念进行更深层的解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过程中,基于对剥削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少数人占有多数人的劳动成果,导致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片面、畸形的分析和批判,多次阐明“共同富裕”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因此,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其终极意义是指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发展的成果归全体人民所享有。
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看到,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始终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始终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共同富裕的具体要求和实现程度也不同。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先富一后富一共富”的理论模式,其实质意义,就是强调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程度相一致。在底子薄、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基础上,试图人为地使所有的人同时富裕起来是不可能的。正确的途径只能是通过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多数人致富,进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五句话中,“共同富裕”被置于最后的位置,所凸显的正是: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只有经过一个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逐步变革的较长历史过程才能实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共同富裕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形态,邓小平指出:“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他的著作中讲社会主义优越性时,可以理解为,就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首先要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进行考察。而共同富裕正是生产力及生产关系上对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进行的描述,基于以上考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目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的生产方式方面的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是达到“富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发现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五种依次更迭的社会制度。每一种社会制度在其初期能够适合生产力,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是进步的。后来随着生产力发展,原来的社会制度逐步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发展缓慢停滞,成为了过时的落后的社会制度。依据这样一个客观发展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评价社会制度是否优越、进步的首要标准或最高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尽快发展。毛泽东曾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而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
在现实世界中,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对于生产力发展在推动力上的区别可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观察中国从建国到现如今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看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弱,并且在许多方面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增长速度一般只有1%到4%。而发生经济危机时,就变成负增长。新中国成立已60年了,前30年经济年增长率为6.1%,后30年为9.8%。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的推动优于资本主义制度。
此外,在最近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西方大国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实体经济,形成经济衰退,美英德日法意无一例外地连续两个季度以上经济负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虽然有所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只有6.8%,但全年依然保持9%的增长率;2009年第一季度为6.1%,第二季度就回升到7.9%,进入了快车道(我国学者普遍认为8-10%的经济年增长率,都是快
车道),全年“保八”的目标已无悬念。我国经济抵抗金融危机冲击的强大力量,同样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更有助于全人民实现富裕幸福,这是对“共同”的基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意味着生产资料、国民经济命脉主要掌握在人民和国家手中,生产是为了人民,这正是我们党所强调的“利为民所谋”。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意味着生产资料、国民经济命脉主要掌握在占人口少数的大资产阶级手中,生产是为他们谋取利润,这样的资本主义制度就无法避免劳动人民的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也就无法保证全人民共同享有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也就意味着人民享有资料的方式是以自己的劳动付出为根本依据的,同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又解决了按劳分配在某些情况下的分配不均的问题。这样的分配制度无疑保证了社会公平的实施,也更好地体现了共同富裕所追求的全人民共同富裕的概念。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更有助于集中力量和统筹规划,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宏观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全局的宏观调控中有着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邓小平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同公有制为主体密切相关的。只有生产资料、国民经济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才能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办大事。因此,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是从属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正因为如此,我国许多大事、重大困难,如水灾、非典、地震等,经过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顽强斗争,都能战胜克服。而这样的统筹规划使得实现共同富裕不因个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使得共同富裕的目标通过宏观的把握而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体现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上的。正是由于有了共同富裕的这个本质的根本目标,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上都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比其他形式的社会制度更具有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在生产方式上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篇六: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行策关于共同富裕的作文只有汇入汪洋大海,滴水才能永不干涸;只有融入时代发展,青春才能无限精彩。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类的一道未解之题,从老子的“大同世界”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如何破解这道题?作为青年,要把青春奋斗融入共同富裕的时代“主旋律”,胸怀国家、民族、人民,踔厉奋发、求真务实,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淬炼成才、彰显担当。
走好共富之路,当“胸怀国之大者”,做青春“追梦人”。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共同富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人民是“国之大者”,实现共同富裕亦是“国之大者”。青年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理念来追求,青年成长应该与国家发展、时代环境同向而行、同频共振。青年还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莫得着、真实可感。“胸怀国之大者”,青年还当“胸中有数”,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富裕,更不是杀富济贫的富裕,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走好共富之路,当“踔厉奋发”,做青春“负笈者”。“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浙江整体富裕程度较高、发展均衡性较
好、改革创新意识也较为浓烈,但同时也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基础创新能力薄弱、资源约束、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短板。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创新中解决,共富的短板要在改革奋斗中拉长。广大青年要站在攻坚克难最前列,要胸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树立“功成必定有我”的志向,面对困难敢闯敢试,面对风险要敢作敢为,始终保持历经磨难百折不挠、饱经风霜坚韧不拔的毅力。共同富裕不是喊出来、等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未来是青年人的,也是奋斗者的,青年人要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披荆斩棘,在负笈前行的道路上淬炼成才。
走好共富之路,当“潜下身子”,做青春“实干家”。人类社会每一次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背后都是科技创新产生的骤变。浙江推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以来,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示范区建设的聚焦点。青年把共同富裕作为实践来推进,就要学好本领,把事业建在推动科技创新上,让科技创新成为国之利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因此,青年人要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用踏踏实实的埋头苦干、兢兢业业的努力工作,练好“内功”,打好基础,用汗水浇筑乡村振兴、用脚步丈量基层一线,让青春在实干中绽放。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实现共同富裕是一场艰巨而长期的接力赛,需要青年人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
一棒跑,需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厚成势。只有青年人眼中有光、心中有梦、肩上有担,共富的道路才会越来越清晰。
篇七: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先富的人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只有他们帮助了贫困的人一起致富他们才能更富裕没有一开始全部人民的支持他们也不可能先富起来要让他们实心踏地的帮助贫困的人致富我们也才能达到真正的共同富裕浅谈共同富裕
富裕这个话题,长久以来都是人们热衷的一个话题。在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富裕是一个很重要话题,尤其是共同富裕。在我国现阶段,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幅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什么是共同富裕
