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共同富裕 > 实现共同富裕和人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根本标志

实现共同富裕和人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根本标志

时间:2022-08-01 17: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现共同富裕和人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根本标志,供大家参考。

实现共同富裕和人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根本标志

 

  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根本标志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在十九大报告中,“美好生活”出现了 14 次,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体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是对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刻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 是“ 美好生活” 的根本标志。十八大以来的 5 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2017 年,中国 GDP 总量预计将超过 80 万亿元人民币,约合 12 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中国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6 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称,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居第

  一。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民用无人机、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高速公路、高铁、钢铁、水泥等,居世界第一位。2017 年前三季度,全国夏粮总产量 2810亿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份。同时,人均收入有了很大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17 年,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 2.6 万人民币(合 3900 美元),恩格尔系数仅为 30.1%,已进入到国际公认的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人均教育文化消费支出达到 2000 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 1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财政的文化支出规模预计将超过 3400 亿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和提升。到 2020 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基本的需要被满足时,人们会提出新的更高的需求,这是需求发展的基本规律。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必须充分认清,今天的中国,东西部、南北部、各个行业之间、各个部门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还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是很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升、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等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这些都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判断,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

  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对于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质量型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变” 与“ 不变” 的新特点,进一步确立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 美好生活” 的核心。能否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点,并以此来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大凡对社会主要矛盾形成正确认识和判断,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就会发展、前进。反之,就会出现曲折、停滞,甚至是倒退。十九大报告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即坚持了“变”,又有“不变”。“变”的是“主要矛盾”,即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变”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我们的“最大国情”与“最大实际”,必须长期坚持。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

  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出现的新特征,进一步凸显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 美好生活” 的终极目标。习近平同志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不仅完全符合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实际,而且还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彰显出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目标。人类社会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由人组成的社会。这个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是有血肉有生命的人。人要“生活”,就要满足其肉体组织的“需要”,就要组织社会生产,进行有效的供给保障。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进入“强起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也必将是立体的,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将会更加绚丽多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都不是只局限在物质层面上,还有精神的,只不过是存在着与时俱进的选择与获得的差异而已。即使是在刀耕火种、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也不是仅仅满足于温饱问题,同样也有精神文化上的渴望与追求,图腾文化就很好地见证了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摆脱愚昧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孜孜以求的最高社会理想,它不仅是个人自身发展的内容和源泉,而且还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推动着社会不断繁荣进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证明,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最大财富积累,是最大的生产力,是人的最高价值之所在,也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显然,用单一的生产力的发展来解决人类

  社会矛盾的观点是错误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寻求发展“最大公约数”,核心理念是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积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必然会得到人民的呼应和拥护,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同心同德建设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探索,进一步印证了“ 美好生活”的实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组成的,而其中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几代领导人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既有成功经验,又有深刻教训,最终形成了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但是从鸦片战争后,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正是基于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才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反”“五反”运动、社会主义改造等阶段,1956 年党的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对当时国情的一个基本判断,指引我们确定了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从革命、斗争转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这一正确判断并未得到坚持,1962 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重新确定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强调要“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结果导致国民经济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上,我们党延续了八大的认识。1979 年,在理论务虚会上,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从十三大到十八大报告,都坚持了这一判断。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正是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准确把握社会发

  展全局,有效地促进了各种社会矛盾的化解,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国情进行了科学分析:一是中国发展的历史情境,经过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极大丰富,社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升,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要求已从对物质文化的基本需求转变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目前是“蛋糕”已经做大,需要建立完善改革成果的分享机制;二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特别是由于前些年经济建设“孤军冒进”和“唯 GDP 主义”的盛行,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社会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着不少难题。这些都对现阶段人民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有重大影响;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新阶段,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求客观判断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并为建设美好中国提供解决方案。正是基于这一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新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生态等方面的需求也纳入其中,有了更高的要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伟大实践,必将有力推动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矛盾决定任务,矛盾引领方向。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总体上反映了当今中国时代发展水平,体现了基本国情。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状况及其特点,始终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并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来筹划党和国家发展的一切工作,正像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的,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全党必须勇于担当,牢记使命,坚持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问题导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破解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努力消除不同职业、人群之间过高的资源分配、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茬接着一茬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推荐访问:实现共同富裕和人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根本标志 美好生活 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