所谓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而“富裕”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虽然是普遍的富裕,但它不能靠把现有财富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绝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有差别的富裕。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如果是没有差别的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
2.共同富裕的内容
共同富裕并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裕,它也包括了精神生活的富裕。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它也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是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因此,共同富裕必须要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首先,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都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当然也就难以得到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才会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物质生活虽然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都要全面提高的问题。其实,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以后,精神生活就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利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为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
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目前社会的发展日益说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在一个前进的时代,必须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于一个发展的民族,必须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
3.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遵循共同富裕原则,可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各种社会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长期任务和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共同富裕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紧迫任务。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特别是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到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等等。这就凸显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共同富裕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使全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起共同富裕起来,这些问题才能得到好的解决。
4.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
要想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有合适的途径和方法。首先,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应该注重公平公正,人们只有在一个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里,才能安心的靠自己的努力刻苦来发展经济,到达富裕的标准。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市场改革还不够完善,所以还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公平的情况,这些都阻碍了我们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想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着重解决公正公平的问题。
其次,是要明确共同富裕是一个从部分富裕到整体富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突然一下就实现整体的共同富裕。在这里,“逐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分步骤的有秩序的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我们应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最后,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得保证有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稳定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不注重社会稳定,而只是一味的发展经济,一定会带来很多负面问题,到最后也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结果仍然还是达不到共同富裕。要维持社会稳定,就得注重经济发展的平衡,不能让贫富差距过大,尽量避免贫富两极化。这样才能尽量减少社会矛盾,维持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5.共同富裕所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走向共同富裕是我们坚定的目标,但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就会阻碍全国人民的富裕之路。
第一,目前过多的人只是注重物质生活的富裕,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富裕,导致了人们思想空虚,缺乏道德信仰,造成了人们更加过分的追求物质富裕,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的去追求物质金钱。这样就会使社会风气变差,人人都只为利益而活,人与人之间变的冷漠,出现了很多违反道德法律的造假﹑犯罪等等情况,使得人们生活环境变差。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强化发展面向大众的精神文明,加强发展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以好的精神和文化来影响人们,使人们内心有所寄托和有所宽慰,这样才能让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同时富裕起来,达到与物质生活富裕相匹配的水平。
第二,现阶段过多的人求富裕的心态不正,很多人往往都是急于求成的,都想着自己一夜之间暴富以达到富裕状态。但是,他们忽略了富裕其实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用再前进、社会就会至此停滞了。真正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要明白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我们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它只是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终极目标。要让广大人民明白这一点,才能使现在社会的发展不会过于“急躁”,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平稳扎实的发展下去。
第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途径问题,本意是先让部分的人先富起来,再让先富的人来带动其他的人一起致富。但是,目前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不愿帮助贫穷的人和地区富起来,这就导致了地区性的不平衡问题,使得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会使富的地方更富,穷的地方更穷。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必须由政府协调各个区域的平衡发展,政府要多扶持落后的地区,并要要求发达地区给予其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先富的人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只有他们帮助了贫困的人一起致富,他们才能更富裕,没有一开始全部人民的支持,他们也不可能先富起来,要让他们实心踏地的帮助贫困的人致富,我们也才能达到真正的共同富裕。
总之,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目前有很多阻碍和很多问题,但我们有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这是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的追求共同富裕,使我们的社会尽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使我们的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
篇八: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文“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重在“共同”,贵在“高质量”。要让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稳、越行越宽,就应当站稳“人民至上”的立场,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步调,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站稳“人民至上”立场,方能确保“共同富裕”不跑调。“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就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各项需求,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增强人民获得感、保证人民安全感。回望百年,无论是在悠悠南湖之畔立下献身中华的誓言,还是在巍巍井冈山上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无论是在庄严天安门上发出民族崛起的宣告,还是沧沧南海之滨重新扬起远航的风帆。也正是因为把人民群众当作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把群众路线当作最重要的致胜法宝,我们党才能披荆斩棘、风雨无阻,在浴血革命、艰苦建设、大胆改革中,团结带领中华亿万万儿女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共同富裕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步调,方能确保“共同富裕”不打折。“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发展才是硬道理,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实现真的共富裕。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既要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要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既要实现“钱
袋子”鼓起来的“看得见”的“显性富裕”,又不能忽视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看不见”的“隐性富裕”。简而言之,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富裕”。这不是“先做蛋糕”再“分蛋糕”的问题,而是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同步推进“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问题。而唯有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共享当作根本目的、创新当作第一动力,让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走开放的必由之路,才能持续的“做大蛋糕”“分好蛋糕”。
拿出“久久为功”的韧性,方能确保“共同富裕”不松劲。“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当前我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亟待满足,共同富裕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也就不言而喻。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跬步的过程。在此期间,我们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搭,唯有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依靠苦干实干的冲劲、稳中求进的务实、水滴石穿的韧性,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脚踏实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做则必成。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百年期盼、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走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道路是何其艰难,一百年风雨都走过,又何惧前方征途险且长?!
篇九: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浅谈共同富裕理想与当代企业责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为人民创造普惠公平条件,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循序渐进的推动共同富裕”。
贫富差距问题引发全球关注,其对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影响重大。调整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收入差距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由于精准扶贫等原因有所改善,中等收入群体逐渐成为“夹心饼干”。2019年中国收入基尼系数0.465,高于0.4这一警戒线。财富差距在世界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但快速上升,2020年中国财富排名前1%居民占总财富的比例升至30.6%。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有全球共性原因,比如,流动性泛滥和劳动报酬份额降低等;也有自身发展阶段和制度的原因,比如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公平和效率抉择问题,三次分配调节机制不完善等。
随着国家共同富裕政策的出台以及路线图日益清晰,许多企业已经行动起来。9月3日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将在2025年之前累计投入1000亿元助力共同富裕十项行动,并提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高质量就业、弱势群体关爱和共
同富裕发展基金五大方向和相应具体措施。不少其他互联网公司和大型企业,也在此前提出了参与共同富裕的计划和措施。
一、共同富裕的初衷是为人民谋幸福,路径是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企业是重要的参与主体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我国共同富裕思想不断深化。1984年首次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2020年我国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初正式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都突出“共同富裕”相关内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被作为2035年目标的重要一环。此后,浙江省被确定为共同富裕示范区。
从经济的角度看,共同富裕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双循环,必须和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分好蛋糕,又要做大蛋糕,形成经济的正向循环。贫富差距过大会降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影响总需求和经济增长,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共同富裕的本质是缩小贫富差距,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容又可以
有力扩大内需,从而助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良性循环。
从民生的角度看,共同富裕要为人民创造机会公平,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保障起点公平,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为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人提升人力资本和实现阶层上升创造条件。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保障体系,改善民生,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
中央财经委会议指出,促进共同富裕,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这段话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是以“先富”带“后富”。
企业是参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主体。大企业至少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一,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做好自身经营,本身就具备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创造财富、做大蛋糕的作用。第二,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是激发经济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推手。第三,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第四,促进创业,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第五,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第六,积极参与三次分配,助力公益慈善。
企业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和企业自身的业务积累和商业能力,有非常直接的关系。阿里巴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出和共同富裕相关的一揽子措施,也源于它从1999年创业以来的长期积累。平台企业一方面和大量中小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在数字化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让数字化能力能够普惠更多市场参与者。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技术、业务能力的基础和商业经验的沉淀,至关重要。企业由此能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最大限度地提升相关投入的效率,把蛋糕做得更大,分得更好。
二、企业在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一)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企业在做大蛋糕中至关重要效率与公平的钟摆,过分偏重哪端都是不对的。过度重视效率,将带来收入差距的拉大,抑制社会总需求,存在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过度的重视公平,将加重财政负担,丧失经济活力,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共同富裕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兼顾效率与公平,改善分配机制。既要分好蛋糕,也要做大蛋糕,形成经济的正向循环。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当收入提升至一定水平,再增加收入对消费量的提升效应将递减。据此规律,在社会总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社会群体收入
差距的不断拉大,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将无法提升需求量;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份额降低,需求受到抑制。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将更有效地增加社会总需求。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具备激发经济活力、创造财富、做大蛋糕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家的创新活力是保障国家经济增量,拉动就业的前提。1978-2020年改革开放42年来,中国GDP增长39倍,民营经济贡献“56789”,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截至2020年底,我国民营企业已经达到4000多万家。各行各业在其中作出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提倡的新基建云计算、数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需求、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革新了供给侧,助力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2021财年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商品交易总额(GMV)达到8.119万亿元,相当于20年前国内线上、线上零售的总和,对扩大消费需求起到了较大作用。收入分配的分蛋糕不应仅是划分现有的存量,而是要将蛋糕持续做大,在做大蛋糕的过程中合理地调节分配的比例。
篇十: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浅谈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思考及实现路径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浅谈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思考及实现路径,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全局问题的关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今年恰逢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重温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的理论,对于今日之中国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就职演说中讲到: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共同富裕依然是我们进一步追问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价值之基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愿景之维。
一、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一)共同富裕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而且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和发展本身就构成了共同富裕的实际步骤,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从实现过程来看,是全民共同致富的奋斗过程。这个层而上的富裕,可以理解为和发展同义的动词。在邓小平的眼里,追求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应该是全国人民应有之权利。共同富裕就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中国人民都有追求
富裕的权利、机会,都有实现富裕的现实可能性,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发展。只有从起点和过程上保证全民共同致富,才能结果上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从目标结果说,共同富裕是全国各族人民所享有的整体富裕。在邓小平看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有日子普遍好过。应当注意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但也不能理解为遥远的未来。按照邓小平的解释是:在本世纪末(即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迟迟不不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在实际中就会存在重近期轻远期、重先富轻后富的现象,从而放任贫富差距扩大,加大社会风险。
由此,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终极性价值和过程性价值的有机统一。作为终极性的理想价值,共同富裕意味着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意味着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作为过程性价值,共同富裕要求在实现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体现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物质力量是人的全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重要内容。要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就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作为基础,这是共同富裕最重要的内容。小平同志在重视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关注精神力量,他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这种富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裕。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
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主要内涵所在。等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在世界上达到中等富裕程度的二十一世纪中叶,各族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要比同等物质条件下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更高的水准。富裕的物质生、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较高的思想素质三者的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也是共同富裕思想完整的内涵所在。
(三)共同富裕是价值导向和制度设计的统一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赋予社会主义丰富而崇高的价值追求,成为社会主义各项改革的依据。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把实现共同富裕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制度价值。这也成为今天开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应该关注的方而。只有坚持共同富裕价值追求和制度设计的有机统一,才能在现实中既能把握正确的道路方向,又能为此提供坚实可行的制度性保障,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避免走上老路或邪路。二、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一)建立合理的工资机制,确保按劳分配制度不打折扣劳动报酬是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因此,必须打破目前由于强资本弱劳动的利益格局导致居民劳动收入低,其所得与付出不相称的现状,通过规范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比重,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收益。首先,设定工资形成的最大公约数,使工资成为实现劳动力价值
的体现。其次,建立工资随国民经济增长的动态机制,实行工资指数化。再次,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做好兜底线的工作。最后,积极推进有劳、资、政三方组成的集体协商工资制度,打破单边工资制度,确保劳动者的话语权。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人民公有产权收益权利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物质基础,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虽然民营企业在某些领域内要积极鼓励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地位,要理直气壮地反对国企私有化和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的论调,更不允许通过所谓的国企私有化公然将公有制为主体变为私有制为主体的错误行为。否则,将失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无法体现。但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机制,通过全而改革来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公共产权收益权。国有经济资产归全体人民所有,其资产收益也归全体人民共享。因此,应进一步明晰国有资产的产权,划清集体土地归属权,保障人民大众从公有产权中获取收益之应有的权利,国有资源开发和国有资本经营所带来的经济剩余,其中相当的部分要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收入,而不应归开发经营者占有。
(三)完善国民再分配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国民收入再分配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能够起到缓解矫正初
次分配中不可避免的收入差距的功能。因此,必须着眼于控制和缩小收入差距,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进一步改革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扭转某些领域的逆调节效应。首先,财政转移支付要打破城乡、地区和行业上的巨大差别,向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人口倾斜,特别要向基层、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更加关注公平性。其次,改革完善税制,适时推出不动产税、遗产税和赠予税等财产税,以加大对日益加剧的财产差距的调节。最后,完善制度,积极实施第三次分配。弥补第二次分配即以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带来的诸多不平等问题。
篇十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浅谈共同富裕一,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要注意的是,首先,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要注意的是,首先,共同富裕不是剥夺剥夺者,即把富人的财富分给穷人,或者或者让富人捐款,以此达到共同富裕,向富人征收高额税收,事实证明这不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而是走向共同贫穷的道路,由此中国可能回到30年前普遍贫穷和普遍平等的社会状态。其二,共同富裕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应该建立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没有发展,就没有共同富裕,为什么30年前中国改革目标是发展,而不是共同富裕呢?就是只能够做到共同贫穷,不可能共同富裕,因为当时中国贫穷,不可能共同富裕,而30年后因为中国发展了,所以共同富裕成为了中国转型或第二次改革的目标。除此之外,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有效把握两个比例的基础上,一是社会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即前者要大于后者,二是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即前者略大于后者。前者略大于后者。其三,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体现于中产阶级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并成为社会的主体,体现于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橄榄形社会的形成,而中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依赖于现代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现代工业和制造业是中产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现代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依赖于企业家的不断创新和管理,企业家就目前中国而发展依赖于企业家的不断创新和管理,企业家就目前中国而言就是那些已经首先富起来的人。那么时至今日,那些先富言就是那些已经首先富起来的人。那么时至今日,那些先富起来的人能不能带动共同富裕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如下几个问题:二、共同富裕是不是同步富裕?我的回答是绝对的,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对于这个问题,同时、同步、同等富裕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同时、同步、同等富裕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地区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处在一个经济发展低水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历史的、地理的、自然环境的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原因,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实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原因,地区经济、另外,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不同以及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衡。另外,优胜劣汰,必然造成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大。承认这些差别的存在,允许这必然造成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大。承认这些差别的存在,些差别存在,才能产生竞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些差别存在,才能产生竞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富起来的动力也就是这种差距以及利己主义的推动。就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在大街上有很多乞讨的人,对于这些生活最底层的人,给予施舍的往往是同样不富裕的学生、打工者,因为大家都
是穷人,大家都有同样的想法,为什么看到这些穷人,你们没有同情心,没有人给予救济?但是在富人眼里,他的财富就是从这种穷人手里拿过来的,有人想获得利益,就不得不有人失去利益,帮助别人就是毁灭自己,也许这话不是绝对的,因为也有一些富人也热衷于慈善事业,但是这种热衷一的,因为也有一些富人也热衷于慈善事业,但是这种热衷一所以说,同步富裕是不存在的。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自身发展。第二,生第二,共同富裕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产发展是扩大分配、人民富裕的前提。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产发展是扩大分配、人民富裕的前提。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收入,大家一起吃提高人民的收入,必须建立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一起穿黑蓝灰的生活是同步贫穷,而不是共同富裕。大锅饭,在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的差异理解下,有人认为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量的积累,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共同富裕的先导,也就是说贫富差距共同富裕的先导,是共同富裕的局部实现。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那么我们就来阐述一下下一个问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那么我们就来阐述一下下一个问题。三、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本人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区域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及贫富悬殊是一个长久的问题,这几年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缩小区域差距,在此就不举数据说明了,可以说,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是有不少企业向西部发展,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这样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富人剥削穷人的一个过
程,西部的人均收入的增加并没有缩短东西部的贫富差距,光靠涨工资是涨不出共同富裕的,我们不如来算一笔帐,假设一个穷人原本的收入是单位一,富人原本的收入是二,然后富人给穷人就业机会,帮助穷人,这时穷人的收入是三,后富人给穷人就业机会,帮助穷人,这时穷人的收入是三,而富人的收入是八,也就是说富人实际应该给穷人的收入是四但是他只需要给三或二,因为对穷人来说,这已经很划算了,于是,穷人和富人的差距就在这种廉价劳动力的剥削中,越来越大。二是不同阶层、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打工者,商人,政府官员,这些不同的行业收入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这里面最富有的应该说是商人,于是,对于政府官员就不得不感到不平衡,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不甘心居于人下,当一个官员注意到自身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时,他就难免利用权利为自己谋取利益,与此同时,打工者也感到不平衡,但是,他们没有权利,只能如此,或者选择抢银到不平衡,但是,他们没有权利,只能如此,或者选择抢银行。富人作为强者又是不会甘心将财产送人的,只会从打工者和政府官员手里谋取利益。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曾经看到有人这样评价毛邓,说文革革去了国民的精神,改革革来了金钱观,这样的说法是片面的,不准确的,但是,也折射出了现今社会的部分现象。这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无疑是贫富差距的催化剂。三是个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差距。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精神财富的差距。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
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四、如何从贫富差距悬殊过渡到共同富裕?在此,我们需要一个概念,那就是两极分化,也就是说我们在此,我们需要一个概念,那就是两极分化,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贫富差距是不是两级分化呢?两极分化是指:,两极分化是指:社会出现一个人数不多的阶级,占有大量生产资料,会出现一个人数不多的阶级,占有大量生产资料,无偿占有别人创造的剩余劳动;而广大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人创造的剩余劳动;而广大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除出卖劳动力外一无所有。贫富差距导致的究竟是共同富裕还是两极分化呢?个人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个人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销售不畅,生产相对过剩,必然会制约生产的发展;不畅,生产相对过剩,必然会制约生产的发展;个人收入差距过大,是产生腐败现象的一个根源;个人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广是产生腐败现象的一个根源;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如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果出现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就会变质。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问果出现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就会变质。
让穷人和富人悬崖勒马,从走向两极分化的道路上回头,题!共同富裕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无疑光靠市场调控是不行的,因为富人在利己主义的指导下,是不会轻易把财富交出来的,而穷人又没有能力去争取自己的财富,这个时候必然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调控是必要的,但是,调控做对了吗,做好了吗?在三十多年改革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权力变现的做好了吗?在三十多年改革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权力变现的潜流存在。通过对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强势支配,设置各种准入障碍来垄断重要行业,不受限的权力以此获得了巨额腐败租金,这才是中国贫富差距畸高的核心原因。权利缺失者,随之以物质贫乏,权力强大者,要积蓄财富则易如反失者,随之以物质贫乏,权力强大者,要积蓄财富则易如反掌,这已是社会共识,并成为很多人进退取舍的内在标准。掌,这已是社会共识,并成为很多人进退取舍的内在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共同富裕是困难的,但是在发展的基础上缩小贫富差距已经迫在眉睫了。
篇十二: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关于共同富裕心得感悟富裕的实质是人们获取生存和生活资料、资源的能力和效率,集中体现在是否拥有充足的休闲时间,是建立在一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的。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于共同富裕心得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共同富裕心得感悟作为一名建行青年,我认为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建行将继续坚持"三大战略",顺应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趋势,落实普惠金融、住房租赁、金融科技三大战略。以金融科技为载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与普惠金融和住房租赁双轮驱动,互相支撑,共同发力。以数字化转型带动金融改革,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目标,以金融担当助力打开浙江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通道。关于共同富裕心得感悟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
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帮助没有富裕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非常宝贵,在矛盾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进而导致悲剧出现。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矛盾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充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碰到有老人因为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游幌子的骗子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被骗走。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
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
关于共同富裕心得感悟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民奔赴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天下大同”的思想,早期农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儒家的“大同”理想等,都是其集中体现,它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于没有束缚、压迫、贫穷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天下大同”与共同富裕有相通之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通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深植于我们的脑海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系统的思维谋划全局,促进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40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下,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上有更大作为。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复杂性和阶段性,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自主创新力的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既要立足于把“蛋糕”做大,又要着眼于把“蛋糕”分好,持续做大、做强、做优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设定了共同富裕的过程性目标。在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要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提升经济循环效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完善再分配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
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鱼水情深,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却人民情怀、忽略人民关切、背离人民期盼,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人民事业更加积极有为地奔跑,凝聚起在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
篇十三: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我心中的共同富裕四年级推荐的书书中的文章都不长,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或文字,都采取直线式的介绍方式。某位设计师一步步走下来,然后有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似是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各种(潜在)甲方的限制,却不一定能反映出设计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过程中的随机性。
《共同富裕》一书讲述了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国启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很突出,必须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共同富裕。其中关于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宏观规划,关乎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本书由知名经济学家执笔,阐述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重任务、实现路径和战略举措,帮助读者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明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握新发展机遇。
篇十四: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共同富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主题,如何达到共同富裕更是大家奋斗的目的,因此如何更好的认识共同富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邓小平的理论体系中,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对共同富裕内涵的全面准确理解,是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日益成熟起来的。共同富裕首先意味着要消灭贫穷,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富而不是穷。其次,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共富,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的“同步富”;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平均富”只能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最后,实行共同富裕不是要搞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那种片面强调发展生产力,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共同富裕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不是共同富裕;物质生活充裕、精神生活匮乏、社会风气恶化,同样不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才能真正地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共同富裕不是从来就有的,不是哪个社会制度想实现就能实现的。迄今,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社会制度能够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原始社会的人过着饥一餐饱一顿的生活,没有共同富裕可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也谈不上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剥削的本质决定了它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是一个从贫穷到温饱、小康再到富裕,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循序渐进的艰难过程,因而“分三步”走是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部分先富是加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各地经济基础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劳动者能力不同,生产发展水平不同,也由于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剥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但这不会促长剥削思想的产生,因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构想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非平衡发展和波浪式前进这个大政策,以承认差别为前提,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对于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他认为,沿海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在处理先富、后富和共富关系时,也要从大局看问题,以防止引起社会大动荡。重要的是,要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发展我们的经济,要有开拓的精神,不要去损害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损害了对社会主义事业不利。实践已经证明,实行这样一个发展战略,是我们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总之,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又不同于一部分先富,而是大家富起来,与贫穷彻底告别。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往开来的不懈努力,加速前进。我们对走向共同富裕充满必胜的信心!
篇十五: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第三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中国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的制度法律不健全中国的德育有待提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能盲目归结为因为鼓励先富浅谈“共同富裕”的实现
在高一政治经济生活中,共同富裕是作为一个让学生浅尝辄止的知识难点。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并贯穿高一经济生活始终。作为老师,很有必要把这一知识点拓展开来。按教材阐述,实现共同富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鼓励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对这条共富途径表示怀疑,不容易被认知。
剖析学生不易接受“先富带后富”是两方面原因:一,教材中没有令人信服的实例,只是一笔带过。二,这些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这与共同富裕背道而驰。对此,我们应当教育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正确看待和评价“先富带后富”的共富途径,用事实来证明“先富”对“后富”的带动作用。
首先,作为先富者要有一种自觉带动后富的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带动了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道路。这里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那些具有很高思想境界的先富者会甘愿舍弃个人利益去支持帮助贫穷者,这在一定情况下还是存在的。第二,社会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先富者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互帮互组,相亲相爱”的思想指导下,在资金、经验、甚至是市场开拓上,主动帮助亲戚、朋友、邻居走向致富路。第三,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对口支援,对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也起了不少作用。第四,先富者的市场行为,在更大范围内改善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条件。如外地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的民工,打工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更甚者在打工过程中学到技术,积累经验,夯实了资金基础,于是不再外出打工,回到本地经营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第五,先富地区的扩展受到土地资源的有限、能源的稀缺制约把投资目标转向目前经济相对落后但具有后发优势的地区。无疑,这也起到了先富带后富的作用。
其次,先富者在致富道路上为社会既积累物质财富,也积累精神财富,为共同富裕奠定了一定基础。一方面,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总体水平弱,发展不均衡、不平衡。在此情况下,在全国同步、同时富裕无可行性,只能鼓励先富带后富。这样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从而为共富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先富者在摸爬打滚的创业过程中所行成的创业精神、市场理念、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也给他人带来了珍贵的精神食粮。
经过国家长期的改革开放,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却在拉大。对此,很多学生会错误的认为这是“鼓励先富”所造成的后果。教师需要告诉学生:第一,鼓励先富,先富带后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适应我国的经济基础的,不可也不能同步富裕;第二,社会上存在非法致富,但它是同鼓励先富是背道而驰的,一经发现就会受到法律制裁。第三,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中国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的制度、法律不健全,中国的德育有待提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能盲目归结为因为“鼓励先富”。从而教育学生要用矛盾分析法看待共同富裕,并对其充满信心,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人民会越来越幸福。
篇十六: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浅谈共同富裕摘要:富裕这个话题,长久以来都是人们热衷的一个话题。在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富裕是一个很重要话题,尤其是共同富裕。在我国现阶段,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幅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中国共同富裕1.什么是共同富裕所谓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而“富裕”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共同富裕虽然是普遍的富裕,但它不能靠把现有财富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绝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有差别的富裕。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如果是没有差别的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2.共同富裕的内容共同富裕并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裕,它也包括了精神生活的富裕。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它也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是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因此,共同富裕必须要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3.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共同富裕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紧迫任务。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特别是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到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等等。这就凸显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共同富裕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使全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起共同富裕起来,这些问题才能得到好的解决。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4.[2]李炳炎.共同富裕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十七: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我的家乡共同富裕作文共同富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同时富裕、共享富裕,而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
共同富裕并不是空想的天方夜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只要敢想、敢做、不怕失败,就能实现富起来、强起来。
好比乡下农村,经济不发达,却胜在自然风光,民风淳朴。若是发展旅游业,开展农家乐,一切大有可为。
这一行业兴起了,便能带动周边的其他行业。果农可以把自家的水果带入农家乐,推销出去;菜农可以与之建立长期合作,互惠互利……
当今时代,科技发达,网络也是推销的好渠道。自己成功富起来了,拉身边的人一把,先富带动后富,互帮互助、协同合作、一起富裕,这便是共同富裕。当一个人抓住机会,成功富起来,他人便会争相效仿,这也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听起来似乎很难,其实一点也不。中国地大物博,资源繁多,市场庞大,多的是机会,只看你能不能抓住。
没有真正的穷人,只有不会利用资源的人。不说远的,单说身边的,
1
定然有人比你富足。也许那称不上富裕,但你尽可以向他学习,吸取经验,把自己的经济水平拉上来,这便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并没有准确的方法,但想要富起来,必定有一条准则:互帮互助,合作共享。
2
篇十八: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浅谈共同富裕基本内容形成条件如何实现如何实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论文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二、共同富裕的
内容
共同富裕是一个久远的历史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课题。那么这个课题的共同富裕到底是指什么呢?下面我们进行分析:
(一)共同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地位平等,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所有人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不是简单的法律规定或者社会认识,而是体现在经济优势上。即:不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或者政治的手段来维持保障经济地位的平等,而是各个阶层和劳动者个体在经济要素方面拥有相互抗衡的经济实力。通过经济措施的努力,将把劳动力和劳动文化培育成可以与劳动物质相抗衡的劳动因素,同时都具有资本抗衡的能力。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没有雇佣关系,也没有资本家或者无产阶级,而是劳动力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劳动文化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和劳动物质及其资本的拥有者,以及单纯的资本拥有者。各种拥有者的地位是一致的,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里,更体现在经济优势里。由于经济地位的平等不是一个政治虚名或者法律虚名,所以会直接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二是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剥削有劳动力剥削、劳动文化剥削。劳动力剥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回收不完整,劳动力成本包含从把胎儿培养成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以及在形成劳动力后维持和发展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当然享乐性的资金耗费不计算在之内。如果成本不能回收,那么劳动力的耗费上就直接形成负资产或者说仅有最低底线的自然生存和繁衍的资产。这些成本的回收应当可以维持劳动者一生在衣、食、住、行、医疗、健身、学习等方面的资金耗费。可是,许多的劳动者是居无定所,医疗无钱,养老无钱。在当前,众多劳动者无法偿还父母和社会的养育、培养的资金耗费;开始劳动后无法购置维持劳动力存在的房屋和一些生活、学习、工作等必须品;失去劳动力后无法安度晚年。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当知道到底是当前的生产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剥削造成的。二是劳动力创造的相应的增殖价值部分或者利润部分被剥削了。结合第一点,那些产生、维持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形成了整个劳动力的成本,但是这个成本并没有象劳动物质和资金那样成为生产成本,并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凭什么劳动物质的资金耗费和直接的资金耗费成为了分配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资本,而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就不能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呢?这就是剥削!当前我们许多劳动者不仅应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剥削了,甚至连成本都被剥削了。劳动文化剥削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创新研
究没有得到正确的增殖价值评估或者利润评估,它们应当拥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一个简单的奖金或者工资、甚至是几句奖励的话就代替了。这就是劳动文化剥削!总体上讲,劳动力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劳动文化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当然,劳动物质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单纯的资本同样享有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所有劳动要素都必须拥有资本才可以存在,都必须享有资本的一切权利。共同富裕社会将实行公正分配、按劳分配、创新分配和公平分配,彻底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
(二)富裕方面的含义:一是物质产品方面的富裕。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物质必须品。物质产品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标志和要求,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指数,没有丰富的物质产品,就不可能算为富裕。二是精神产品方面的富裕。这包含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本身载有意识事物的一类文化产品,如书籍、光碟、硬盘、报刊、邮册、图画、相册等,这些产品物质本身并不是消费需要的,需要的是其载有的意识事物。如果将其载有的意识事物转载到其他载体上,就不再是精神产品了,就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质产品。另一类是本身就是精神产品,如盆景、雕塑、饰品、古玩、歌舞、戏剧、影视、相声、小品、演说等。三是服务劳动产品方面的富裕。这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有医疗、教育、保险、健身、娱乐、购物、交通、救援、交际、法律、政府服务和民主维权等服务方面的权利和条件,同时包含市场上广泛存在的服务劳动产品。四是生态环境方面的富裕。这是指人民群众均能享有安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拥有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清洁安静美丽的环境、健康的活动空间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消费和生活的基本要求与以前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仅有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不够的。共同富裕的需求内容应当按照当时人民群众或者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标准进行定义,并且可以适时调整。一是认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二是明确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三是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一条主渠道
———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想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做到一下几点:(1)继
续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根本,好比我们的“共同富裕”大厦的根基。想要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的保证。不过,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就像“可持续发展”中说的一样: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政府必须在这个这项工作里下大力度。既不能不发展,也不能头脑发热的一个劲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一个“不偏心”的政府,这些事情他们一定会全力去处理。(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科教兴国战略: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也提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如果说“科技”是“共同富裕”的基础,那么“教育”就是“科技”的基础。所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只有社会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上去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富裕”。同时,不仅仅是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广大人民的义务教育、各种渗透在生活各个角落的教育同样重要。(3)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部分人的贫穷是,永远是“共同富裕”中必须要面对问题。一些人,可能因为如能力、天生条件、后天培养不足、机会各种问题。在某一个时期依旧贫穷着。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尽量保证他们的利益。其中,好包括几个小点a)医疗问题b)交通问题c)教育问题d)房价问题e)官二代、富二代问题f)其他不公平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而我们政府的优越性更加的显而易见。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我们的政府,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这些不公平的情况是不能存在的。另外,有些人可能还有疑问:在这些问题上,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做的远远超越我们。比如美国,他们的教育、医疗都几乎是免费的。“美国梦”也说明了他们的社会机遇的分配是十分平等的。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提这个问题的人没有着眼于历史。对比一下,曾经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这么完善吗?没有!后来,他们发生了很多次各种各样的危机才逐步演变成目前的状况。但是,说实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各种危机后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逐步改善,逐步向着。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方向发展。这些足可以看出我们社会形态的优越性。对于这一项优越性,我们一定要大大的发扬。这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上限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上下限的差距。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相信我们终将实现共同富裕。
七、共同富裕的历史启发
在世界历史上,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些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办法,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出发点和目的不一样,但是在效果方面相差不大。下面,对历史上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
一是生产力发展途径。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上,主要手段是提高工资档次,以此增加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在这个途径上,经济政策的实施者并没有想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美好而伟大的理想,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隐患,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共同富裕仅是一个附带效应,剥削现状和赖以剥削的条件都没有改变。虽然剥削依然存在,但是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人民得到的劳动成果比以前多了,生活比以前富裕了。当然,多分给劳动人民一点劳动果实也并非情愿,而是在劳动人民的反抗之下的无奈之举,或者是对经济矛盾妥协。这条路径的优点是生产力发展进步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强
大了,拥有优越的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其缺点是剥削程度加重,财富分配失去均衡,整个社会发生财富倾斜,生产、分配、消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虽然可以采取借贷等手段暂时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并极大的短暂的调和实际财富倾斜的现状,但是这些手段只能让经济矛盾越积越深,最终导致不可化解的矛盾爆发。这个方法是以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增加社会财富,劳动人民也受益于生产力发展,得到了更多的财富,但是从根本上讲,它是不顾及分配问题的和剥削问题的,所以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道路。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生产力发展可以让人民群众富裕,但是不消灭剥削,人民群众无法真正富裕。
二是均衡再次分配途径。就是在初次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通过再次分配达到分配均衡的目的,这是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这个途径可以提高国民的个人实际收入,同时也可以通过再次分配的方式调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整个经济体系和谐运转。其实现手段是提高国民福利待遇、失业救助、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打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其优点是通过政府性的国民分配行为对低收入者进行扶持,缩小整个社会的财富差距,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其缺点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其手段是再次分配。再次分配的劳动成果是大众性的税收收入,而不是直接削弱剥削程度而得的收入。根本上,是不可能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剥削阶级的剥削部分并没有减少。实际上,这是一个贫穷的收入相对高的人民群体对另外一个收入相对低的人民群体的帮助,就是一个集体的慈善活动。均衡再次分配的共同富裕途径,没有真正解决剥削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人民个体没有经济主导能力的问题。接受再次分配的人民群众,不是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而是走在被慈善的道路上,因为他们没有经济主导权,对经济来源没有支配权和控制权。这种情况,不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是属于一个性质的,其事实作用没有任何差异。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解决劳动人民对经济的主导权问题,也就是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的问题,只能是被慈善,而不是共同富裕。
三是平均分配途径。这种分配方式主要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其分配计算不考虑各个劳动因素或者生产因素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增殖或者利润作用,并把各个因素同等起来,进行平均分配。这种分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按劳分配因素,但是“劳”与增殖劳动或者利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计算。由于其分配方式没有体现效率的作用,以及资本和文化的作用,抑制了优势因素参与生产或者劳动的积极性,最终抑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抑制了整个经济社会的运动活力,直接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当然,由于生产力得不到优势发展,也就不可能创造共同富裕的财富,但是这个分配方式的惟一优点就是消除了贫富差距。可是这个优点不会永远存在,会因为财富创造能力的降低而消失,甚至人民群众得到的实际财富会减少到比在剥削社会得到的财富还少。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即使是消灭了剥削和消除了两极分化,也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
综合三个启示,得出的结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是统一的行动,也就是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本身是在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经济条件,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本身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二者必须是高度统一和协调的。同时,劳动人民个体必须掌握到相应的经济主导权,才能真正创造财富而拥有财富。实现了这些条件,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人类之伟业,就需要全人类来完成!我们实施的不是主义性战略,而是全人类安居乐业,共同富裕的战略!让我们怀抱世界而拥有世界!
推荐访问: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共同富裕 心目中 共同富裕 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